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生成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进而产生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生成”不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简单输入,不是个体对他人观点的简单接受,也不是知识、技能获得过程中的接受现象,它主要发生在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的过程中,是一种智慧火花的闪现和灵感的进发。学生把新的信息与过去的经验进行联系,建构出新的思想观念,形成新产品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成的过程。比如识字教学在教学“碧”字时,一个学生告诉大家,她的记忆方法是“王老师和白老师坐在石头上”。这就是记忆技能的生成,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是我们教学中所需要追求的。
一、课堂的生成特性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而在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学生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课堂教学往往沿着教师设计的过程顺利地进行,不会出什么差错,即使有一些小小的意外,也会被教师“及时”地制止。“生成”的课堂则是无法预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会被教师当作宝藏去发掘,尽量开采出更多的“无法预约的精彩”。
1.生成的民主性。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的课堂。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才会自由驰骋,思想才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伙伴、学习资源,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课堂才会生成一个个生动的思维成果,才会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生成的动态性。生成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是无法预知的课堂。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像是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小溪,他们在不断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浪花飞溅,载歌载舞。他们在不停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滋润了别人,历练了自己。
3.生成的多元性。生成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思维主体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一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第二个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第三个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第四个学生说:“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顺”“逆”“纵”“横”等多元的角度思考,很好地体现了生成的多元性。
4.生成的创新性。生成是创新的基础,学生任何生成的思维都含有创新的成分。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找到一种新的应用题解法;在语文课堂中,学生造出一个非常有新意的句子;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想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想出一种新的游戏,都是生成的过程,都有创新的成分。尽管有时候这种新的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是学生灵感进发的结果,就有创新之处,就值得肯定。
二、促进学生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创设有效的、真实的、民主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基础。它不仅要把学生带入到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空间)中,还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机会(时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点燃。在教学科学课《挑西瓜》时,教师给每组学生一个西瓜,让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去判断西瓜是否成熟,判断对的小组就可以吃到西瓜了。结果学生结合平时在西瓜摊上买西瓜的知识,生成了许多种“挑”的方法:有的听声音,有的看花纹和光泽,有的摸手感,有的看瓜蒂和背阴面,还有的采用水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的“挑西瓜”的情境。试想,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图片或课件来让学生“挑西瓜”,是不可能有如此效果的。
2.适时点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能不能达到生成的目的,教师起决定作用。教师除了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之外,在关键处进行适时点拨显得尤其重要。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一改平常的欣赏课文的做法,让学生用“作者”的身份来看这篇课文。结果有的学生说:“课文中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鹬的嘴被蚌夹着,怎么可能说话呢?”“还有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蚌夹着鹬的嘴,怎么说话呢严“蚌是软体动物,它的嘴在壳里,应该能说话。”结果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修改出了一篇新的《鹬蚌相争》。
3.生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通常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而我们常见的小组合作大多停留在小组讨论的阶段,而且容易出现时机不当、分工不清、规则不明、时间不足等问题,这样的生生互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生成的效果。有效的生生互动,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接近和互补,更容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位教师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比例》时,在学生明确比例的概念后,拿出橙汁、矿泉水、白糖,让学生按一定比例调配出小组认为最好的饮料,记下配方,取一个名称,再想一句广告词。结果学生调配出了很多种可口的饮料,还想出了多种有趣的饮料名称和广告词,如:“‘一快乐橙宝’,喝过忘不了。”“我们都是喝‘雪橙’成长的。”
4.引导探究。学生探究的过程,是最容易生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在发现问题时的好奇与假设,制订探究方案时的计划,发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无不体现学生的生成。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只小马铃薯和一盆水。问学生:“把这只马铃薯放入水中,它会沉还是会浮?”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回答,会沉下去,演示结果证实了学生的判断。教师又拿出一个较大的马铃薯和一盆水,问学生同样的问题,结果出乎学生意料的是大的马铃薯浮在了水上。学生认为放大马铃薯的水可能是盐水。“怎么证明它是盐水呢?”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配一杯盐水试一试;有的学生回答可以用火加热,把水蒸发掉;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涂在伤口上试一试会不会痛;还有的学生生说可以拿一种可以与盐水产生化学反应的物品来试验。接下来,不同组的学生采用各自认为可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配一杯盐水”的小组里,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往烧杯里加盐,结果总是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行不通,想放弃;有的学生却不断地加盐,并且不断搅拌,结果实验成功了。在“用火加热”的小组里,他们开始打了半烧杯水加热,很长时间还是不能把水蒸发掉。后来滴了几滴水在铁片上,加热,很快就发现有白色的盐迹留在了铁片上。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想出各种实验的方法,以及在实验中不断地调整,修正实验的方法,都是学生生成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而应该把握一些教书育人的原则,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
