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片段1】
教学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屏幕上出示“道德难题”:“同学们,父亲遇到的是怎样的道德难题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奔驰汽车,但中彩的那张彩票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回来的,父亲在想要不要把奔驰汽车还给库伯先生。
生: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要不要把崭新的汽车还给库伯。
生:父亲想把汽车还给库伯,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他舍不得。
师:说得多好啊!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将汽车据为己有呢,还是将汽车完璧归赵?(板书:据为己有 完璧归赵)
师:这位父亲有没有理由将这辆汽车据为己有?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交流)
生: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经属于我们家,所以这辆车就是父亲的。
生: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所以父亲完全可以把车开回家。
生:我补充,库伯先生的这一张是父亲买彩票时帮他捎的。钱还是父亲给的,彩票也是父亲买的,车本来就该属于父亲。
生:再说,库伯家里很富裕,而我们家很穷,父亲把车据为己有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再说别人也不知道啊!
生:买彩票这件事并没有别人知道,连库伯自己都忘记了,所以我觉得父亲可以把车开走。
……
师:看来,父亲完全有理由将这辆汽车据为己有。那为什么父亲要把车还给库伯呢?他是不是太傻了?
(学生集体沉默了,也许他们真的认为这位父亲实在太古板,太傻了)
于是我接着问:“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怎么做?”
沉默了一会以后,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我立刻请他,结果他语出惊人:
“我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把中彩得来的汽车先卖掉,然后买辆便宜点的车,再把剩下的钱还给库伯。”
这个孩子的想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我还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评价时,学生们的手已经像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纷纷要求发言。我大致能够猜出他们发言的内容,肯定是受到刚才这位同学“启发”,也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而我对第一位学生的发言没有作出及时的反馈,更是助长了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其实设计这样的环节,我预设学生的想法会有两种情况——“据为己有”“完璧归赵”。想通过这样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从中明白诚实守信的可贵和高尚。既然到了这个地步,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回避了,那就痛快地让学生说出来吧!
生:我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车还给库伯,让库伯给“我们家”一点钱买辆便宜的车,反正库伯也是有钱人!
生:我认为库伯反正不知道这件事,“我们”把车卖了,等到库伯生日的时候,再买辆便宜一点的车送给库伯作为生日礼物。这样不会引起库伯的怀疑,“我们”心里也不会感到不安。
……
课上到这个时候似乎已经陷入了尴尬,从学生的讨论和沉默中,我得到了清楚明白的回答,那就是如果“我”是文中的父亲,“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汽车白白还给库伯的。从孩子们较真的眼神和率真的回答中,我感觉到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在真实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果真的有一天,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这么做的。孩子的情感是很真实的,在他们看来家境贫寒的“我们家”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汽车,理应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孩子们最纯朴、最美好的愿望。这其实也是人的本性啊!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这样的真情流露!
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我也很难再把他们引导到诚实守信上。即使我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感悟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上,那也必定是空谈,是形式,毫无意义。课堂陷入僵局,我该如何让学生明白更重要的是诚实和守信?我该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下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呢?
课堂上遭遇了这样的“人本”挑战,让我始料不及。我该如何还原“文本”呢?我想真正能说服孩子们的还是他们自己。
【教学片段2】
课堂沉默一阵后,我把话锋一转:“父亲把汽车还给了库伯,最想不通的人是谁?”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是‘我’。”
师:那既然车已经还给库伯了,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你怎么来劝劝“我”呢?
这时候,学生的角色很快就从“当事者”转变成了“旁观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举手要劝劝“我”。
生:孩子,你要知道,这辆车本来就不属于你,它是属于库伯的。做人应该讲诚信啊!
生:不是自己的东西强求不来的,如果是你的,一定还会再回来的。这次没有中彩,以后还有机会。
生:在金钱和诚信面前,你的父亲选择了诚信,你应该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生:汽车没有了,以后还可以赚钱买,可要是诚信丢失了,就再也没人相信你了,什么钱也赚不来。
生:你应该向父亲学习,那样你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诚实守信的人。
生:还是把汽车还给库伯吧!这样父亲的心里才会好受一些,否则父亲也许一辈子都会感到愧疚。
生:还是还给库伯吧!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许库伯会被你的诚信所感动,以后会多照顾你们家的。
……
【教学反思】
当“文本”遭遇“人本”,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时,我们该如何来寻找“文本”与“人本”的平衡点呢?
