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如何立足于本位优势,探寻一条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是摆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面前的课题,需要我们主动去探究。笔者对彭水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针对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彭水具有民俗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巩固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农村地区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向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受市场经济多元化格局、信息化时代、外出务工流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曾经被“封闭”的空间得以敞开大门,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如何立足于彭水自治县本位优势,探寻一条适合彭水自治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是摆在彭水自治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彭水自治县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阵地基础不牢
一是设施设备陈旧。农村地区受财力、物力的制约,原有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依然是“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新兴文化的需求。二是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通盘考虑服务半径、受众诉求,只求完事为妙,致使大多数新建公共文化设施成了角落里的装饰、临时储物点。三是“寄生”与“被寄生”。有的乡镇基层文化设施被迫“寄生”与“被寄生”现象严重。如,农家书屋的选址基本“寄生”于村文化活动室,而村文化活动室无法单独提供其相对独立的空间;文化站被肆意挪用,变成乡镇(街道)综合办公室的“被寄生”现象比比皆是。
(二)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一是缺乏“刚性”的制度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刚性”制度是规范、促使文化设施高效能运作的保障。而彭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文化服务运作主要限于上面安排下来的活动。二是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单一。从文化服务内容上看,过分强化了政府导向和精英文化色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看,大多采用“喂食”式供给,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缺乏长效性。
(三)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高效能提供文化服务的根本,脱离专业人才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显得“苍白无力”、“淡而无味”。文化服务人员既要成为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又要“一专多能”成为文艺活动的编排者、主持者、组织者,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的文化服务技能作为保障,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略懂皮毛”而已。
(四)文化导向能量不足
一是低俗文化娱乐方式依旧盛行。以赌博为标志的棋牌文化和以纯游戏、聊天为标志的网络文化盛行,高雅艺术匮乏,传导“正能量”缺位,致使低俗、颓废、腐朽、物欲等不正确的价值观“绑架”大众取向,大众娱乐方式尚处于低俗文化娱乐阶段。二是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纵观农村文化活动,无论是从参与人数还是从旁观人数,其基数都非常小,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不强。活动现场没有太多激情的呐喊、助威声,多数是 “自娱自乐”而终场。三是传统文化缺乏活力。过分强调传统文化保护,刻意追求“原生态”,导致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脱离现代流行元素包装的“原生态”文化是以牺牲受众为代价的“伪文化”,既不便于传承、更不利于推介。
二、成因分析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后劲乏力
彭水财政虽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但是,彭水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地方的首要任务是脱贫致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成了头等大事,公共文化事业被“边缘化”,造成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发展更落后的景象。加之领导“文化权利”意识不强、文化“软实力”地位认识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欠账太多,公共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同样,其后续的文化服务投入受制于地方的财政收入,而本就拮据的地方财政根本就无法顾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没有资金为后盾的公共文化服务只能是“能简就简,能免就免”,致使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
(二)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矛盾升级
广大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抱有极高的期待,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往往是令广大农民群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绝望。有些乡镇领导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看到困难重重,主张经济发展起来后再搞文化建设,看不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缺乏“反弹琵琶”的新思路。在长期的供需矛盾演化中,矛盾的实质发生变化,矛盾不再局限于期待与失望,而演变为主动地抵触,使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与受众疏远,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专业技能普遍较低,身兼数职
文化服务人员多数为“半路出家”,没有具备多少专业的知识,专业技能整体不高。在许多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人员被挪作他用,身兼数职现象屡见不鲜,文化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不是搞文化管理,只是在有文化活动时才临时来凑合那么几天,致使文化服务人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从而严重削弱了文化服务的效能。同时农村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发展前景,不仅吸引不来外地文化人才,而且本土优秀文化人才也大量流失。 (四)体制机制欠账较大,引管缺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管理,片面追求本土“原生态”精英文化效应,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文化娱乐尚处在低俗文化阶段。文化服务缺乏系统的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文化服务随意性因素增加。
三、彭水自治县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创新投入体系,多元融资渠道
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文化服务投入一体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入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投入规模的稳定增长,并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理顺文化站作为政府独立下属事业单位,其经济也应该享有相对的独立性,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确保文化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二是积极探索村文化站“1+X”的经营模式,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里建立老年活动室、留守儿童活动室,引进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既解决农民购买图书、邮寄和移动业务办理问题,所得效益又可解决运行经费困难问题。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功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文化事业,建立“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
