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为目标。例如: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改变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以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形式得出结论。我先在桌上准备好药品:铁片、铜片、银、盐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等。然后让学生当场合作设计实验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马上提出多种方案:①铁和盐酸反应,铜、银不和盐酸反应而铜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②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③铜不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而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等。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种种方案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前演示,另外由其他学生点评实验方法的优劣,并提出更好的方法。教师适时质疑,如:“为什么不用硝酸?” “为什么硝酸银、硫酸铜不用固体而用溶液?”最后由大家评选出最佳方案:铜在氯化亚铁溶液中不反应,而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这种方法简单、现象明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掌握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殊不知这样的课堂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改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氛圍的师生“群言堂”课堂教学环境,要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积极主动的、能满足心理需要的课堂。
二、挖掘化学内涵
改进部分教材演示实验。对于教材的某些演示实验,由于受到传统实验方法的束缚,常常遇到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等现象。例如:新教材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按教材实验所制得的氢氧化亚铁很难观察到白色的絮状沉淀。我组织学生去分析原因,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改进这个演示实验,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比较,最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少量苯作保护层,将长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入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终于生成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直至下课时都未变色。这样通过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出合理的改进方案,激励学生敢于不断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新教材必修1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先向学生设疑:氯气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分析:其中(1)加水的集气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水溶液呈浅黄绿色。(2)①中有白色沉淀、②中有气体产生、③干燥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得出结论:氯气能溶于水,溶解于水的氯气有部分跟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HClO。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心,激活了创新能力。
设计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例如:在一次化学课外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合理的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来制取纯净的碳酸钠溶液。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案1: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呈红色,然后通入CO2至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制得纯Na2CO3溶液。方案2:(1)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NaHCO3溶液;(2)将NaHCO3溶液在低温下加热直至蒸干,得到NaHCO3晶体;(3)把NaHCO3晶体放入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固定后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得到Na2CO3固体;(4)将Na2CO3固体溶于蒸馏水制得到Na2CO3溶液。方案3:(1)将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2)往其中一份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NaHCO3溶液;(3)将另一份NaOH溶液与所得到的NaHCO3溶液混合均匀即制得Na2CO3溶液。
责任编辑 邱 丽
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为目标。例如: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改变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以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形式得出结论。我先在桌上准备好药品:铁片、铜片、银、盐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等。然后让学生当场合作设计实验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马上提出多种方案:①铁和盐酸反应,铜、银不和盐酸反应而铜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②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③铜不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而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等。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种种方案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前演示,另外由其他学生点评实验方法的优劣,并提出更好的方法。教师适时质疑,如:“为什么不用硝酸?” “为什么硝酸银、硫酸铜不用固体而用溶液?”最后由大家评选出最佳方案:铜在氯化亚铁溶液中不反应,而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这种方法简单、现象明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掌握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殊不知这样的课堂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改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氛圍的师生“群言堂”课堂教学环境,要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积极主动的、能满足心理需要的课堂。
二、挖掘化学内涵
改进部分教材演示实验。对于教材的某些演示实验,由于受到传统实验方法的束缚,常常遇到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等现象。例如:新教材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按教材实验所制得的氢氧化亚铁很难观察到白色的絮状沉淀。我组织学生去分析原因,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改进这个演示实验,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比较,最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少量苯作保护层,将长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入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终于生成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直至下课时都未变色。这样通过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出合理的改进方案,激励学生敢于不断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新教材必修1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先向学生设疑:氯气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分析:其中(1)加水的集气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水溶液呈浅黄绿色。(2)①中有白色沉淀、②中有气体产生、③干燥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得出结论:氯气能溶于水,溶解于水的氯气有部分跟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HClO。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心,激活了创新能力。
设计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例如:在一次化学课外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合理的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来制取纯净的碳酸钠溶液。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案1: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呈红色,然后通入CO2至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制得纯Na2CO3溶液。方案2:(1)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NaHCO3溶液;(2)将NaHCO3溶液在低温下加热直至蒸干,得到NaHCO3晶体;(3)把NaHCO3晶体放入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固定后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得到Na2CO3固体;(4)将Na2CO3固体溶于蒸馏水制得到Na2CO3溶液。方案3:(1)将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2)往其中一份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NaHCO3溶液;(3)将另一份NaOH溶液与所得到的NaHCO3溶液混合均匀即制得Na2CO3溶液。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