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相机或手机拍摄一些事物,或清晰,或模糊,变焦在其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在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课题、目标、问题、知识的分析和把握就如同摄影变焦一般,傻瓜式的聚焦只是死记硬背般地照搬了已有的套路,而精准的教学变焦考验了教师的各项能力,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让教师晒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不一样的教学魅力。在苏州市优质课的上课与研讨活动中,我在和同行们学习的同时,从摄影变焦的角度,粗浅地发现,给定课题式的课堂变焦,可以迈出如下五大步。
第一步,抓住课题,确保教学不失焦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分析就是这第一步了,只有抓住了课题的“心”,后面的工作才能得以更近一步,如果对课题的理解失误,随之而来的目标和教学就都会出现“偏心”,最后的教学过程再精彩都是失焦的课堂。因此从课题选定之初,我们就得仔细推敲课题,确保课题解读的正确性,才能分析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教学内容,以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不会偏离焦距,造成成像模糊。
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课题《电子表格与数据库》,把必修教材的第四章4.2节和第七章7.3节拿出来放到了一起,是从教材延伸出来的课题,是教材的重组和拓展,具有挑战性,但也容易入歧途。课题只给出了两個名词,正确的对焦方式是要先抓住“电子表格”“数据库”这两个词,即“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课题中的核心——“与”字,确定两个名词是并重,属同级关系,而非有侧重或从属关系。如果只看到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却忽略了“与”,习惯性地从教学的难易程度上偏心地给数据库更重的戏份,让“电子表格”成为“数据库”的陪衬,便会导致教学失焦。我们抓住了课题的“心”,从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的关联、转换和比较等入手,选取教学主题,便会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
第二步,定位目标,针对学生精确选焦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即顺其天性而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即生态化,而生态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于生态学中“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理,我们把“生态课堂”定义为:在课堂环境内,学生、教师及教学媒介各自回归本位,相互影响,共同对话,实现生命的课堂成长。在生态课堂中,新课程提出的回归自然、关爱生活和个性发展的理念不能泛泛而谈,而需确有所指,有的放矢。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让目标层面清晰对焦,形成其他层面作为“绿叶”陪衬目标的精彩组合。在这组合里,所有的“绿叶”资源都应该紧密团结在目标周围,为其服务,而不是变成喧宾夺主的花式教学。教与学的目标如果选焦模糊,或者焦点太远、太大、太多,在课堂教学时就容易变成西一拳、东一脚的凌乱章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如雾里看花,觉得焦点太多或是找不到焦点,学习容易失焦,造成学习的成像模糊。
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视频、数据资料和体验素材,在学生脑海中绘制了一幅大数据时代的画面,让学生体验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处理。虽然课堂上融合了五花八门的信息,但学生并未被这些信息元素干扰,反而在我不断的目标伏笔下,借助这些“绿叶”,更深刻地理解了大数据,实现生活回归。教学过程其实也很直接,就是学习一开始就提出目标,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体验中,不断地介入,提示所给的信息与目标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开始学习时处于放风筝状态,自始至终由线牵引,心情自由快乐,思维更高更远,结束时学习总结,风筝收线。
第三步,利用情境,设计教学清晰对焦
新课程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态课堂是发展学生的课堂,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理想的情境预设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组合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情境、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通过资料、他人的帮助进行意义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投学生所好的情境预设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临渊羡鱼”,激发学习的动机,主动对焦学习,并能产生“结网”的冲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内化所学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习焦距内的“成像”更清晰。
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我不是简单地采用任务一、任务二等任务驱动模式,而是通过游戏闯关的情境模式,把任务内容融合在游戏关卡中,整个学习进度是根据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武功秘籍“降龙十八掌”的招式来设定关卡名称及难度系数,如第一关——亢龙有悔,难度系数☆;第二关——飞龙在天,难度系数☆☆……第五关——神龙摆尾,难度系数☆☆☆☆☆。这个既新鲜又合口味的情境主题刚显示出来就引发了学生们的骚动,立刻被学生们对焦,豪气万分地争着尝试体验学习。体验的任务和学生感兴趣的闯关游戏相关联,同时在使用中又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思想容易认同,同时又有完成闯关任务的满足感,在思维上得到拓宽,在能力上得以发展,“授渔”的目的就达成了。
第四步,细致观察,紧随学生变化跟焦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现场生成,加上一群思维开放的个性化学生,这就意味着再完美的预设也有可能会有一些“节外生枝”的状况发生,生态课堂更注重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我们要学会利用感官,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入微,才有机会见缝插针,适时跟焦,并做出及时反馈。教学不在于单向的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照本宣科的课堂预设和生成苍白而无力,灵动的课堂是流动的教与学,采用层递效应,紧随着学生变化而跟焦,观察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并从各方面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方法,适时抛出相应的问题、包袱,唤醒学生的思维、情感,提高学生的能力、方法。
