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地质学》是绍兴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知识课程,同时也是第一次作为自主学习课程来开设,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进行该课程的自主学习教学进行了探索。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 自主学习 课程教学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两者互相渗透重新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该课程是以原生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介绍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典型的环境地质灾害,现代板块理论,全球环境变化,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化石燃料与大气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环境问题,未来新能源问题几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是绍兴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面向大三下学期的本科生开设的自主学习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环境学》,《地球学导论》,《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都涉及到《地质学》中地质地貌,水文学,原生次生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所以在第六学期,开设《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自主学习的课程。课程开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为同一阶段学习的《环境评价》打下基础。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站在“地球环境”的理论高度上考虑问题。
为了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从正确确定课程的学習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将《环境地质学》开设成自主学习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正确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
《环境地质学》的学习目标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环境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
二、合理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
《环境地质学》内容多侧重地学,对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性强,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很枯燥,难懂。同时考虑到自主学习的特点,即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不需要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既哪些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教师在学生自学前,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帮助学生筛选课程内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以原生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主线,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将课程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绪论,资源与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第一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从土地,水,矿产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角度出发,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发生原理和预防措施。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能源与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第三章主要介绍常见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灾害,火山喷发灾害,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本章的安排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重大的地质灾害频发。在自学了这一章后,学生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和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了解其成因及防治措施。第四章环境地质评价,这一章让学生们简单了解环评的地质学基础,对他们正在学习中的《环境评价》这门课有一定帮助。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建立适当的辅导方式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辅导和监督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角色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支持者、补足者。在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上,老师进行三次集中辅导。第一次集中,谈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大致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意义,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分组并选出组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介绍本学期的整个安排与计划(自学进程、作业提交的内容与时间)及课程考核方式,介绍课程网络空间,各个资料的使用方法。第二、三次集中,主要讲解同学们上一阶段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共同问题;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待完成的作业;就作业中的每个小组出现的个别问题老师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上一阶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主动提问。第四次集中,结合同学们的作业总结本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在四次集中之间,老师与同学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同学们在网络上提问,老实回答,或者同学约见老师,当面交流。
(二)构建好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建设自主学习课程网站,课程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课件,学生课件,试题习题,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师生互动几个模块。在自主学习网站上除了提供自主学习手册,理论知识要点,课程ppt,教学大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一个考试和答疑平台。在考试平台中,每一章节设计一些题目,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一章节的学习后,到课程网站上完成相应的题目考核,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下次答疑的时候讲解。而在答疑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留言,老师看到后及时讲解。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作业,占60%。各小组(每个小组限定为4人)完成自主学习指南每个章节后面布置的作业,共四个章节,每个小组成员负责1节,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审核与提建议,并将自己的建议在作业中明确标出来,老师根据每个成员的完成与参与情况籍以评分,老师将每一个完成得优秀的作业标出来,供其他同学参阅。第二部分答疑参与与提问情况,占10%。集中参加答疑的次数与提问,及回答提问的数量与质量(5%),网络提问及回答提问的数量与质量(5%)。第三部分期末考试(30%):期末进行理论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
经费来源: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编号 040702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绍兴)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 自主学习 课程教学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两者互相渗透重新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该课程是以原生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介绍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典型的环境地质灾害,现代板块理论,全球环境变化,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化石燃料与大气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环境问题,未来新能源问题几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是绍兴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面向大三下学期的本科生开设的自主学习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生态学》,《环境学》,《地球学导论》,《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都涉及到《地质学》中地质地貌,水文学,原生次生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所以在第六学期,开设《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自主学习的课程。课程开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为同一阶段学习的《环境评价》打下基础。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站在“地球环境”的理论高度上考虑问题。
为了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从正确确定课程的学習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将《环境地质学》开设成自主学习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正确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
《环境地质学》的学习目标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环境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实践。
二、合理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
《环境地质学》内容多侧重地学,对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性强,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很枯燥,难懂。同时考虑到自主学习的特点,即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不需要侧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既哪些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教师在学生自学前,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帮助学生筛选课程内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以原生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为主线,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将课程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绪论,资源与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第一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从土地,水,矿产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角度出发,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发生原理和预防措施。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能源与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第三章主要介绍常见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灾害,火山喷发灾害,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本章的安排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重大的地质灾害频发。在自学了这一章后,学生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和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了解其成因及防治措施。第四章环境地质评价,这一章让学生们简单了解环评的地质学基础,对他们正在学习中的《环境评价》这门课有一定帮助。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建立适当的辅导方式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辅导和监督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角色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支持者、补足者。在这门课的教学方式上,老师进行三次集中辅导。第一次集中,谈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大致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意义,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分组并选出组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介绍本学期的整个安排与计划(自学进程、作业提交的内容与时间)及课程考核方式,介绍课程网络空间,各个资料的使用方法。第二、三次集中,主要讲解同学们上一阶段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共同问题;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待完成的作业;就作业中的每个小组出现的个别问题老师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上一阶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主动提问。第四次集中,结合同学们的作业总结本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在四次集中之间,老师与同学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同学们在网络上提问,老实回答,或者同学约见老师,当面交流。
(二)构建好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建设自主学习课程网站,课程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课件,学生课件,试题习题,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师生互动几个模块。在自主学习网站上除了提供自主学习手册,理论知识要点,课程ppt,教学大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一个考试和答疑平台。在考试平台中,每一章节设计一些题目,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一章节的学习后,到课程网站上完成相应的题目考核,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下次答疑的时候讲解。而在答疑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留言,老师看到后及时讲解。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作业,占60%。各小组(每个小组限定为4人)完成自主学习指南每个章节后面布置的作业,共四个章节,每个小组成员负责1节,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审核与提建议,并将自己的建议在作业中明确标出来,老师根据每个成员的完成与参与情况籍以评分,老师将每一个完成得优秀的作业标出来,供其他同学参阅。第二部分答疑参与与提问情况,占10%。集中参加答疑的次数与提问,及回答提问的数量与质量(5%),网络提问及回答提问的数量与质量(5%)。第三部分期末考试(30%):期末进行理论考试,考试形式为开卷。
经费来源:绍兴文理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编号 040702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