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在“外植体的接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交流讨论、兴趣小组展示组织培养样品等过程渗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实验 外植体 接种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把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任务,因此,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华盛顿图书馆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2];同样,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由此说明,行动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笔者以实验 “外植体接种”为例,浅谈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实验内容与操作分析
1.1 实验背景与内容分析。“外植体接种”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3“菊花的组织培养”中的重要环节[4],其内容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其过程主要包括培養基的配制及其灭菌、环境消毒、外植体消毒与接种、培养与观察以及进一步诱导操作等,对实验环境要求严格、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目前主要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理论课上,尽管教师采用图片、实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其结果是学生机械地记住了相关的术语,但并未能深入理解以及建立起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利于将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通过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理解植物组织培养原理。
1.2实验操作及其分析。该实验目的是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体验“外植体接种”的操作;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实验前师生互动、认识和分析实验器材,为成功操作做好铺垫。实验器材包括消毒剂(无菌水、70%酒精和10%NaClO溶液),实验器具(固体培养基、三角瓶、无菌吸水纸、酒精灯、封口膜、镊子、剪刀、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新鲜的未开花的嫩枝叶)。师生互助、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进行演示,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和获取正确的实验技能。
在明确环境消毒的方法后,学生两人1组、体验操作:用酒精对双手和操作台消毒→点燃酒精灯→外植体消毒(具体步骤:清水漂洗、酒精消毒、无菌水冲洗、次氯酸钠消毒、用无菌水漂净、无菌吸水纸吸水)→器具灭菌(灼烧镊子、剪刀并于置物架上待冷却)→外植体切割→外植体接种到三角瓶中(整个过程在酒精灯火焰旁边进行)→清洁工作台,熄灭酒精灯。
2总结操作、成果展示,知识、能力和情感从中升华
2.1总结操作、交流讨论,问题拓展,智慧由此而生。学生对接种的结果充满期待,希望自己的实验不染菌并迅速脱分化,在教师建议下,各组相互观察、交换意见。交流后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但教师并未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将确有困难的问题整合板书:①对外植体消毒时,为何需严格控制时间?②漂净的外植体,为何要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③嫩叶外植体为何多处刻伤? ④外植体与培养基应怎样接触更有利于脱分化?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收集资料,最终解除疑惑。
2.2样品展示,深化知识理解。由于外植体诱导愈伤约一周以上方能观察到结果,因此教师请课外兴趣小组展示2个月前的组培样品: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丛芽、丛芽诱导生根、再生植株,以及被污染感菌的样品。在观察中,兴趣小组成员的解释,进一步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对植物细胞全能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认识到:外植体接种成功与否,与外植体的消毒和器材的灭菌密切相关;而外植体脱分化是否良好,培养基中植物激素浓度的配制比例是关键。
3教学后记
本节课围绕体验“外植体接种”的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亲历实验操作、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疑问、展示成果与欣赏的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批判性地获取、深化、拓展和迁移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科研、农业生产及经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促使他们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总之,在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实验做基础,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更好地内化,并为他们合理地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与步入社会做准备,这正是生物科学素养基本的含义。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实现,需教师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利用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可能排在首位的特点[5],利用生物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获取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中树立科学的精神与态度,生物科学素养在其中必将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0.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4.
[5]陈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J].求实,2006(9):75-77.
【关键词】实验 外植体 接种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把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任务,因此,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华盛顿图书馆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2];同样,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由此说明,行动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笔者以实验 “外植体接种”为例,浅谈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实验内容与操作分析
1.1 实验背景与内容分析。“外植体接种”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3“菊花的组织培养”中的重要环节[4],其内容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其过程主要包括培養基的配制及其灭菌、环境消毒、外植体消毒与接种、培养与观察以及进一步诱导操作等,对实验环境要求严格、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目前主要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理论课上,尽管教师采用图片、实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其结果是学生机械地记住了相关的术语,但并未能深入理解以及建立起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利于将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通过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理解植物组织培养原理。
1.2实验操作及其分析。该实验目的是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体验“外植体接种”的操作;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实验前师生互动、认识和分析实验器材,为成功操作做好铺垫。实验器材包括消毒剂(无菌水、70%酒精和10%NaClO溶液),实验器具(固体培养基、三角瓶、无菌吸水纸、酒精灯、封口膜、镊子、剪刀、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新鲜的未开花的嫩枝叶)。师生互助、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进行演示,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和获取正确的实验技能。
在明确环境消毒的方法后,学生两人1组、体验操作:用酒精对双手和操作台消毒→点燃酒精灯→外植体消毒(具体步骤:清水漂洗、酒精消毒、无菌水冲洗、次氯酸钠消毒、用无菌水漂净、无菌吸水纸吸水)→器具灭菌(灼烧镊子、剪刀并于置物架上待冷却)→外植体切割→外植体接种到三角瓶中(整个过程在酒精灯火焰旁边进行)→清洁工作台,熄灭酒精灯。
2总结操作、成果展示,知识、能力和情感从中升华
2.1总结操作、交流讨论,问题拓展,智慧由此而生。学生对接种的结果充满期待,希望自己的实验不染菌并迅速脱分化,在教师建议下,各组相互观察、交换意见。交流后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但教师并未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将确有困难的问题整合板书:①对外植体消毒时,为何需严格控制时间?②漂净的外植体,为何要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③嫩叶外植体为何多处刻伤? ④外植体与培养基应怎样接触更有利于脱分化?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收集资料,最终解除疑惑。
2.2样品展示,深化知识理解。由于外植体诱导愈伤约一周以上方能观察到结果,因此教师请课外兴趣小组展示2个月前的组培样品: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丛芽、丛芽诱导生根、再生植株,以及被污染感菌的样品。在观察中,兴趣小组成员的解释,进一步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对植物细胞全能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认识到:外植体接种成功与否,与外植体的消毒和器材的灭菌密切相关;而外植体脱分化是否良好,培养基中植物激素浓度的配制比例是关键。
3教学后记
本节课围绕体验“外植体接种”的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亲历实验操作、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疑问、展示成果与欣赏的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批判性地获取、深化、拓展和迁移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科研、农业生产及经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促使他们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总之,在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实验做基础,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更好地内化,并为他们合理地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与步入社会做准备,这正是生物科学素养基本的含义。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实现,需教师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利用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可能排在首位的特点[5],利用生物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获取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中树立科学的精神与态度,生物科学素养在其中必将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0.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4.
[5]陈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J].求实,2006(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