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巧妙方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0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都把“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初中阶段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将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课程内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获得科学方法、感受科学思想,体验科学乐趣.
  1 目前物理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物理课堂探究性活动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都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广大教师在多年应试压力的影响下,新课程理念意识淡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探究”简化为“告知”.如此“重结果轻过程”的安排,只为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在学生对知识规律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
  (2)规律结论的呈现需要大量实验素材来支撑,加上学生探究能力薄弱的制约,往往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完成.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广大教师大都只能减少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安排数量.
  (3)在一些实验探究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不犯错误,顺利地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教师往往会过于详细地讲解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将充满发现乐趣的“探究”变成按部就班的“验证”,乃至索然无味的“走过场”.
  (4)学生探究活动的模式普遍会采用分组讨论或分组实验,但是组内的分工往往只是为了便于完成任务,且难以保证全员参与;组与组之间更只是零互动的彼此重复,且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以上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弱化了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日常教学教研和听课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了一种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巧妙方法,现通过三个实际案例来阐述.
  2 一种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活动巧妙方法的案例介绍
  2.1 教学案例1
  (1)探究内容
  同一个力在没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而若确定了两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也就成了唯一解.
  (2)探究过程
  ①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透明投影片,一半学生(第一组)投影片上只有一个力F(如图1所示),而另一半学生(第二组)投影片上除了有力F,还用虚线规定了两个分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
  ②每位学生各自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力F分解.
  ③在第一组中选取若干位学生的分解结果,将各张投影片叠在一起(注意将力F所对应的对角线重合),然后放上投影仪,呈现结果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一个力在没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4)在第二组中也选取若干位学生的投影片,用相同的方法[HJ1.45mm]放在投影仪上,呈现结果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若确定了两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也就成了唯一解.
  (3)效果分析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每位学生分到的任务都是完成一次力的分解,复习前知,且有很高的可完成度.在将个人貌似毫无关联的分解结果重叠展示时,规律自然呈现,让学生完成了一次不一样的合作,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人人都能体验到参与探究过程的乐趣.
  2.2 教学案例2
  (1)探究内容: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2)探究过程:
  ①各组学生在自己单摆细线上的任意位置打个结作为标记点(记为O点),以O点为悬点开展实验,按照教材上的实验要求测得此单摆的周期T;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用两个吸盘固定、绷直一根细钢丝,沿着细钢丝画一根时间轴,并标注好单位长度(如图3所示).
  ②请先后完成测量的各组学生依次上台,找到本组所测周期T在时间轴上的对应位置,将单摆细线于O点系到细钢丝上,待各组依次悬挂的小球数量足够多后,呈现的小球排布效果如图3所示;
  ③引导学生按照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验证、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ⅰ.验证之前猜想,得出周期和摆长的关系成非线性关系;ⅱ.再次猜想:周期和摆长的关系为T2∝l;
  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设计下一步实验方案:将原来的时间轴换成时间平方轴,并重新标注好单位长度(如图4所示),各组将测得的周期换算成周期的平方,用和上一步类似的方法重新悬挂小球.
  ⑤最终呈现的小球排布效果如图4所示,证实先前的猜想:周期和摆长的关系为T∝,完成实验目的.
  (3)效果分析
  “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这个实验,若按照传统的实验步骤,需要测定多组数据,学生实验操作的娴熟程度较弱导致数据采集时间过长,同时在数据处理、图像拟合环节中,教材上建议在计算机上软件处理数据,不少地区存在着硬件落后的问题,也给实验目标的最终完成带来了困难.
  而在这个设计中一个小组只要测一次周期T,并且通过“悬挂”的方法,摆长L用直观的呈现代替了测量,大大减少了数据测量的数量,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其次,在各组分别完成的实验结果通过一个巧妙的设计汇总展示时,各小球的位置分布等效于常规实验方案中数据采集后的“描点”,而无需采用软件处理数据,为硬件配备落后的学校完成这个实验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方式.另外,加入了小组间竞争环节,让探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其他文献
在经营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规律”:只要是为教师说话的文章,如呼吁提高教师待遇等,评论区总是一片叫好,“还是李老师理解我们,这才是接地气的真专家”,文章阅读量很快突破“100000 ”;而发出对于教师稍加批评的文章时,立马就会有些号称是“一线教师”的人开始“愤愤不平”,甚至有时明显是教师犯了错误,这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地把犯错教师“逆转”为迫于“无奈”的“令人同情”的受害者。总
期刊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新课标改革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优化,初中物理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开放式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比,它能够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对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它还能够放宽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时间,减轻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
当下中国大陆地区的初中物理教材一共有六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地区特点而设定的,而我们教师在实施教材策略,进行教学目的达成的过程中,需
教育生态学的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具备了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物质和精神环境)两大生态因子,通过课堂生态活动(教学活动)实现主体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形成了一个人工的课堂生态系统.建构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就是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出发,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分析现有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优化课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建立一种自主的、开放的、和谐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不仅需要追求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知识建构和技能掌握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方法积累,注重学生在提升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思想
继互联网、基因之后,纳米现象成为世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80年代初期纳米材料这一概念形成以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里·克罗托(Harry Kroto)就曾经将纳米技术的重要性与瓦特的蒸汽机相提并论.世界抢占纳米技术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全球角度看,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上,目前日本远远强于欧美国家,居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在80年代就开始搞基础与应用研究,已将纳米技术研究列入国家“攀登计划”、“863”计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错题”管理办法能够塑造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认知之间需要通过学生的记忆再加工作为中介,这是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一定能被学生全部消化吸收,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解偏差、遗漏或者机械记忆等情况.从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知春。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给人窝心的温暖。  记得有一回,我和朋友到了书城,准备乘电梯上去看书。我们等了好长时间终于挤了进去。就当电梯门将要关
对于初中科学来讲,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欠佳.“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实
摘要作业研究应该回归作业的本质。作业是深化学习的过程。“就作业谈作业”难以深化研究。主张将作业结果与学习动力、学习风格、背景因素等进行关联分析,从促进学习的立场去理解作业,使“作业—数据挖掘—改进教学”形成闭环。提出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推进学习导向的作业分析的主张,包括构建作业分析的指标体系、探索作业分析的有效路径、认识作业分析的重要价值等。  关键词作业研究;作业分析;学习分析;学习动力;学习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