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溜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国西南地区一群马帮汉子在奇险的怒江上溜索的经历。由于小说篇幅较长,我采用文本默读、词语概读、重音品读、比较精读、个性解读和课外荐读的阅读方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洗练的文字中感受作品的人文思想。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品味文章简洁洗练的语言。
3.赞美人类乐观向上的精神、勇于挑战的勇气和敬畏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聊聊“溜索”,渐至情境
1.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什么是“溜索”。
明确:溜索,又称“滑索”,既指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也指一种原始的渡河方式。(PPT展示“溜索”图片)
既然“溜索”被人们当作一种渡河工具,那么文中的“河”是指哪里呢?
明确:从第1小节能看出“河”是指怒江。
2.人为什么要溜索呢?
PPT出示:云南怒江大峡谷,具有“东方大峡谷”之称,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危崖耸立;西面是中缅边境戒备森严的高黎贡山,山高谷深;谷底是咆哮怒吼的怒江,湍流不息。怒江上没有船,因为小船在惊涛骇浪中无法穿梭,两岸居民主要依靠“溜索”来往并运送物资。
3.谁在“溜索”?
明确:一群马帮汉子。主要写的是首领和精瘦短小的汉子,除此之外,还有牛马。
二、读读“溜索”,品味文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溜索”的经历。
1.刚才我们欣赏了惊险的溜索图片,我想请同学们先从环境描写的语句入手,概括这是一次怎样的溜索经历。
例如,第5小节“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第6小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提示:用急促的语气重读“飞快”,用平缓的语气朗读“亮亮而来”“涓涓细流”,重读“一派森气”)
明确:这是一次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溜索经历。
2.能不能从描写他们溜索动作的语句中概括出这也是一次怎样的溜索经历?
(1)第21小节“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提示:重读“飞”“跃”“拐”“弹”等词语,注意朗读时语速稍快一点)
明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马帮首领溜索、下索动作的娴熟和从容、镇静的神态,表现出首领身手敏捷、为人粗犷豪迈的领袖气质。
(2)比较第10小节原文和改文,说说哪个更好。
原文: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改文:脚一踩,飞快离岸,呼的一下飞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挂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道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提示:重读“一用力”“飞身”“嗖的”“小”等词,体会“小”字的精妙)
明确:“小”字是从视觉的角度,传神地表现出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在溜索过程中迅速溜过怒江峡谷,人显得越来越小的情状。这是一次驾轻就熟、轻松自如的溜索经历。
(3)除了马帮的汉子们溜索,还有谁被迫溜索?
明确:牛马。例如第15小节“叫不出声”, “屎尿尽数撒泄”;第16小节“哀哀地叫着”,“一路屎尿”,皮肉疯抖 。这两段在描写牛溜索的过程中,通过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哀哀地叫着”这种反常失态的情状,既烘托出峡谷险恶的环境,又反衬出马帮汉子们的从容冷静和胸有成竹的气魄。
3.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帮首领地位的语句读一读,概括这还是一次怎样的溜索经历。
第10小节“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第18小节“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
(提示:重读描写首领的四个动词“拐”“敲”“吼”“送”)
第14小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第17小节“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第10小节“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明确:表现了首领谨慎负责、对同伴关怀备至的品质,让同伴们从心理上克服恐惧,勇敢面对。
请同学们揣摩首领“瞟一眼”细节中的心理暗示。
明确:表现出马帮首领在队伍中受人敬重和敬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默契神会,团结协作。所以这还是一次团结合作、配合默契、挑战自我的溜索经历。
三、议议“溜索”,感悟文本
1.文中除了描写牛马,还有一种动物,是什么?写了几次?
明确:鹰,三次。(男生朗读)
(1)第2小節“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扎”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一个“扎”字生动形象地体现出鹰搏击长空、矫健迅猛的飞行姿态。扎进声音里,从听觉角度侧面衬托出怒江汹涌澎湃、水流湍急的气势。
(2)第11小节“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第24小节那鹰“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明确:面对脚下奔腾咆哮的怒江,马帮汉子们不由心惊胆战停住了脚步,朝着天上远远看去,却被一只在峭壁上抓蛇的鹰深深吸引,顿时气粗胆壮,表达出汉子们对鹰的赞赏和敬意。同时作者以鹰喻人,暗示人也要像勇猛的鹰一样,拼搏奋斗,突破自己,不畏险阻,战胜一切!
环境也好,牛、马、鹰也罢,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文中的马帮汉子们个个勇敢无畏,有“抽身一跃”,稳稳落地的马帮首领,也有“嗖的一下小过去”精瘦短小的汉子,但是有时人在大自然面前也是渺小的。
2.因为“我”也有过相似的溜索经历,所以小说处处以“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我”字,有什么妙处?
