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自然,禅意人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xxf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尽管天各一方,处于不同时代,但是中国唐代诗人王维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在“自然”这一主题上却有着许多相似的见解。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两位诗人诗歌作品所呈现的生态意蕴,以期对当前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有所启示。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 王维 生态意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诗歌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质的一种文学体裁。中、英两国都是诗的国度,在两国的诗歌发展史上,都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不朽的诗篇。而且两国诗人当中,在诗学思想、人生经历、创作题材等方面有时候还会有许多相似的情形,如中国唐代诗人王维和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就存在着诸多相似。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而华兹华斯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艺术境界高超,深受后人推崇,苏东坡就曾赞扬王维诗画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华兹华斯也被后辈诗人雪莱、阿诺德等誉为“大自然的歌者”;此外,王维长期半官半隐地居住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在山水之间寻找人生的真谛,而华兹华斯25岁以后就隐居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寄情于山水。王维与华兹华斯虽然天各一方,处于不同时代,但二人的诗歌作品中却都呈现出了相似的生态意蕴:自然是伟大的,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启迪;作为自然一份子的人同自然万物一样,地位是平等的;人与人应该相互关爱,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二 生态批评研究的重大意义
  人类迈入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持续繁荣虽然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立。生态批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先驱威廉·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文学批评的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的概念,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此后,生态视角就被广泛用于文学研究。生态批评的任务是探究人类的思想行为、文化科技、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等是如何影响自然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重新审视人类文明,揭露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批评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她的和谐启迪和感染着人类。掩卷而思,我们发现这一思想恰恰同华兹华斯和王维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一脉相承。尽管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两位诗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比较研究方面,成果却很少。通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来对照、研读王维和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比较他们的生态思想,既可以实现文学理论的引进,又可在引进的过程中加以消化吸收,实现理论的中国化,从而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另外,生态批评研究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 华兹华斯诗歌里的生态意蕴
  华兹华斯从事诗歌创作六十年,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作品主题多是歌颂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华兹华斯讴歌自然的诗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自然之美、接近自然的人性之美,也展示了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其诗风朴素,含意隽永。在华兹华斯看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与人的灵魂息息相通的内在灵性,时时刻刻都在与人类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它们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华兹华斯的诗歌里记录了他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花鸟鱼虫、云霞草木、日月星辰、峰峦瀑布,仿佛都能对他有所启发。比如在《延腾寺》一诗中,诗人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大自然带给他的心灵感悟:
  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我终于又听见这水声,
  这从高山滚滚而下的泉水,带着柔和的内河的潺潺。……而是每当我孤
  居喧闹的城市,寂寞而疲惫的时候,它带来了甜蜜的感觉,让我从血液
  里心脏里感到,甚至还进入我最纯洁的思想,使我恢复了恬静。
  同《咏水仙》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人在已经与廷腾寺的美景阔别了多年之后才写的,廷腾寺的美景也是在诗人倦怠时翩然而至的。诗人对自然的感受,经时间的洗涤变成了美丽的诗行。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以其神奇的脉动与人类心灵相通、共鸣的感慨,描绘了一幅“自然的人化”与“人的物化”交相辉映的奇妙画卷。华兹华斯坚信:唯有大自然才能够启迪和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人只有尊重自然,回归到自然中去,才能实现人性的复苏。
  在另一首诗《鹿跳泉》中,诗人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读者的生态思考。巴克斯特·布赖恩指出:“热爱生命世界的这种现象提示出,人类与他们的自然的情境具有直接的情感关系和自我理解关系。”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表达了对那只死去的公鹿的真挚感情:草木为之凋敝,山谷因之凄凉。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脉搏与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诗人读懂了公鹿的心曲,理解了公鹿的痛苦、欢乐和高贵。神奇的自然和那自然中神奇的造物,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爱的感动和悲悯。华兹华斯主张人类应该把人与动物的关系纳入到人道的范畴来。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普遍共识是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属于道德的范畴。对此,华兹华斯提出了异议,他从更为宽广的生态视角出发,倡导人们要善待动物,反对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类正视与自然的关系,正视与动物的关系,这无疑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注入了新的内涵。
