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模式与理论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数学 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主动探求、发现与体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教育界十分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数学课题教学中适切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备课,还是实施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实践中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三、确立研究性课题
  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像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即是研究小型的课题,课题是对问题的解决的策划。那么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呢?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参考: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4.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6.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7.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8.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9.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10.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11.哪家超市最便宜;12.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13.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14.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
  四、积极有效地跟踪学生的研究动向
  1.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讨论和提问,让学生识别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清晰而明确地陈述问题。
  2.及时提供信息,适度启发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学生的研究性过程,教师要把握好分寸。有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教师就介入进去,以致剥夺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尝试和发现的机会,以及从教训中进行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学生已经处于茫然无助、停滞不前的状态,教师还无动于衷、漠然以对。
  3.适时鼓励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适时鼓励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实践中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人类已迈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作为教师,我们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因此,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伴随着“自主互助课堂”的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出现了一种“高原现象”。具体是指学生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由于缺乏长效的学习动力,出现了一种阶段性的学习效率降低、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这段时期被称作学习的“高原期”
期刊
不知什么时候,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聪明学生的专利,看一个学生是否聪明,看一看他的数学成绩就知道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以我教学二十余年的经验来看,许多同学之所以数学成绩不尽人意,并非智力问题,而是许多教师把数学学习变成了一场拼抢分数的战斗,让同学们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恰忽略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感受,大量重复的习题、单调的讲解、与学生生活脱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尽然,不乏应试教育和工具、功利的痕迹在内,因而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和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性 高中语文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文字工具的教学,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精选的优美的
期刊
摘 要: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数学课堂中创设的常见的几种情境形式阐述了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关键词:数学 情境创设 课堂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
期刊
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途径。作为新课改至今的一线美术教师,我在亲自讲授以及观摩了大量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例之后,引起了一些思考。  一、鉴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⑴。美术鉴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鉴赏教育有效地
期刊
摘 要: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效率 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
期刊
学生的管理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急于求成,还要因人而异,给他们适当的空间,发展个性,因势利导,激活灵感;还要靠教师的聪明才智,以合理的方法管理学生。新《课标》指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我认为,新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促进教师与学生性情和灵魂的沃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期刊
新课改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新课改中不断地摸索、创新,寻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我校开展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所谓“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的课堂教学体系。那么,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我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一、合理编组,使学生充分地合作  
期刊
摘 要:“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之所以变得锋利,就是因为它舍弃了多余的部分,留下了最锋利的刀刃;梅花清香是因为它舍弃了安逸,挺过了严寒,最终绽放了自己的美丽。其实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也需要一种魅力和勇气,那就是——去芜存精,进行大胆取舍,长文短教,长文精教,以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大胆取舍 长文短教 一课一得  自从教材改编以后,随着年级的增加,略读课文的数量是越来越多,
期刊
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有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却无话可说、无物可写。  为了让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调动兴趣,观察积累材料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而儿童天性爱玩,好奇心强,这正是教师挖掘儿童认识事物的潜在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