明确:(1)“我”是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起了情节。(2)“我”曾经是“溜索”的参与者,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仿佛让人置身于险恶的情境之中。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所以我们既要勇于挑战自我,也要懂得敬畏自然。
(作者单位:扬州市甘泉中学)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品味文章简洁洗练的语言。
3.赞美人类乐观向上的精神、勇于挑战的勇气和敬畏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聊聊“溜索”,渐至情境
1.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什么是“溜索”。
明确:溜索,又称“滑索”,既指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也指一种原始的渡河方式。(PPT展示“溜索”图片)
既然“溜索”被人们当作一种渡河工具,那么文中的“河”是指哪里呢?
明确:从第1小节能看出“河”是指怒江。
2.人为什么要溜索呢?
PPT出示:云南怒江大峡谷,具有“东方大峡谷”之称,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危崖耸立;西面是中缅边境戒备森严的高黎贡山,山高谷深;谷底是咆哮怒吼的怒江,湍流不息。怒江上没有船,因为小船在惊涛骇浪中无法穿梭,两岸居民主要依靠“溜索”来往并运送物资。
3.谁在“溜索”?
明确:一群马帮汉子。主要写的是首领和精瘦短小的汉子,除此之外,还有牛马。
二、读读“溜索”,品味文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溜索”的经历。
1.刚才我们欣赏了惊险的溜索图片,我想请同学们先从环境描写的语句入手,概括这是一次怎样的溜索经历。
例如,第5小节“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第6小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提示:用急促的语气重读“飞快”,用平缓的语气朗读“亮亮而来”“涓涓细流”,重读“一派森气”)
明确:这是一次惊心动魄、死里逃生的溜索经历。
2.能不能从描写他们溜索动作的语句中概括出这也是一次怎样的溜索经历?
(1)第21小节“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提示:重读“飞”“跃”“拐”“弹”等词语,注意朗读时语速稍快一点)
明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马帮首领溜索、下索动作的娴熟和从容、镇静的神态,表现出首领身手敏捷、为人粗犷豪迈的领袖气质。
(2)比较第10小节原文和改文,说说哪个更好。
原文: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改文:脚一踩,飞快离岸,呼的一下飞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挂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道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提示:重读“一用力”“飞身”“嗖的”“小”等词,体会“小”字的精妙)
明确:“小”字是从视觉的角度,传神地表现出精瘦短小的马帮汉子在溜索过程中迅速溜过怒江峡谷,人显得越来越小的情状。这是一次驾轻就熟、轻松自如的溜索经历。
(3)除了马帮的汉子们溜索,还有谁被迫溜索?
明确:牛马。例如第15小节“叫不出声”, “屎尿尽数撒泄”;第16小节“哀哀地叫着”,“一路屎尿”,皮肉疯抖 。这两段在描写牛溜索的过程中,通过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哀哀地叫着”这种反常失态的情状,既烘托出峡谷险恶的环境,又反衬出马帮汉子们的从容冷静和胸有成竹的气魄。
3.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帮首领地位的语句读一读,概括这还是一次怎样的溜索经历。
第10小节“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第18小节“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
(提示:重读描写首领的四个动词“拐”“敲”“吼”“送”)
第14小节“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第17小节“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第10小节“首领瞟一眼汉子们”。
明确:表现了首领谨慎负责、对同伴关怀备至的品质,让同伴们从心理上克服恐惧,勇敢面对。
请同学们揣摩首领“瞟一眼”细节中的心理暗示。
明确:表现出马帮首领在队伍中受人敬重和敬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默契神会,团结协作。所以这还是一次团结合作、配合默契、挑战自我的溜索经历。
三、议议“溜索”,感悟文本
1.文中除了描写牛马,还有一种动物,是什么?写了几次?
明确:鹰,三次。(男生朗读)
(1)第2小節“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扎”字的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一个“扎”字生动形象地体现出鹰搏击长空、矫健迅猛的飞行姿态。扎进声音里,从听觉角度侧面衬托出怒江汹涌澎湃、水流湍急的气势。
(2)第11小节“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第24小节那鹰“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明确:面对脚下奔腾咆哮的怒江,马帮汉子们不由心惊胆战停住了脚步,朝着天上远远看去,却被一只在峭壁上抓蛇的鹰深深吸引,顿时气粗胆壮,表达出汉子们对鹰的赞赏和敬意。同时作者以鹰喻人,暗示人也要像勇猛的鹰一样,拼搏奋斗,突破自己,不畏险阻,战胜一切!
环境也好,牛、马、鹰也罢,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文中的马帮汉子们个个勇敢无畏,有“抽身一跃”,稳稳落地的马帮首领,也有“嗖的一下小过去”精瘦短小的汉子,但是有时人在大自然面前也是渺小的。
2.因为“我”也有过相似的溜索经历,所以小说处处以“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我”字,有什么妙处?
明确:(1)“我”是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起了情节。(2)“我”曾经是“溜索”的参与者,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仿佛让人置身于险恶的情境之中。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所以我们既要勇于挑战自我,也要懂得敬畏自然。
(作者单位:扬州市甘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