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心这东西如空气般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帮助学生培育内心的敏感,形成观照自己内心的习惯,继而促进习作能力的提升呢?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一、?变意会为言传
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对于习作教学而言,我们顺藤摸瓜,关注的重点不是“瓜”,而是顺着“藤”去摸“瓜”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设时机令学生能进行思维体操,能把白驹过隙般的丰富体验慢镜头回放,并通过文字慢慢释放。
1.?体验猜谜。一些简单的谜语,可先教给学生一定的猜测方法,再让他们据法猜谜。猜谜过程从静静思考酝酿到交流答案再到老师公布谜底,最后让学生把过程写下来,重点突出自己的思考。当碰到稍有难度的谜语,可以直接公布谜底,让学生由谜底向谜面作逆向追溯,明晰缘由,再把思考过程顺向呈现。如谜面“刘备哭,刘邦笑 ”,谜底是“翠”。对这个字谜的琢磨,有学生这样写道——
刘备哭,刘邦笑,会与“翠”字有何关系呢?细看“翠”字,上面是“羽”,下面是“卒”。“羽……羽……”突然,关羽的形象闪入脑海,会不会跟关羽有关呢?他可是刘备的哥儿们呀。刘备看到关羽哭了,为什么要哭呢?可能关羽背叛他了,不对!关羽跟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对刘备始终忠心耿耿,怎么会背叛呢!那刘备为什么哭呢?除非关羽死了。“卒”难道还有 “死”的意项?一问老师,果然是的。这不就对了吗?关羽死了,刘备哭。照这样推想,另一个“羽”——项羽死了,那刘邦不就笑了吗?他可以一人独霸天下了。
2.?推敲对子。出一上联,让学生对下联,答案必然会丰富多彩。将其一一板书,让学生进行鉴赏。学生的评价,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无关紧要。也许,单纯作为教授对对子的课,是需要综合考虑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合辙押韵、意境相吻等诸多因素,最终推敲出一些精彩答案的。但如果作为习作的序曲,那么只要学生能积极思考,获得体验就可以了。在习作时,学生按照“思索下联”“展示下联”“品评下联”的顺序,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蔓不枝,一一交代清楚就行了。
3.?疏通算理。做数学题是学生习以为常的事,读题后要分析解答问题需要提供哪些条件,如何得到这些条件,如何建立未知与已知条件间的联系。这样,由逆向推理到顺向捋顺,把解题过程予以疏通,学生那些随着答案的获取可能转瞬即逝的思考过程就变成了条理分明的叙述。因此,语文课上不妨让学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感受逻辑思考的微妙过程,养成梳理思维的习惯,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二、?变独白为对白
人内心的矛盾刻画,是心理描写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往往是习作精彩与否的关键点。而恰恰在此关键点上,学生的笔力是普遍较弱的。
我们可结合口语交际题进行练习。比如,苏教版五下“口语交际3”的话题:班上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等等。又如六下“口语交际5”的辩论题:是否应该允许小学生带玩具进入校园、小学生是否应该多看课外书等等。在进行口语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持两种相反意见进行辩论,相机把学生所持之见用关键词板书,使两类词语形成对垒之势。然后,让学生“分身”为矛盾双方,以关键词为参考,进行数个回合的对话,再落笔成文。当然,板书只是提示、借鉴,学生还可以创造性地进行“两个自我”的唇枪舌剑。
生活中不乏两难题。当两难情境出现时,老师可乘势而为,不妨小题大做,挑起学生个体的心灵之战,变独白为对白,为习作积累心理体验的素材。下面是一个学生关于“爸爸找新妈妈好不好”的一段内心对白:
甲:肯定不好。你难道没有听说十个继母九个坏吗?白雪公主的继母多狠毒,恨不得把白雪公主害死。
乙:那不是童话吗,现实跟童话世界是有区别的,天下还是好人多!