(二)创新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工作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素养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建立健全“刚性”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评价、考核等“刚性”制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轨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首先,是强化农村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传播作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打造区域性乡村文化精英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强化农民自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补充作用。有效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平台,探究基于大学生村官带动下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建立文化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把艺术类专业学生,吸纳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并把此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依托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准,利用“传、帮、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准。四要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五是增加收入。兑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員的工资政策,给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发放津贴;农家书屋管理员、村级文化活动室专管员,也应参照村级其他聘用人员领取相应误工补贴。
(三)创新文化理念,整合现有资源
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科学行动的先导,整合资源是提升文化服务实效的途径。一是创新文化理念。树立“文化软实力”理念,把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提升到增强区域性竞争力的“软实力”高度来认识;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即关注文化民生、重视文化富民、保障文化惠民;树立“文化传承”理念,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并不断传承,融入现代创作元素,让她们重新焕发出灿烂辉煌的光彩。二是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文化设施,有组织地实施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功能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均衡、高效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加大“送文化”、“种文化”、“建文化”力度。三是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四)创新服务方式,提炼特色亮点
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一要在普及上下足功夫。依托农闲、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组织开展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在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黄金旅游景区(点),举办特色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制作销售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做到民族特色不丢、现代元素不减,努力提升彭水特色民俗文化的认同度。二要在档次上下足功夫。对“娇阿依”、“过山号子”、“包谷调”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整理和传播,对濒临消亡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着力打造反映区域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品牌。尤其是要在盐丹文化、羁留文化上下足功夫,辅之现代工艺包装,广推体验旅游,重现昔日盐丹制法和羁留生活。三要在准入上下足功夫。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四要在传播上下足功夫。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使之成为传播彭水特色民俗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
喻 胜 彭水县委党校行政管理讲师
黄江河 彭水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易兴翠 彭水县委党校讲师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
曾群芳 彭水县委党校讲师 中国近代史研究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巩固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农村地区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向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受市场经济多元化格局、信息化时代、外出务工流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曾经被“封闭”的空间得以敞开大门,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如何立足于彭水自治县本位优势,探寻一条适合彭水自治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是摆在彭水自治县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彭水自治县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阵地基础不牢
一是设施设备陈旧。农村地区受财力、物力的制约,原有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依然是“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对新兴文化的需求。二是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通盘考虑服务半径、受众诉求,只求完事为妙,致使大多数新建公共文化设施成了角落里的装饰、临时储物点。三是“寄生”与“被寄生”。有的乡镇基层文化设施被迫“寄生”与“被寄生”现象严重。如,农家书屋的选址基本“寄生”于村文化活动室,而村文化活动室无法单独提供其相对独立的空间;文化站被肆意挪用,变成乡镇(街道)综合办公室的“被寄生”现象比比皆是。
(二)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一是缺乏“刚性”的制度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刚性”制度是规范、促使文化设施高效能运作的保障。而彭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文化服务运作主要限于上面安排下来的活动。二是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单一。从文化服务内容上看,过分强化了政府导向和精英文化色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看,大多采用“喂食”式供给,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缺乏长效性。
(三)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高效能提供文化服务的根本,脱离专业人才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显得“苍白无力”、“淡而无味”。文化服务人员既要成为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又要“一专多能”成为文艺活动的编排者、主持者、组织者,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的文化服务技能作为保障,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略懂皮毛”而已。
(四)文化导向能量不足
一是低俗文化娱乐方式依旧盛行。以赌博为标志的棋牌文化和以纯游戏、聊天为标志的网络文化盛行,高雅艺术匮乏,传导“正能量”缺位,致使低俗、颓废、腐朽、物欲等不正确的价值观“绑架”大众取向,大众娱乐方式尚处于低俗文化娱乐阶段。二是文化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纵观农村文化活动,无论是从参与人数还是从旁观人数,其基数都非常小,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不强。活动现场没有太多激情的呐喊、助威声,多数是 “自娱自乐”而终场。三是传统文化缺乏活力。过分强调传统文化保护,刻意追求“原生态”,导致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脱离现代流行元素包装的“原生态”文化是以牺牲受众为代价的“伪文化”,既不便于传承、更不利于推介。
二、成因分析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后劲乏力