如果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我们仍然进行大道理的说教,即使学生最后能勉强接受,也是很牵强的,只是为了学习文本而学习,无视人本的存在。我很庆幸,在课堂中因为我及时改变了学生的角色,人性化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他们找到了“文本”与“人本”的平衡点,明白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我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里的孩子们也是真实的,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真实的课堂中能够收获真实的生活体验。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310012)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片段1】
教学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屏幕上出示“道德难题”:“同学们,父亲遇到的是怎样的道德难题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父亲中彩得到了一辆奔驰汽车,但中彩的那张彩票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回来的,父亲在想要不要把奔驰汽车还给库伯先生。
生: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要不要把崭新的汽车还给库伯。
生:父亲想把汽车还给库伯,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他舍不得。
师:说得多好啊!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将汽车据为己有呢,还是将汽车完璧归赵?(板书:据为己有 完璧归赵)
师:这位父亲有没有理由将这辆汽车据为己有?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交流)
生: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经属于我们家,所以这辆车就是父亲的。
生: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所以父亲完全可以把车开回家。
生:我补充,库伯先生的这一张是父亲买彩票时帮他捎的。钱还是父亲给的,彩票也是父亲买的,车本来就该属于父亲。
生:再说,库伯家里很富裕,而我们家很穷,父亲把车据为己有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再说别人也不知道啊!
生:买彩票这件事并没有别人知道,连库伯自己都忘记了,所以我觉得父亲可以把车开走。
……
师:看来,父亲完全有理由将这辆汽车据为己有。那为什么父亲要把车还给库伯呢?他是不是太傻了?
(学生集体沉默了,也许他们真的认为这位父亲实在太古板,太傻了)
于是我接着问:“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怎么做?”
沉默了一会以后,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我立刻请他,结果他语出惊人:
“我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把中彩得来的汽车先卖掉,然后买辆便宜点的车,再把剩下的钱还给库伯。”
这个孩子的想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我还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评价时,学生们的手已经像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纷纷要求发言。我大致能够猜出他们发言的内容,肯定是受到刚才这位同学“启发”,也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而我对第一位学生的发言没有作出及时的反馈,更是助长了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其实设计这样的环节,我预设学生的想法会有两种情况——“据为己有”“完璧归赵”。想通过这样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从中明白诚实守信的可贵和高尚。既然到了这个地步,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回避了,那就痛快地让学生说出来吧!
生:我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车还给库伯,让库伯给“我们家”一点钱买辆便宜的车,反正库伯也是有钱人!
生:我认为库伯反正不知道这件事,“我们”把车卖了,等到库伯生日的时候,再买辆便宜一点的车送给库伯作为生日礼物。这样不会引起库伯的怀疑,“我们”心里也不会感到不安。
……
课上到这个时候似乎已经陷入了尴尬,从学生的讨论和沉默中,我得到了清楚明白的回答,那就是如果“我”是文中的父亲,“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汽车白白还给库伯的。从孩子们较真的眼神和率真的回答中,我感觉到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在真实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果真的有一天,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这么做的。孩子的情感是很真实的,在他们看来家境贫寒的“我们家”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汽车,理应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孩子们最纯朴、最美好的愿望。这其实也是人的本性啊!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这样的真情流露!
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我也很难再把他们引导到诚实守信上。即使我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感悟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上,那也必定是空谈,是形式,毫无意义。课堂陷入僵局,我该如何让学生明白更重要的是诚实和守信?我该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下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呢?
课堂上遭遇了这样的“人本”挑战,让我始料不及。我该如何还原“文本”呢?我想真正能说服孩子们的还是他们自己。
【教学片段2】
课堂沉默一阵后,我把话锋一转:“父亲把汽车还给了库伯,最想不通的人是谁?”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是‘我’。”
师:那既然车已经还给库伯了,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你怎么来劝劝“我”呢?
这时候,学生的角色很快就从“当事者”转变成了“旁观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纷纷举手要劝劝“我”。
生:孩子,你要知道,这辆车本来就不属于你,它是属于库伯的。做人应该讲诚信啊!
生:不是自己的东西强求不来的,如果是你的,一定还会再回来的。这次没有中彩,以后还有机会。
生:在金钱和诚信面前,你的父亲选择了诚信,你应该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生:汽车没有了,以后还可以赚钱买,可要是诚信丢失了,就再也没人相信你了,什么钱也赚不来。
生:你应该向父亲学习,那样你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诚实守信的人。
生:还是把汽车还给库伯吧!这样父亲的心里才会好受一些,否则父亲也许一辈子都会感到愧疚。
生:还是还给库伯吧!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许库伯会被你的诚信所感动,以后会多照顾你们家的。
……
【教学反思】
当“文本”遭遇“人本”,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时,我们该如何来寻找“文本”与“人本”的平衡点呢?
如果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我们仍然进行大道理的说教,即使学生最后能勉强接受,也是很牵强的,只是为了学习文本而学习,无视人本的存在。我很庆幸,在课堂中因为我及时改变了学生的角色,人性化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他们找到了“文本”与“人本”的平衡点,明白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我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里的孩子们也是真实的,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在真实的课堂中能够收获真实的生活体验。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