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教育工作逐渐被重视。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其思维活跃度和创造能力。因此,重点讨论当前形势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使其更贴近生活。
关键词:日常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会小学生关于数的认识、加减乘除的运算、图形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转换等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创造能力更强。
一、小学数学贴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要点多围绕计算公式和计算法则,其内容都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虽然相比于成年人思维逻辑不够严密,但是其思维活跃力远比成年人高。通过将数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加深了解,积累日常生活经验。小学数学的教育开展要以适合小学生心理的方法为主,使其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1]。
二、加强小学数学贴近日常生活的方法
(一)创设素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较为枯燥的工作模式,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想要让小学生长时间对数学知识大量吸收更是难上加难。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能将学习和娱乐相融合会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学习热情才能高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死记硬背知识点,更不以思维固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动物园的狗有十只,猫有三只,小狗比猫多几只?”其计算公式为10-3=7,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单位为只,生硬地用严密、严谨的词语进行强调,虽然是在强调做题的正确性,却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固化。教师可以创造应用题的场景,带领学生实地去观察感受,在实际操作中将减法公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不只是理解公式的计算,更是将公式运用到生活中。青岛的一所小学学校教师经常将自己代入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当题目出现老虎等词语时,教师会喊道“我就是老虎,我来抓你们啦”,学生会显得格外兴奋,积极参与教师所设定的游戏情境中,老师也会在与学生的玩耍中传递简单的四则运算知识,从而使数学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由生活中而来,应用到实际中去。所有小学数学知识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即使不依靠书本,教师依然能够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抽象化、具体化,进而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老师讲解书中的比例问题时,按照书中的知识点将两个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小体积物是大体积物的几分之几。教师可以对此知识点进行具象化,讓小学生进行比身高,高个子同学比小个子同学高多少,小个子同学再长高多少可以和高个子同学持平。进而将问题简单化,让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使生活中的身高、体重变成书中的单位计量、比与比例知识[2]。
(三)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方法可以从设计开放性问题方面着手,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找寻不同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敏捷性。比如,在多边形的图案中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会积极踊跃地进行回答,因为题目本身留有可补充的点,所以答案也不唯一,进而使学生在探索多个答案的同时培养了创造性,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加强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性
要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更加巩固,强化记忆。在课堂上学习的加减运算法则,可以在日常的文具购买中得到实际应用,文具的标价、自身零用钱的金额、两者之间的差价即形成一套完整的计算公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又都是图形的具象化,如足球是圆形、图纸是方形等,可以让小学生对图形知识进一步掌握。“生活数学”主要强调了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对数学知识的传递中和使用数学知识应用时,教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无限的遐想与期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自主性、思维活跃力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更贴近日常生活是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创造素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加强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性等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为我国的教育工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丛龙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4):175-176.
[2]刘畅.关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构建问题情境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4):181-182.
作者简介:梁传莲(1970—),女,山东泰安人,汉族,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日常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会小学生关于数的认识、加减乘除的运算、图形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转换等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创造能力更强。
一、小学数学贴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要点多围绕计算公式和计算法则,其内容都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虽然相比于成年人思维逻辑不够严密,但是其思维活跃力远比成年人高。通过将数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加深了解,积累日常生活经验。小学数学的教育开展要以适合小学生心理的方法为主,使其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1]。
二、加强小学数学贴近日常生活的方法
(一)创设素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较为枯燥的工作模式,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想要让小学生长时间对数学知识大量吸收更是难上加难。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能将学习和娱乐相融合会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学习热情才能高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死记硬背知识点,更不以思维固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动物园的狗有十只,猫有三只,小狗比猫多几只?”其计算公式为10-3=7,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单位为只,生硬地用严密、严谨的词语进行强调,虽然是在强调做题的正确性,却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固化。教师可以创造应用题的场景,带领学生实地去观察感受,在实际操作中将减法公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不只是理解公式的计算,更是将公式运用到生活中。青岛的一所小学学校教师经常将自己代入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当题目出现老虎等词语时,教师会喊道“我就是老虎,我来抓你们啦”,学生会显得格外兴奋,积极参与教师所设定的游戏情境中,老师也会在与学生的玩耍中传递简单的四则运算知识,从而使数学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由生活中而来,应用到实际中去。所有小学数学知识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即使不依靠书本,教师依然能够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抽象化、具体化,进而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老师讲解书中的比例问题时,按照书中的知识点将两个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小体积物是大体积物的几分之几。教师可以对此知识点进行具象化,讓小学生进行比身高,高个子同学比小个子同学高多少,小个子同学再长高多少可以和高个子同学持平。进而将问题简单化,让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使生活中的身高、体重变成书中的单位计量、比与比例知识[2]。
(三)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方法可以从设计开放性问题方面着手,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找寻不同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敏捷性。比如,在多边形的图案中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会积极踊跃地进行回答,因为题目本身留有可补充的点,所以答案也不唯一,进而使学生在探索多个答案的同时培养了创造性,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加强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性
要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更加巩固,强化记忆。在课堂上学习的加减运算法则,可以在日常的文具购买中得到实际应用,文具的标价、自身零用钱的金额、两者之间的差价即形成一套完整的计算公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又都是图形的具象化,如足球是圆形、图纸是方形等,可以让小学生对图形知识进一步掌握。“生活数学”主要强调了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对数学知识的传递中和使用数学知识应用时,教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无限的遐想与期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自主性、思维活跃力等。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更贴近日常生活是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创造素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加强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性等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为我国的教育工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丛龙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4):175-176.
[2]刘畅.关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构建问题情境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4):181-182.
作者简介:梁传莲(1970—),女,山东泰安人,汉族,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