  华兹华斯隐居山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躲避工业文明,远离城市喧嚣无疑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更加充裕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异化。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纯朴和谐的关系就已经荡然无存了。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华兹华斯提倡简单生活观,主张人类应节制物欲,尽可能地简化物质需求,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这是华兹华斯诗作“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主题的又一体现。这与我们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意识”又是多么的相似啊!华兹华斯正是通过对美丽和谐的自然的热情讴歌,通过自己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的亲切对话,实现了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精神家园的愿望。   四 王维诗歌里的生态意蕴
  与华兹华斯类似,王维在处理“物”与“我”的关系时,也不是采取传统的托物言志的模式,而是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王维在其诗歌作品中也把客观事物作为反射主观世界的一面镜子,不但实现了主客观的融合,而且也实现了客观对主观的反照。诗歌中如画的自然衬托出诗人超逸、高洁、不为外物所扰的内心世界。在闲适的状态下,诗人的心灵宇宙与自然的恬静惬然地合二为一。例如,在《山居秋暝》一诗中,王维营造出了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莲花、渔舟等优美的自然意象。松间明月的光辉,石上清泉的声响,竹林里浣纱归来少女们的笑声,荷叶间小渔船缓缓地穿梭。所有这些意象完美地融于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又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诗人写道:“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尽管没有故人相伴,诗人却仍然抚琴对着清风、明月弹奏,而风月亦以“吹”、“照”相酬,诗中没有半点惆怅。在《竹里馆》中,王维又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虽然与人隔绝,却不觉孤独,可见“人与自然已完全同化”,诗中没有半点寂寥。我们知道,只有当人的心境极为淡泊的时候,才可能对大自然最神奇、最微妙的动人之美产生这种心领神会的感悟。如前所述,华兹华斯提倡简单生活观,同样,王维的生活方式也是极其简单的。只有做到了淡泊明志,诗人们才能让自然的本真历历如镜般地呈现出来。这种意境也体现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中:水的穷尽是自然而然的,云的升腾也是自然而然的,而诗人漫步到水尽之处便不再执着寻觅,而是席地而坐,欣赏云起之景,这又何尝不是自然而然的呢?客观的“自然而然”加上主观的“自然而然”就构成了主客观和谐统一的境界。
  与华兹华斯相似,一切细小易逝的生命都能在王维笔下尽情地吐露生命的光辉。比如,“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柴门之外,倚杖临风,没有义山的愁怨,没有梦得的悲苦,更没有太白的清高,只有自适的闲情。在中英诗歌传统中,朝露、飞花、落叶都是悲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常见意象,而惜春、悲秋也是常见的引发生命意识的主题。王维则一反其道,兴致勃勃地静观朝露,闲看落花。春日在王维眼中是闲远自在,物各欣然;秋日也同样是欣欣向荣,明丽爽朗。诗人把自然山水当作朋友或自己的化身,从而把对自然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审美对象。诗人的身心进入生命本然的状态,与自然产生了同一生态节律,消除了二元对立,实现了多重和谐。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王维绝不是把自然作为逃避现实的一种生存状态,而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生命精神来关切自然,并最终融于自然。过去的研究把王维以“隐逸诗人”归入“脱离现实”的说法,如同把华兹华斯作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的定性一样,都是不正确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是逃避政治,而是把政治放在了自然之中,放在了对人类的爱和对自然的爱之间,放在了人类的权利和自然的权利之间。这也是王维、华兹华斯两位诗人的又一个相似之处吧!
  五 结语
  通过以上对华兹华斯和王维诗歌作品的生态研究,我们找到了他们共同的生态思想:追求和谐自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精神生态、反对物欲膨胀。我们也看到了两位诗人渴望建立一个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没有压迫的和谐世界的生态诉求。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类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陷入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多重危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干扰自然进程、破坏生态平衡、透支自然资源。在为自己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尝到了“人类中心主义”酿制的一个又一个苦果:大气污染、沙尘肆虐、气候恶劣、资源枯竭,等等。人类盲目追求科技、经济和物质文明,却丢弃了人文、道德和精神文明。同时,在物欲面前,人类破坏了生态文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冲突、战争日益显现。人类现有的科技足以毁灭地球数十次。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如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自由解放、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的。在工业文明阶段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全面和谐、实现人类诗意地生存,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课题,也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一次重大考验,而对于华兹华斯和王维诗歌作品的生态研究也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WW0
  11);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3lslktziwx-08)及大连外国语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诗画自然,禅意人生——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与王维比较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主持人:逯阳。
  参考文献:
  [1] Rueckert,William.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owa Review 9.1978.
