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做”到“会做”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初红,江西省赣州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能用语言进行描述的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个体难于清楚地描述,“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推测其存在的知识”[1],也称为实践性知识。
   作为纯书面考试,中考语文试题所考察的均为陈述性知识。但多数试题并非纯记忆性试题,学生得出答案仍需进行思考转换,如此,程序性知识并未在语文考试中缺席。以程序性知识为视角,去思考中考语文阅读题的解题与复习之策,或许是一条提高质量与效率的路径。
   一、止步于“能做”的中考语文复习
   (一)“能做”“知做”与“会做”
   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对“能做”“知做”“会做”三者的异同并无清晰的认知。事实上,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能做”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犹如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个体能够完成一定的任务,但对于是如何完成的,则难于表述清楚,有一定的偶然性;“知做”则是“个体能用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表述活动的进行,或能陈述活动的规则,并知道为完成一定任务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2],但只有“知”,而缺“行”;“会做”则是个体不仅“能做”,而且“知做”,不仅能将“如何做”表述出来,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实地操作。概而言之,“能做”有“行”无“知”,“知做”有“知”无“行”,“会做”则是“知”“行”皆通。
   (二)止步于“能做”的中考语文复习
   以江西省的中考语文试卷为例,历年的江西的中考语文均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如2020年的中考语文卷,综观全卷,除了第一部分的第1小题(字音字形识记选择题)及第二部分的第12小题(古诗文积累填空题)为考察“识记”的纯记忆性题目,其余题目考察的是“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析”等四种能力[3]。就分值而言,纯记忆性题目的分值共10分,占全卷总分150分的6.66%;就题量而言,纯记忆性题目共两小题,占全卷22小题的9.09%。换而言之,无论分值还是题量,直接调用头脑中的陈述性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的题目占比均不大,需要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思考转换的题目才是大头。
   但在实际的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进行思考转换并不是重点,甚至不是课堂内容。一堂典型的中考复习课大致可概括为:第一步,讲解中考知识点(或称考点,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的定义、类别、规律等);第二步,列举实例解说中考知识点(或与第一步合并);第三步,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最后,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如某教师的一堂说明文复习课,其具体教学流程为:课堂伊始,教师用课件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点进行展示讲解,包括说明文的类型、结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等,每一个知识点均有定义、实例;知识点讲解完后,教师用课件展示一段或一句话让学生辨別说明方法(该节课重点复习说明方法);最后,布置复习资料上的说明文练习题为课外作业。
   粗看之下,这样的复习课有知识点讲解,有针对性练习,应该有不错的效果。但细思之下,却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学到如何解题,知识点讲解仅仅是将定义在头脑中过了一遍而已,课堂上的针对性练习也仅能“套”到刚讲过的知识点上,不需要经过思考转换,与实际考试有着极大的区别,难于起到实际作用。而对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如何解题类的程序性知识,课堂上并无涉及。
   实际起到复习作用的,是没有教师辅导的课外练习及中考前的大量考试(月考、模拟考等)。如此,就导致学生尽管经过了长时间的复习,但解题能力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能做”状态,即能完成解题这一任务,至于是如何完成的,则难于用语言加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解题能力,实际上是自我探索的结果,有较强的偶然性,与复习课关系甚微。
   二、程序性解题示例——以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实用文阅读理解题为例[4]
   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所选实用文为《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后共有4个小题。
   以解答17、19小题为例。原题为:
   “17.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
其他文献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对于只从教科书来了解马克思的人而言,读一读戴维·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不无益处。  戴维·麦克莱伦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对马克思的成就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世界其他地方,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我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他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古文名句之一,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该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收入古今很多选本,也一直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篇目。不过,该句中“白丁”一词究竟当作何解,包括人教社新旧两版教材在内的众多选本却存在两种颇为不同的解读,令人疑惑不解、无所适从,应予以辨析。   这两种不同解读的具体情形如下:   一种解读为“没有功名(官职)的人”。例如,人教社
1873年6月,谢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在土耳其境内的希沙利克(Hissarlik)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终于找到了特洛伊城。在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面前,谢里曼毫不怀疑他发现了普里阿摩(Priam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的特洛伊国王)的宝藏。此后该地的发掘者先后18次发现了财宝,但只有谢里曼的发现能够永垂不朽。原因就是他的发现使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变成了信史(该遗址其
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文人”一词从中国输入日本,后来逐渐成为大多数儒者的自我定位。  日本江户时期的社会体制是从上到下严格的世袭制,无法像中国那样实施科举制度。所以,日本的儒者不是中国的士大夫,而只是处于武士与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当时只有生于武士家庭者才能当官,所以官僚全部来源于武士阶层。为了让下层百姓能够承认并接受世袭统治制度,幕府借助朱子学说巩固体制。但是,在日本这种世袭制十分严格的社会
美国专栏作家詹姆斯·曼在其著作《布什战争内阁史》中说:“‘火神’(Vulcans)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今布什外交政策班子想要表达的形象:一种权力感,顽强,弹性和耐久性。”他说: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布什身边所谓的鹰派人士身上,其实更应该留意他身旁鼓吹军事强权的“火神派”,该派人物在历朝共和党政府内互相帮忙,最后纠集在外交经验不足的小布什周围,操纵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布什政府内的六大“火神”包括
1958年3月,《百合花》于《延河》上发表后当即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百合花》的主旨终于由“十七年文学”“歌颂军民血肉关系”[2]回归到当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3],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人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入妙文章本平淡。茹志鹃说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一年当中只有三大节和特殊喜庆时才举行大朝仪,而这一庆典仪式,完全解决不了朝廷实际的政治行政问题。统治不能仅仅是自我标榜的盛典,必须在行政中实现,尤其要能解决国家遇到的现实问题。朝廷一般的政务处理通过常朝的形式实现,每月逢五举行。常朝举行时,也必须设置相关的礼仪规范君臣的行止,这就是常朝仪。  清朝御门听政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门以内就是皇帝家庭的世界,一般人很难进入。凡是每
一些看似中性但通常具有褒义色彩、能够联系美好价值的词语,在广告中频繁出现,“艺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艺术”又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蒂埃里·德·迪弗说:“几乎一切人类语言中都有这样一个词。人类使用它的方法极不相同,很难清晰地加以界定的某种活动或者内容,似乎有别于神话和科学……”  贡布里希的说法可能会使人感到疑惑,他在《艺术史》开篇说:首先,让我们明确地说,其实没有“艺术”本身的存在。这个被引号
整本书阅读推行有年,名著导读课堂亦如雨后春笋,纵观这些导读课堂,有三种倾向不能不引起关注:第一种,深导浅学——名著导读课的大学化。用高深的文学理论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这样的导读只为一部分文学功底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服务。第二种,内外失联——名著导读课的狭隘化。未打通课堂内外,课内与课外缺少联动,课上所导的内容与课后所学无关。第三种,有木无林——名著导读碎片化。课堂上停留于某些知识点的落实,缺少整体
华人洋人相聚与谈,动辄涉及文化。笔者突然发现,大家谈的其实是文化差异。之所以说是“突然发现”,因为马上在钓鱼台5号楼有个会,话题又是“文化”;我料想恐怕还要谈“文化差异”。洋人学者、前些日子过世的克利夫·格尔茨曾统计洋文的“文化”定义有167个。所以,明日与会时再贡献个“文化”定义,大概既无新意,也不会有什么收效。言文化差异则没有那么罗嗦,甚至不需要文绉绉的定义。你进得钓鱼台来,若有许多文化联想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