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实践体验一直需要在电子表格Excel和数据库Access两个操作环境中来回切换,学生就容易存在顾此失彼的忙乱状态。我设计的游戏闯关任务环环相扣,随游戏关卡难度层层递进,同时还通过分组兼顾到学生资源的运用,学生可以在体验时相互帮助。在课堂教学和巡视过程中,学生的表情和举止等感官变化,也在我的观察之中,通过感官的变化判断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操作指导,同时对所有学生进行语言引导,实现细微体察,迅速跟焦。
第五步,反思教学,改变镜头生态变焦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对于每一节课,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时常反思教学过程,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所有课堂都是动态发展的,最初的理念和设计框架,经历了师生合力出演的课堂教学之后,总会发现,可能有资源处理不当、表达不够明晰、方法需要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也可能有突发状况的急智应对、施教的效果明显、同课异构中有提升等优势可借鉴,大方面和小角度都值得我们反思,以便更好地对课堂进行生态变焦。除了常规的反思外,我们也可以试着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反思也来个变焦。
一种方法是打开微距,用近距离视角翻拍过程。微距之“微”,体现在对“细节”可以充分展示。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突然而至的智慧过程会因为我们的惰性未能及时捕捉而时过境迁留下遗憾。其实我们可以课后立刻回忆课堂教学过程,对印象较深的过程从“细节”上进行翻拍,清晰地定焦场景。对于在教学中因为某个突发事件的出现而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或是某位学生独特的见解带来的新方向,我们可以仔细地微“模拟”一下当时的过程,分析所发生的前因后果,甚至可以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模拟,可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问题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另一种方法是打开广角,拓宽视野看全局。众所周知,广角的特点就是大视野,更通透。教学上我们需要打开广角,站上较高的位置去反思教学,而不浮于表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总结归纳,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抛开浅表性的东西,探讨规律性的深层问题,去指导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从社会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能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站在了大数据时代的高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我的本意就是“希望借此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从教学中真实地感受到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期望和付出的行动。
第一步,抓住课题,确保教学不失焦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分析就是这第一步了,只有抓住了课题的“心”,后面的工作才能得以更近一步,如果对课题的理解失误,随之而来的目标和教学就都会出现“偏心”,最后的教学过程再精彩都是失焦的课堂。因此从课题选定之初,我们就得仔细推敲课题,确保课题解读的正确性,才能分析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教学内容,以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不会偏离焦距,造成成像模糊。
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课题《电子表格与数据库》,把必修教材的第四章4.2节和第七章7.3节拿出来放到了一起,是从教材延伸出来的课题,是教材的重组和拓展,具有挑战性,但也容易入歧途。课题只给出了两個名词,正确的对焦方式是要先抓住“电子表格”“数据库”这两个词,即“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课题中的核心——“与”字,确定两个名词是并重,属同级关系,而非有侧重或从属关系。如果只看到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却忽略了“与”,习惯性地从教学的难易程度上偏心地给数据库更重的戏份,让“电子表格”成为“数据库”的陪衬,便会导致教学失焦。我们抓住了课题的“心”,从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的关联、转换和比较等入手,选取教学主题,便会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
第二步,定位目标,针对学生精确选焦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即顺其天性而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即生态化,而生态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于生态学中“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理,我们把“生态课堂”定义为:在课堂环境内,学生、教师及教学媒介各自回归本位,相互影响,共同对话,实现生命的课堂成长。在生态课堂中,新课程提出的回归自然、关爱生活和个性发展的理念不能泛泛而谈,而需确有所指,有的放矢。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让目标层面清晰对焦,形成其他层面作为“绿叶”陪衬目标的精彩组合。在这组合里,所有的“绿叶”资源都应该紧密团结在目标周围,为其服务,而不是变成喧宾夺主的花式教学。教与学的目标如果选焦模糊,或者焦点太远、太大、太多,在课堂教学时就容易变成西一拳、东一脚的凌乱章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如雾里看花,觉得焦点太多或是找不到焦点,学习容易失焦,造成学习的成像模糊。