一、课堂的生成特性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而在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学生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课堂教学往往沿着教师设计的过程顺利地进行,不会出什么差错,即使有一些小小的意外,也会被教师“及时”地制止。“生成”的课堂则是无法预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会被教师当作宝藏去发掘,尽量开采出更多的“无法预约的精彩”。
1.生成的民主性。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的课堂。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才会自由驰骋,思想才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学习伙伴、学习资源,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课堂才会生成一个个生动的思维成果,才会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生成的动态性。生成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是无法预知的课堂。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像是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小溪,他们在不断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浪花飞溅,载歌载舞。他们在不停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滋润了别人,历练了自己。
3.生成的多元性。生成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思维主体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一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第二个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第三个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第四个学生说:“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顺”“逆”“纵”“横”等多元的角度思考,很好地体现了生成的多元性。
4.生成的创新性。生成是创新的基础,学生任何生成的思维都含有创新的成分。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找到一种新的应用题解法;在语文课堂中,学生造出一个非常有新意的句子;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想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在体育课堂中,学生想出一种新的游戏,都是生成的过程,都有创新的成分。尽管有时候这种新的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是学生灵感进发的结果,就有创新之处,就值得肯定。
二、促进学生生成的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创设有效的、真实的、民主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课堂生成的最重要的基础。它不仅要把学生带入到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空间)中,还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机会(时间),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点燃。在教学科学课《挑西瓜》时,教师给每组学生一个西瓜,让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去判断西瓜是否成熟,判断对的小组就可以吃到西瓜了。结果学生结合平时在西瓜摊上买西瓜的知识,生成了许多种“挑”的方法:有的听声音,有的看花纹和光泽,有的摸手感,有的看瓜蒂和背阴面,还有的采用水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的“挑西瓜”的情境。试想,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图片或课件来让学生“挑西瓜”,是不可能有如此效果的。
2.适时点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能不能达到生成的目的,教师起决定作用。教师除了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之外,在关键处进行适时点拨显得尤其重要。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一改平常的欣赏课文的做法,让学生用“作者”的身份来看这篇课文。结果有的学生说:“课文中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鹬的嘴被蚌夹着,怎么可能说话呢?”“还有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蚌夹着鹬的嘴,怎么说话呢严“蚌是软体动物,它的嘴在壳里,应该能说话。”结果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修改出了一篇新的《鹬蚌相争》。
3.生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通常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而我们常见的小组合作大多停留在小组讨论的阶段,而且容易出现时机不当、分工不清、规则不明、时间不足等问题,这样的生生互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生成的效果。有效的生生互动,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接近和互补,更容易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位教师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比例》时,在学生明确比例的概念后,拿出橙汁、矿泉水、白糖,让学生按一定比例调配出小组认为最好的饮料,记下配方,取一个名称,再想一句广告词。结果学生调配出了很多种可口的饮料,还想出了多种有趣的饮料名称和广告词,如:“‘一快乐橙宝’,喝过忘不了。”“我们都是喝‘雪橙’成长的。”
4.引导探究。学生探究的过程,是最容易生成新的思维产品的过程。在发现问题时的好奇与假设,制订探究方案时的计划,发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无不体现学生的生成。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只小马铃薯和一盆水。问学生:“把这只马铃薯放入水中,它会沉还是会浮?”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回答,会沉下去,演示结果证实了学生的判断。教师又拿出一个较大的马铃薯和一盆水,问学生同样的问题,结果出乎学生意料的是大的马铃薯浮在了水上。学生认为放大马铃薯的水可能是盐水。“怎么证明它是盐水呢?”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配一杯盐水试一试;有的学生回答可以用火加热,把水蒸发掉;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涂在伤口上试一试会不会痛;还有的学生生说可以拿一种可以与盐水产生化学反应的物品来试验。接下来,不同组的学生采用各自认为可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配一杯盐水”的小组里,他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往烧杯里加盐,结果总是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行不通,想放弃;有的学生却不断地加盐,并且不断搅拌,结果实验成功了。在“用火加热”的小组里,他们开始打了半烧杯水加热,很长时间还是不能把水蒸发掉。后来滴了几滴水在铁片上,加热,很快就发现有白色的盐迹留在了铁片上。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想出各种实验的方法,以及在实验中不断地调整,修正实验的方法,都是学生生成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而应该把握一些教书育人的原则,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让学生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