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职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那么,到底如何在新课改中对职中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浅谈一下拙见: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特别是中职生数学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这样的效果很差,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教师转变一下教学观念,将自己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点。当然,教师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失败的经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2. 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 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就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只有学生的研究、讨论等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应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讲述。
3. 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而且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5.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6. 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6.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5x-1与y=-4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 5x-y-1=0 与4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6.2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6.3 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6.4 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3-12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特别是中职生数学底子薄,接受能力较差,这样的效果很差,往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教师转变一下教学观念,将自己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点。当然,教师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是失败的经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2. 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 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就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只有学生的研究、讨论等活动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应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泛讲述。
3. 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而且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try”。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主动获取。在此过程中,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5.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6. 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6.1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5x-1与y=-4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 5x-y-1=0 与4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6.2 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6.3 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6.4 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