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je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这样的问题:(1)学生家长、社会及学生本人的评价系统决定了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只能是应试。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这实际上成了当今教学的主旋律,作文教学也跳不出这个怪圈。(2)封闭单调学生生活不适应作文内容的开放性和丰富性的要求。现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对未来的安排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的,生活阅历、学识都较浅薄,他们很难写出具有一定生活厚度的作文来。(3)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常被老师代替,学生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积极性、主动性被束缚,作文练习完全成了一份苦差事。(4)忽视了作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的本质特点。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乐于作文,笔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做了一些研究和尝试,愿与同行商榷。
  
  1 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乐于作文
  
  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种作文形式对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教重要的作用。
  创设情景,诱发探之欲。人的内心世界是异常丰富的。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感情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思情才能产生探知欲望。
  抓住好奇心,创设情景。好奇心是孩子共有的天性,一旦激发其好奇心,他们会刨根问底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寻找答案。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表象到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
  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引导学生心理易位,也即所谓“将心比心”。“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借助情景,悟情、悟理,是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激发学生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欲望,前提条件是充分地感受、体验事物。感受越充分,提供想象和思维的材料越丰富,学生表达内心的体验就越强烈。情景教学强调把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村初中学生从“多见而识之”,达到“心有所思,情有所动,而后便有所撰作”的境界,从而以最优异的效果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2 利用图形及图形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利用图形及图形结合,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想象作文强调内容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的积淀,大胆展开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写出充分显露个人创造力的习作。现有教材中,想象作文的设计比较欠缺,因此学生很少有机会涉足想象作文练习,这对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都是不利的。图形是由线条组合成的,呈现的只是物体的外表形状,和图画相比,图形显得单调、抽象,因而想象的空间更加宽广,想象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笔者曾经上过这样一节作文课,那是圣诞节前夕,上课前,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五种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笔者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图形构成想象中的物体。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下子上来了,他们组合成了“杉木树(三角形和长方形)、房子(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并滔滔不绝地说明构成的原因、新奇的功能等,等到笔者让他们写字的时候,学生早已成竹在胸、迫不及待。不到二十分钟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五百字以上的作文,而且语句流畅、内容具体有新意。
  
  3 明确收集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思维的阶梯,积极自主地去收集各种信息的兴趣,能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
  3.1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针对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乐于收集信息的兴趣。
  3.2 教给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1)书本上获取资料。书中积累了大量知识和信息,是学生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首先,笔者让学生每周抽空读一些课外书,并从中积累一些优美词句记录在本子上,并在小组和全班评比出新信息。(2)从生活中收集信息。生活中处处是作文,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将从生活中获取数不尽的信息资料、作文素材。春天到了,笔者不仅让学生从书本上收集有关春天的文章、诗歌、书画,更让孩子们从自然中、从生活中去感悟春天。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让学生说春天,带学生出去找春天的足迹。这些活动使学生们从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让他们发现春天的美,赞美春天的美。
  总之,在新一轮课改中,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使作文教学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不禁锢于一个课堂,树立开放的语文观,积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必将为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围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小课题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搭建展示学生潜能的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三方面进行实践活动探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拓宽了渠道。  【关键词】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性;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发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
期刊
所谓分层次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按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班型,如有的学校分成快、中、慢班,有的分成优生、重点、普通等;二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
期刊
[摘要]本节课教师选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以学生课前自学相关微课和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方式,创设出多元的学习情境,再结合课堂上层层深入的实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突破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问题驱动 教学 化学 二氧化碳  一、教学设计思想和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期刊
笔者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看到: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有赖于全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而这一切则依靠我们的科学教育”,由此可见上好科学课的重要性,那么怎样上好科学课呢,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向其他教师请教总结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大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课是“副课”,所以不重视,学习兴趣也不浓,要让学生对
期刊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并不快乐。作业多,课余时间少,升学择校压力大。我们可爱的孩子怎能快乐起来?笔者觉得如能在学校和家庭中尽可能的创造宽松的环境,避免孩子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环境下学习;恰当把握奖励与惩罚的尺度,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孩子犯错误,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认知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在索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在课改实验工作中,笔者感受很深、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让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了。今天,既要减轻过重的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教学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
期刊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陆续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    1 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
期刊
[摘要]随着本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生的数学小课题研究逐步走进大家的视野。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其研究未能呈现应有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线教师缺少现成的适合学生开展研究的数学小课题。因此,数学小课题的开发设计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基于学生现实,依托现行教材,遵循趣味性、基础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原则,从新知铺垫、教材拓展、应用设计、现象解释等视角系统地开发设计小学数学小课题。  [关键词
期刊
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课堂提问,做到提问适时、目的明确、难易适当,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是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合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