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身能力应对就业竞争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事关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是各高校健康、和谐、稳步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若大学生缺乏经验,未能尽早对人生进行规划,到毕业时就将面临最为实际的就业难问题。如今的人才市场,一边是企业求才若渴,一边却是高职大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一边是很多企业深感高级“蓝领”奇缺,一边是部分高职大专的毕业生感到学历低,缺乏竞争信心。怎样提高职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商讨:
  
   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1.努力提高基本知识,加强道德修养。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量生源涌入学校,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由于盲目扩大规模,师资、管理、设施硬件又未适时跟上,从而使一些素质欠高的学生混出校门。在一项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中,专业基础知识被用人单位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考虑。而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虽然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单位都不会录用一个连基本素质都不具备的学生的。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不仅有一些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都存在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认为那些知识太容易,根本不值得在大学的讲坛上讲授。由此可见,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这是需要学校统筹考虑的方面,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受了多少教育并不单靠获多少奖励、参加多少活动来体现,而是学生个人学的知识是否扎实,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2.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升综合能力。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大学生应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状况,有目的有选择地提高自己各项综合素质。21世纪,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二、树立正确择业心态,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在一份针对高职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问题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1.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2.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等职业岗位及蓝领工人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职位。
   3.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三、加强自身社会实践,适应社会角色变化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也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高职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职业特点,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为此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社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就业,才能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然,作为社会也应该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用人环境,社会对我们的大学生也不要有更多的苛求,不要重男轻女,不要太讲功利,一切都是有经验者优先。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企业应该为他们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培训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个人职业发展的指导,给他们安排在相应合适职位上。
  大学生应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把目标定在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降低要求,拓宽思路。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只要能创造社会价值,就要积极面对,把理想抱负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从一名学生变成一个员工,变成为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职业那样具有挑战性。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和个体。面对今天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
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寓意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树起了新的标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培养技术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能够走出一条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之路,将教学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三突出”(突出品德人格、职业岗位能力和发展能力
今年高考已经结束,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 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
本文通过比较中韩两国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大学教育,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两国之间大学生发展的状况,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学生素质。
我的眼并不专善于从贫愁形态中发现什么美感,我还未矫揉造作到如此地步。我所看见的,只不过使我在反观我们城市里的孩子与教育,具体说是与学校的关系时,偶尔想点儿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向全国传递了党中央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决心;也向全国教师提出了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殷切期望。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铸就高尚师德,无疑是贯穿于胡锦涛总书记四点希望中的核心思想。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一名合格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以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至关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尽地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问题存在的外因和内因,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构建途径,希望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人格;构建;环境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与波动都比较大,并且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格是指人的全部行为特征,它是一个多侧面的概念。从伦理学角度说,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良莠;从法学角度说是指一个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从心理学角度说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形成是复杂的过程。下面仅就教育对促进人格形成及其和谐发展的问题略抒己见。  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观点,肯定了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禀性;荀子认为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使人性由恶向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