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进,信息、知识已经成为发展的基本资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让兴趣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让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而全面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学好信息技术,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信心,更要培养学生适应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要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学时,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采用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把握重点和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师生特点
例如,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3、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处理好作业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IE浏览器》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兴趣会更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锻炼,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这样,既增加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手段,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并积极采用以上的方法,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信息技术技能来解决许多实际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使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佳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平坝中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让兴趣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让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而全面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学好信息技术,使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信心,更要培养学生适应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要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学时,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采用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计算机图文编排、网页的连接、网页修饰、计算机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任务分解、编排要注意把握重点和难点。每个“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任务的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师生特点
例如,我在浏览VB5提供的程序实例时,看到其中的ATM取款机操作程序,感到这个VB程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任务”,他们会有兴趣。然而,照搬这个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显然是难度过高了,因为涉及过程、模块、系统函数调用等概念。为此,选择这个任务后,我进行重新设计、编排,变换方法,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效果较好。
3、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处理好作业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IE浏览器》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兴趣会更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锻炼,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这样,既增加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手段,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并积极采用以上的方法,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信息技术技能来解决许多实际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使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佳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551800贵州省金沙县平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