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以德修身,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牢记“爱与责任”的崇高使命,形成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崇高职业理想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操,这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虽然我们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差距和问题亟待解决。师德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教育必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
一、要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患有职业倦怠病状的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难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在对待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工作和自我修养上,反映出的消极感受,倾向于极端和机械,使师德失去了积极的心理基础,极容易发生违背师德的问题。有关专家提出: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职业病,在教育领域蔓延;已成为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疾患,成为我们师德建设的潜在威胁。我们要有一种负重奋进的责任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解决好师德建设的难题,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起良好师德教育制度体系。
二、要深入理解新时期师德新内涵
在新时代,要当好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一是要有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是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二是要有师智——学在为师,师智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品德。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三是要有师能——技高为师,新时期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育人技能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艺术;四是要有师表——身正为范,言教与身教完全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遵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
新时期师德的新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师德的永恒性——爱和责任。这是师德的精髓,是师德之魂,是师德永恒的主题,是为人师者永远不变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师德的时代性——以人为本。这是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师德观念。教育是否“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的社会化发展到社会化日益融进人的潜能开发、自身发展的过程,它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从而实现个体身心素质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当今师德所要体现的新内涵。
三是师德的新含义——尊严发展。在师德的新含义中,教师所甘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应该有成就事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发展”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当将教师引向辉煌,而不是毁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去创造,才能在体验尊严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持续发展中体验人们的幸福和快乐。
三、要善用阅读为师德充电
中宣部倡导各部门的各团体都要积极开展“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面阅读活动。不爱读书的教师肯定当不了一个好教师的,只有热爱读书并以自身魅力带领学生遨游于书海学林的好教师,才能领略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感受到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才能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幸福。
读书是最好的修炼,教师应该是一位杂家,不仅要读自己的专业书,还要看一些“闲书”。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有思想,有内涵,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差异在于课堂之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远离社会的浮躁,可同时也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是教师的心灵世界应该是广阔丰盈的,为此教师需要广博的阅读。同时教师又是重复地生活着的,重复能使教师熟练、成熟,甚至走向成功,但同时也使教师对工作失去新鲜感,产生惰性和职业倦怠现象。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从繁重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所以阅读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师”的创建活动之中,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这样就可创造生命神奇,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神采飞扬。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虽然我们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差距和问题亟待解决。师德规范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教育必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
一、要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患有职业倦怠病状的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难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在对待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工作和自我修养上,反映出的消极感受,倾向于极端和机械,使师德失去了积极的心理基础,极容易发生违背师德的问题。有关专家提出: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职业病,在教育领域蔓延;已成为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疾患,成为我们师德建设的潜在威胁。我们要有一种负重奋进的责任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问题、理性分析问题,解决好师德建设的难题,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起良好师德教育制度体系。
二、要深入理解新时期师德新内涵
在新时代,要当好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一是要有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是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二是要有师智——学在为师,师智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品德。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三是要有师能——技高为师,新时期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育人技能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艺术;四是要有师表——身正为范,言教与身教完全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遵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
新时期师德的新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师德的永恒性——爱和责任。这是师德的精髓,是师德之魂,是师德永恒的主题,是为人师者永远不变的道德规范。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师德的时代性——以人为本。这是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师德观念。教育是否“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的社会化发展到社会化日益融进人的潜能开发、自身发展的过程,它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从而实现个体身心素质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当今师德所要体现的新内涵。
三是师德的新含义——尊严发展。在师德的新含义中,教师所甘愿献身的职业不仅有“桃李满天下”的满足感,更应该有成就事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发展”是师德修养追求的目标,师德应当将教师引向辉煌,而不是毁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去创造,才能在体验尊严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持续发展中体验人们的幸福和快乐。
三、要善用阅读为师德充电
中宣部倡导各部门的各团体都要积极开展“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面阅读活动。不爱读书的教师肯定当不了一个好教师的,只有热爱读书并以自身魅力带领学生遨游于书海学林的好教师,才能领略到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感受到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才能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幸福。
读书是最好的修炼,教师应该是一位杂家,不仅要读自己的专业书,还要看一些“闲书”。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有思想,有内涵,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差异在于课堂之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远离社会的浮躁,可同时也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是教师的心灵世界应该是广阔丰盈的,为此教师需要广博的阅读。同时教师又是重复地生活着的,重复能使教师熟练、成熟,甚至走向成功,但同时也使教师对工作失去新鲜感,产生惰性和职业倦怠现象。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从繁重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所以阅读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我们要积极投身于“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教师”的创建活动之中,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这样就可创造生命神奇,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