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高效课堂不该忘却的元素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loonMan_Ag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需要紧扣教材中一篇篇融合了语言之美、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的课文,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升华人格,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六下《匆匆》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性而读,探寻文本之美
  1.理读全文,探寻精巧的结构之美
  《匆匆》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非常鲜明,作者依照贯穿全文的“24问”为线索,层层递进,不仅点明了主题,同时还深化了主旨。
  教师在引领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将理性思维之光烛照在文本结构。第一,着重关注排比句式,借助自然界中“杨柳”“燕子”“桃花”作为春天象征,在灵巧精妙的设问中逼着读者不断思考人生;第二,则以“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为统整性问题,作者借8000多个日子的匆匆来去与常态化的琐事进行对比,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进行具化,将前置问题形象化,更为后续的抒情奠基;第三,作者先是用反问句“我能做些什么”,开辟了内在情绪的抒发通道,然后运用一连串的追问,追踪生命的痕迹;最后运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与文本的开篇呼应。
  如此精妙且不落俗套的艺术化构思,使得朱自清这篇经典散文彰显出浓郁的与众不同之美,不仅为学生呈现出深刻丰富的人生意蕴,还让学生获得了初步的审美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理读片段,探寻生动的情趣之美
  优美经典的散文都充满了节奏之美和旋律之美,流畅的语言秀丽而清晰。《匆匆》一文就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细读就会发现,形成这样的表达效果主要就在于作者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视角,犹如作者站立在读者面前,平等、和谐地进行对比思考,让人倍感亲切。比如“是有人偷了吗?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毫无半点修饰与创作的样子,全是源自于心底的对话。
  此外,作者通篇都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时间当作调皮可爱的精灵,教师从课文中“脚边飞起”“手边过去”“身上跨过”等一系列新鲜而动人地词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中所蕴藏的丰富情趣。
  从这两点出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圈画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语句,在细加品读中梳理并提炼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他们”“你”等词语,紧扣语境理解这些分别指向于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化阅读,尝试将课文的第二人称修改为第一人称,或者以第三人称进行描写,体验两者之间表达效果的差异,从而感受原文中活色生香的自然情趣之美。
  二、思维叩问,感受文本之美
  1.与作者对话,感受深刻的哲思之美
  作为六年级学生,一般性散文的内容和情感的体悟难度不大,教师要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文本所承载的哲理之美上。因此,教师要与文本的作者形成对话,从文本表达中捕捉细节,感受文本的哲思之美。
  《匆匆》一文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与无奈,更要尝试进行理性化思考:一般人会在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才会觉得“时光匆匆”?当时作者朱自清才二十多岁,为什么就会有“时光匆匆”的感受了呢?教师就一方面组织学生将思维浸润在生活中;另一方面为学生拓展朱自清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落潮期,作者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完全在虚度光阴,因而产生了“人生匆匆”之感。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认知和体验,再次走进文本,对文本中“时间有限而生命无限”的主题认知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2.与生活联姻,感受丰盈的形象之美
  《匆匆》之所以成为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将抽象、无形的事物具体化、可感化,这样的表达究竟蕴藏着怎样高超的表达技巧和言语密码呢?
  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八千多个日子”和“一个日子”,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梳理作者是怎样将“八千多个日子”的匆匆表达出来的,与“一个日子”的匆匆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与叩问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作者运用了“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夸张性比喻,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概括,借以展现“八千个日子”的“匆匆”之感,并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阅读时,时间就( );劳动时,时间就( );睡觉时,时间就( )
  这样的训练或许不少教师都能想到,但我们的训练还可以就此再往前走一步:作者为什么不写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呢?为什么要写洗手、吃饭、睡觉的事情呢?学生借助教师的问题在对比中意识到,如此一来,文本中蕴藏的审美元素在悄然之间就变成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积累,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得到了保障。
  三、实践迁移,表达文本之美
  1.练笔多元化,展示个性之美
  语文教学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从理解的角度阐释的。因此,在进行练笔表达时,教师就需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审美差异,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自己对文本之美的感知,让学生迁移性能练笔的切入角度更加多元化。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即将毕业,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生活体验出发,紧扣自己在学习《匆匆》一文中所形成的感受,对小学生活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收获进行回归与整理,尤其是契合主题的时间流逝中的自省等进行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运用写作的方式加以呈现。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多元的,对文本的审美也是多元的,笔下的文字也就呈现出具有极强审美情趣的个性化情绪,从而以文字的形式镌刻了属于自己生命成长的印记。
  2.练笔交融化,展示实践之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能够正确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能够积极开发课程性资源,建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和联系。因此,在紧扣《匆匆》进行练笔实践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时间去哪里”这一主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多维度的学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做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可以收集相同主题的美文诗词或者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组织一次朱自清美文地分享交流;可以唱一唱与珍惜時间相关的歌曲,欣赏其中的歌词,也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配上美丽的图片,举行一次与文本主题“匆匆”相关的画展。
  以这种形式展开的教学,语文的学习就与音乐、美术和诗歌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地交融,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从而使得学生的体会更加丰富。这正顺应了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性语文素养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小学(225600)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高年级閱读教学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可以尝试“以点带面”和“重视人文”两种基本方法。  一、深挖教材,给阅读教学精准定位  课标对于高年级阅读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都有着着纲领性要求,具体落实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广度的拓展。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来看,各单
期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学生爱读、乐读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专设了小说单元,主要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其中“关注”是路径,“感受”是目的,通过关注情节和环境,更好地去关注人物的品行,关注人物形象背后
期刊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语言为中心,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调动多向交往,培养倾听品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一、回归教学本质,避免形式主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非反之,学习共同体应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改
期刊
“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本次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学习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那么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策略进行教学呢?《宇宙生命之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课本都编入了一两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下面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具体谈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反复朗读,读好课文  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最好办法,教师要甘于
期刊
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难度系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紧迫。如果没有富有实效的课前预习,那么统编版课文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学生的高品质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预习式微课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已经在全国铺开。见“微”知著,微课就是5-8分钟的短小视频。教师既可以采用录屏的方式制作,也可以自己出镜讲解问题,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期刊
曾几的《三衢道中》以简练朴实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游览的见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以及和谐山水的无限热爱。虽然整首诗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其中丰富的韵味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教学中,教师要以“三衢寻美”为思维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走进诗歌语言的内在世界,深切感受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和意蕴,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助力。  一、整体把握,借助丰富文化初识美景  1.延续悠久古
期刊
《项链》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奇妙的散文诗。课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以及小朋友们面对大海时的愉快心情。文本语言清新活泼,洋溢着浓浓的童心、童真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丰盈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  《项链》与同组的《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共同体现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即“项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
期刊
《四季之美》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春日黎明、夏天傍晚、秋之黄昏、冬季早晨的美丽景色,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那么,对于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来说,怎样才能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借助关键词想画面,感受景物的动态之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趣”。语文要素是“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与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统编版教材对习作单元的独立设置,是语文教材编著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借助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主题的彼此融通,突出习作关键能力的训练。笔者以为打通精读文本、习作例文与习作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是高效推进习作单元的基本策略。现以统编版教材三上习作单元“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