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其实“拆屋效应”在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很常见。有这样的例子: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把班主任急坏了,没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地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名学生之前所犯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班主任没办法接受,也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实际上这就是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的启示很多,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合理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下面几点是我对“拆屋效应”的一些简单理解和应用:
一、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基础,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在一节二年级的跳绳课上,有的学生跳得很好,有的学生会跳几个,而有的一个也跳不成,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有所了解,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将学生合理分组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不同组别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即“跳起够得着”,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我们的前进的道路就宽阔得多了。
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通常在体育活动中失败了,就再也不愿意参加到活动中去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差别的教学,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向其提出要求,当他达到低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同时,教师要制定新的评价方案,努力为他们创造平等竞争的考核环境,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与其它基础好的同学真正享有同等获取优异成绩的条件和能力,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拆屋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三、“拆屋效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 “上课随意说话”、“随意发脾气”、 “队伍中打闹”等等。这时,抓好体育课堂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应长篇大论,应该把学生有效的注意力同“爱好”结合起来,并通过体育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乐学、好学,做到潜移默化。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要求他们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还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而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做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
四、掌握恰当的方法,注意批评的艺术性
(一)注重批评的场合,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偶有缺点,教师切忌简单训斥。不分场合地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学生不对,教师也不宜在体育课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他,而应私下谈话解决。
(二)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触动其心灵。当学生有了过失,处于痛苦和不知所措的时候,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这时教师应当把你亲切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送到学生的心中,要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
(三)不露聲色的批评,比大声训斥的效果好多了。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那么学生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老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总之,拆屋效应就是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逐步掌握技能。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遵循这条规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当我们用好了这条规律,体育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其实“拆屋效应”在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很常见。有这样的例子: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把班主任急坏了,没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地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名学生之前所犯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班主任没办法接受,也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实际上这就是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的启示很多,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合理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下面几点是我对“拆屋效应”的一些简单理解和应用:
一、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基础,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在一节二年级的跳绳课上,有的学生跳得很好,有的学生会跳几个,而有的一个也跳不成,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的能力和基础有所了解,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将学生合理分组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不同组别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即“跳起够得着”,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我们的前进的道路就宽阔得多了。
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通常在体育活动中失败了,就再也不愿意参加到活动中去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差别的教学,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向其提出要求,当他达到低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同时,教师要制定新的评价方案,努力为他们创造平等竞争的考核环境,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与其它基础好的同学真正享有同等获取优异成绩的条件和能力,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拆屋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三、“拆屋效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 “上课随意说话”、“随意发脾气”、 “队伍中打闹”等等。这时,抓好体育课堂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应长篇大论,应该把学生有效的注意力同“爱好”结合起来,并通过体育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乐学、好学,做到潜移默化。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要求他们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还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而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做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
四、掌握恰当的方法,注意批评的艺术性
(一)注重批评的场合,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偶有缺点,教师切忌简单训斥。不分场合地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学生不对,教师也不宜在体育课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他,而应私下谈话解决。
(二)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触动其心灵。当学生有了过失,处于痛苦和不知所措的时候,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这时教师应当把你亲切的关怀和真诚的教诲送到学生的心中,要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
(三)不露聲色的批评,比大声训斥的效果好多了。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那么学生犯了错误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错误,而是如何逃避惩罚。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老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总之,拆屋效应就是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逐步掌握技能。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遵循这条规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当我们用好了这条规律,体育教学将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