  [2] 华兹华斯,杨德豫译:《华兹华斯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布赖恩·巴克斯特,曾建平译:《生态主义导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 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作者简介:逯阳,男,1979—,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诗歌、中西诗歌比较,工作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公主向前走》与传统童话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同于以往的童话故事:白马王子挺身救出公主之后两人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反,维多利亚公主和王子的婚姻生活并不如童话般美满,却似平凡夫妻般面临爱情和婚姻的困境;王子亦非完美,他也有自卑和懦弱的一面,跟每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子一样;公主也并非娇贵、脆弱,她坚强、勇敢,甚至超过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子。他们的身上具有现代反童话的特性。对这一特性的描写使读
期刊
摘要 郑渊洁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重要的童话作家之一,其童话以新鲜热闹的阅读感受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透过热闹的帷幕,发现郑渊洁童话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本文拟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思维生态四个方面,探析其童话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郑渊洁 童话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学科交叉的日益频繁,生态学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渗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后现代的视角展现了小说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主题内容的不确定决定了形式上的不确定,形式上的不确定又烘托出了主题内容的不确定。本文主要从叙事方式、主要人物关系和小说叙述者来分析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凸显了小说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形式与内容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对文学作品原型批评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除此之外,利用现有的文学原型进行现实实践的批判也越来越多,但这种批评实践仅局限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叙事方式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最大优势是整体性的批评,所以这种局限在局部的小范围的批评并不能发挥原型批评的优势和特点。文学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就曾对此做出过解释,强调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评论者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把作品放在更大的文学范围内来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的主要人物是孩子,小说构建的故事情节简单,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非常独特。作者所设置的故事背景是利用未来的一种空间,并采用多种象征手法,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物象征、意象象征和境遇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这一主题新的颠覆与思考,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威廉·戈尔丁 《蝇王》 象征体系 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威廉·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又以出色的诗歌震惊了英国20世纪的文坛。对音乐的迷恋和对乡村文化的敏感构成了哈代内心的基调,融合成一种富含诗意的既美丽又野性的创作风格。由于哈代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学的倾向,并带着古老的乡村的气息,所以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誉为“诗化小说”、“音乐化小说”,而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三怪客》
期刊
摘要 悲喜剧,是与悲剧和喜剧完全不同的第三种戏剧形式。它不是单纯的喜剧和悲剧的叠加,而是悲剧元素与喜剧元素在戏剧中的高度融合。悲喜剧运用“以乐写哀”的方式,塑造出笑中含泪的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主人公淡淡的嘲讽。本文借鉴易卜生的现代悲喜剧理论,对戏剧《三姐妹》进行分析,展现契诃夫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姐妹》 悲喜剧 悲喜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悲喜剧”一
期刊
摘要 二战后,日本现代文学发展速度与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日本传统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日本文坛曾一度冷寂,一直到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出现后,才又卷起日本文坛崭新的文学狂潮。《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他作品独特语言风格与写作技巧的源头,更是日本作家摆脱传统日本语言文本平庸繁冗的思想,汲取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简练明快的风格而完成的文学语言的革命性变革,是现代日
期刊
摘要 《米德尔马契》被大多数的评论家认为是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牵涉的人物众多,塑造了超过150个或“扁平”或“圆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穿梭在各种复杂错综的社会环境之中,是对完整社会结构的一种生动展现。道德与宗教一直是贯穿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主线,小说《米德尔马契》也不例外。本文试从作家个人及小说《米德尔马契》入手,对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探析。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
期刊
摘要 象似性,或曰理据性,作为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灵活运用于各类语言艺术之中,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尤其是在诗歌译界,象似性的引用不仅有助于升华语言叙述的自然性,同时也使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得以凸显。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以澳大利亚当代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三首诗歌译作为例,从语音、形状、顺序等典型象似性原则的角度出发,旨在阐明象似性理论指导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实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