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视频、数据资料和体验素材,在学生脑海中绘制了一幅大数据时代的画面,让学生体验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处理。虽然课堂上融合了五花八门的信息,但学生并未被这些信息元素干扰,反而在我不断的目标伏笔下,借助这些“绿叶”,更深刻地理解了大数据,实现生活回归。教学过程其实也很直接,就是学习一开始就提出目标,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体验中,不断地介入,提示所给的信息与目标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开始学习时处于放风筝状态,自始至终由线牵引,心情自由快乐,思维更高更远,结束时学习总结,风筝收线。
第三步,利用情境,设计教学清晰对焦
新课程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生态课堂是发展学生的课堂,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理想的情境预设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组合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情境、环境、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通过资料、他人的帮助进行意义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投学生所好的情境预设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临渊羡鱼”,激发学习的动机,主动对焦学习,并能产生“结网”的冲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内化所学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习焦距内的“成像”更清晰。
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我不是简单地采用任务一、任务二等任务驱动模式,而是通过游戏闯关的情境模式,把任务内容融合在游戏关卡中,整个学习进度是根据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武功秘籍“降龙十八掌”的招式来设定关卡名称及难度系数,如第一关——亢龙有悔,难度系数☆;第二关——飞龙在天,难度系数☆☆……第五关——神龙摆尾,难度系数☆☆☆☆☆。这个既新鲜又合口味的情境主题刚显示出来就引发了学生们的骚动,立刻被学生们对焦,豪气万分地争着尝试体验学习。体验的任务和学生感兴趣的闯关游戏相关联,同时在使用中又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思想容易认同,同时又有完成闯关任务的满足感,在思维上得到拓宽,在能力上得以发展,“授渔”的目的就达成了。
第四步,细致观察,紧随学生变化跟焦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现场生成,加上一群思维开放的个性化学生,这就意味着再完美的预设也有可能会有一些“节外生枝”的状况发生,生态课堂更注重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我们要学会利用感官,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入微,才有机会见缝插针,适时跟焦,并做出及时反馈。教学不在于单向的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照本宣科的课堂预设和生成苍白而无力,灵动的课堂是流动的教与学,采用层递效应,紧随着学生变化而跟焦,观察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并从各方面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方法,适时抛出相应的问题、包袱,唤醒学生的思维、情感,提高学生的能力、方法。
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实践体验一直需要在电子表格Excel和数据库Access两个操作环境中来回切换,学生就容易存在顾此失彼的忙乱状态。我设计的游戏闯关任务环环相扣,随游戏关卡难度层层递进,同时还通过分组兼顾到学生资源的运用,学生可以在体验时相互帮助。在课堂教学和巡视过程中,学生的表情和举止等感官变化,也在我的观察之中,通过感官的变化判断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操作指导,同时对所有学生进行语言引导,实现细微体察,迅速跟焦。
第五步,反思教学,改变镜头生态变焦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对于每一节课,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时常反思教学过程,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所有课堂都是动态发展的,最初的理念和设计框架,经历了师生合力出演的课堂教学之后,总会发现,可能有资源处理不当、表达不够明晰、方法需要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也可能有突发状况的急智应对、施教的效果明显、同课异构中有提升等优势可借鉴,大方面和小角度都值得我们反思,以便更好地对课堂进行生态变焦。除了常规的反思外,我们也可以试着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反思也来个变焦。
一种方法是打开微距,用近距离视角翻拍过程。微距之“微”,体现在对“细节”可以充分展示。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突然而至的智慧过程会因为我们的惰性未能及时捕捉而时过境迁留下遗憾。其实我们可以课后立刻回忆课堂教学过程,对印象较深的过程从“细节”上进行翻拍,清晰地定焦场景。对于在教学中因为某个突发事件的出现而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或是某位学生独特的见解带来的新方向,我们可以仔细地微“模拟”一下当时的过程,分析所发生的前因后果,甚至可以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模拟,可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问题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另一种方法是打开广角,拓宽视野看全局。众所周知,广角的特点就是大视野,更通透。教学上我们需要打开广角,站上较高的位置去反思教学,而不浮于表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总结归纳,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抛开浅表性的东西,探讨规律性的深层问题,去指导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从社会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能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在《电子表格与数据库》课例中,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站在了大数据时代的高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我的本意就是“希望借此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从教学中真实地感受到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期望和付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