甲:也许吧。但若继母有自己亲生的孩子,肯定会宠爱亲生的,毕竟血浓于水。你肯定会饱尝被忽视的滋味。
乙:你不是还有亲爸爸吗,他应该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甲:别抱什么希望了,就算爸爸爱你,天长日久,也难免冷落你。
乙:那又如何,难道让我眼眼巴巴地看着爸爸孤单寂寞,辛苦操劳吗?女儿为爸爸的幸福作一点牺牲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常进行这种数个回合的心灵交锋训练,可让学生的生活储存得到激活,情愫得到放飞,思维得以向更广更深处挺进,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
一、?变意会为言传
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对于习作教学而言,我们顺藤摸瓜,关注的重点不是“瓜”,而是顺着“藤”去摸“瓜”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设时机令学生能进行思维体操,能把白驹过隙般的丰富体验慢镜头回放,并通过文字慢慢释放。
1.?体验猜谜。一些简单的谜语,可先教给学生一定的猜测方法,再让他们据法猜谜。猜谜过程从静静思考酝酿到交流答案再到老师公布谜底,最后让学生把过程写下来,重点突出自己的思考。当碰到稍有难度的谜语,可以直接公布谜底,让学生由谜底向谜面作逆向追溯,明晰缘由,再把思考过程顺向呈现。如谜面“刘备哭,刘邦笑 ”,谜底是“翠”。对这个字谜的琢磨,有学生这样写道——
刘备哭,刘邦笑,会与“翠”字有何关系呢?细看“翠”字,上面是“羽”,下面是“卒”。“羽……羽……”突然,关羽的形象闪入脑海,会不会跟关羽有关呢?他可是刘备的哥儿们呀。刘备看到关羽哭了,为什么要哭呢?可能关羽背叛他了,不对!关羽跟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对刘备始终忠心耿耿,怎么会背叛呢!那刘备为什么哭呢?除非关羽死了。“卒”难道还有 “死”的意项?一问老师,果然是的。这不就对了吗?关羽死了,刘备哭。照这样推想,另一个“羽”——项羽死了,那刘邦不就笑了吗?他可以一人独霸天下了。
2.?推敲对子。出一上联,让学生对下联,答案必然会丰富多彩。将其一一板书,让学生进行鉴赏。学生的评价,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无关紧要。也许,单纯作为教授对对子的课,是需要综合考虑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合辙押韵、意境相吻等诸多因素,最终推敲出一些精彩答案的。但如果作为习作的序曲,那么只要学生能积极思考,获得体验就可以了。在习作时,学生按照“思索下联”“展示下联”“品评下联”的顺序,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蔓不枝,一一交代清楚就行了。
3.?疏通算理。做数学题是学生习以为常的事,读题后要分析解答问题需要提供哪些条件,如何得到这些条件,如何建立未知与已知条件间的联系。这样,由逆向推理到顺向捋顺,把解题过程予以疏通,学生那些随着答案的获取可能转瞬即逝的思考过程就变成了条理分明的叙述。因此,语文课上不妨让学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感受逻辑思考的微妙过程,养成梳理思维的习惯,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二、?变独白为对白
人内心的矛盾刻画,是心理描写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往往是习作精彩与否的关键点。而恰恰在此关键点上,学生的笔力是普遍较弱的。
我们可结合口语交际题进行练习。比如,苏教版五下“口语交际3”的话题:班上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等等。又如六下“口语交际5”的辩论题:是否应该允许小学生带玩具进入校园、小学生是否应该多看课外书等等。在进行口语练习时,可先让学生持两种相反意见进行辩论,相机把学生所持之见用关键词板书,使两类词语形成对垒之势。然后,让学生“分身”为矛盾双方,以关键词为参考,进行数个回合的对话,再落笔成文。当然,板书只是提示、借鉴,学生还可以创造性地进行“两个自我”的唇枪舌剑。
生活中不乏两难题。当两难情境出现时,老师可乘势而为,不妨小题大做,挑起学生个体的心灵之战,变独白为对白,为习作积累心理体验的素材。下面是一个学生关于“爸爸找新妈妈好不好”的一段内心对白:
甲:肯定不好。你难道没有听说十个继母九个坏吗?白雪公主的继母多狠毒,恨不得把白雪公主害死。
乙:那不是童话吗,现实跟童话世界是有区别的,天下还是好人多!
甲:也许吧。但若继母有自己亲生的孩子,肯定会宠爱亲生的,毕竟血浓于水。你肯定会饱尝被忽视的滋味。
乙:你不是还有亲爸爸吗,他应该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甲:别抱什么希望了,就算爸爸爱你,天长日久,也难免冷落你。
乙:那又如何,难道让我眼眼巴巴地看着爸爸孤单寂寞,辛苦操劳吗?女儿为爸爸的幸福作一点牺牲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常进行这种数个回合的心灵交锋训练,可让学生的生活储存得到激活,情愫得到放飞,思维得以向更广更深处挺进,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