彭水财政虽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但是,彭水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贫困县,地方的首要任务是脱贫致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成了头等大事,公共文化事业被“边缘化”,造成经济发展滞后、文化发展更落后的景象。加之领导“文化权利”意识不强、文化“软实力”地位认识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欠账太多,公共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同样,其后续的文化服务投入受制于地方的财政收入,而本就拮据的地方财政根本就无法顾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没有资金为后盾的公共文化服务只能是“能简就简,能免就免”,致使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成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
(二)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矛盾升级
广大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抱有极高的期待,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往往是令广大农民群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绝望。有些乡镇领导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看到困难重重,主张经济发展起来后再搞文化建设,看不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缺乏“反弹琵琶”的新思路。在长期的供需矛盾演化中,矛盾的实质发生变化,矛盾不再局限于期待与失望,而演变为主动地抵触,使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与受众疏远,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专业技能普遍较低,身兼数职
文化服务人员多数为“半路出家”,没有具备多少专业的知识,专业技能整体不高。在许多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人员被挪作他用,身兼数职现象屡见不鲜,文化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不是搞文化管理,只是在有文化活动时才临时来凑合那么几天,致使文化服务人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从而严重削弱了文化服务的效能。同时农村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发展前景,不仅吸引不来外地文化人才,而且本土优秀文化人才也大量流失。 (四)体制机制欠账较大,引管缺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管理,片面追求本土“原生态”精英文化效应,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文化娱乐尚处在低俗文化阶段。文化服务缺乏系统的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文化服务随意性因素增加。
三、彭水自治县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创新投入体系,多元融资渠道
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文化服务投入一体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入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投入规模的稳定增长,并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理顺文化站作为政府独立下属事业单位,其经济也应该享有相对的独立性,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确保文化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二是积极探索村文化站“1+X”的经营模式,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里建立老年活动室、留守儿童活动室,引进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既解决农民购买图书、邮寄和移动业务办理问题,所得效益又可解决运行经费困难问题。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功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文化事业,建立“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
(二)创新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工作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素养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建立健全“刚性”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评价、考核等“刚性”制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轨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首先,是强化农村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传播作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打造区域性乡村文化精英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强化农民自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补充作用。有效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平台,探究基于大学生村官带动下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建立文化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把艺术类专业学生,吸纳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并把此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依托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准,利用“传、帮、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准。四要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五是增加收入。兑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員的工资政策,给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发放津贴;农家书屋管理员、村级文化活动室专管员,也应参照村级其他聘用人员领取相应误工补贴。
(三)创新文化理念,整合现有资源
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科学行动的先导,整合资源是提升文化服务实效的途径。一是创新文化理念。树立“文化软实力”理念,把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提升到增强区域性竞争力的“软实力”高度来认识;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即关注文化民生、重视文化富民、保障文化惠民;树立“文化传承”理念,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并不断传承,融入现代创作元素,让她们重新焕发出灿烂辉煌的光彩。二是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文化设施,有组织地实施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功能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均衡、高效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和加大“送文化”、“种文化”、“建文化”力度。三是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
(四)创新服务方式,提炼特色亮点
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一要在普及上下足功夫。依托农闲、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组织开展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在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黄金旅游景区(点),举办特色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制作销售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做到民族特色不丢、现代元素不减,努力提升彭水特色民俗文化的认同度。二要在档次上下足功夫。对“娇阿依”、“过山号子”、“包谷调”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整理和传播,对濒临消亡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着力打造反映区域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品牌。尤其是要在盐丹文化、羁留文化上下足功夫,辅之现代工艺包装,广推体验旅游,重现昔日盐丹制法和羁留生活。三要在准入上下足功夫。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四要在传播上下足功夫。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使之成为传播彭水特色民俗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
喻 胜 彭水县委党校行政管理讲师
黄江河 彭水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易兴翠 彭水县委党校讲师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
曾群芳 彭水县委党校讲师 中国近代史研究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