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乘國学经典之风,踏德育课堂之旅,让德育课堂融入国学经典,旨在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导言行,塑品德,启智慧,健身心;让国学经典走进德育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旨在强化国学经典学习,体会国学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心灵,使其知礼明行。
【关键词】 德育课堂 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020-01
国学的原始意义来自国子监所教授的学问。而近代国学的概念则是由日本传入,即国人之学。国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安顿人心,让中国人重新成为中国人。如,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学国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安顿我们的心灵。现代的国学经典课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对国学经典作现代诠释
在德育课堂上推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要求学校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传统经典文化要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做现代诠释。
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注重义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传统文化教育应和现行体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能把两者割裂,更不能对立。把国学与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相互融通、共同发展,才能使国学经典文化在德育课堂上走得更远。
二、注重国学经典的“阶段性”学习
学校在对班级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程度,如低年段的学生从蒙学开始,也就是“童蒙养正”,让其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家训》,背唐诗宋词,如孩子太贪玩,告诉他要“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学生攀比成风,则告诉他们“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衣贵洁不贵华。”;中年段的青少年理解能力提高了,因此要加强培养立志养德,通过融入《论语》、《大学》的学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学生明白人生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高年段学生可通过《易经》、《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学习,让学生明白有志还需有德,有德才能载物,才能齐家。
国学经典为了给德育课堂注入人文底蕴、精神内涵和思想品质的启迪。那么如何把国学经典融入德育课堂呢?
一、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情景化”
针对德育课堂的传统文化教学,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课堂表现形式都至关重要。借助真实的、可感的、生动的、耐人寻味的、有代入感的情境去学习国学经典,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国学的兴趣,更让德育课堂精彩纷呈,对学生日后人格的塑造影响深远。如,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设计,引入孔子和孩子对话的经典故事,说明胸怀宽广的重要性。
二、采取“诵读”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感悟德育课堂
国学是从诗教开始的,学国学离不开“诗四观”即唐诗三百首、四书章句集注、古文观止。在诵读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倡导四个诵读,即班级诵读、全校晨读、学月展读、家庭亲情诵读。在体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即可以结合书法、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展开活动,并增加传统节日等专项主题活动。借助高低起伏的美感、铿锵有力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美丽世界。
三、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思辩化”
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的应用,除了诵读,更需要有思想的碰撞以及内心灵魂的震动。如:“温故而知新”有多层含义:不仅要温故,还要知新;温故才能知新;知往而谏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读懂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进。
四、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生活化”
国诗的文辞更要求典雅隽永,体现出的都是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德育课堂上,适当的节点引入国学的经典元素。如,讲解“诚信”这一主题,把“言而无信”中的“信”去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再罗列四个关键字让学生思考。一个“言而诬信”,“诬”就是欺骗的意思,《狼来了》的小故事可以帮助理解;然后是“言而无信”,就是没有信的意思。接着是“言而吾信”,就是我信的意思。最后是“言而务信”,务必要讲诚信。课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立言”做到诚实守信,去努力践行,教师在德育践行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发“诚信奖”。
五、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多样化”
当前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地汲取儒家思想文,围绕“六个一”,分阶段实施新型的育人模式。学生人手一本国学经典;每周一早读统一诵读;每周五下午放学以年段为单位进行一次百人广场诵读;每周末学生以背诵、讲述等形式与家长共享国学经典;学生返校时,各班主任统一收集践行国学经典文化反馈表及相关视频、照片材料;德育处负责择优展示,促进共享,推进落实,学期末评选表彰一批星级先进典型,并作经验交流介绍,此外,学校还可以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国学堂”教材修订版中作为背景图使用,并为学生颁发证书。
在考察方面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笔试和诵读两个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参赛选手对国学基础知识、经典诗词文赋、成语、国学典故和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与文明礼仪的掌握情况;面试则要求参赛选手结合自选古诗进行诵读表演,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主要考察选手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诵读,锻炼选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结语
德育课堂的国学经典教学,诵读是基础,理解是辅助,思辨是发展提升,践行是归宿。“诵为主”国学经典以诵读为主,“悟为支”感悟是一个支撑,“行为用”,践行是最终目的。国学经典促进德育理念转型,德育课堂也推进国学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但提升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更深化了德育课堂的改革。
【关键词】 德育课堂 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7-020-01
国学的原始意义来自国子监所教授的学问。而近代国学的概念则是由日本传入,即国人之学。国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安顿人心,让中国人重新成为中国人。如,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学国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安顿我们的心灵。现代的国学经典课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对国学经典作现代诠释
在德育课堂上推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要求学校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传统经典文化要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做现代诠释。
学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注重义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传统文化教育应和现行体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能把两者割裂,更不能对立。把国学与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相互融通、共同发展,才能使国学经典文化在德育课堂上走得更远。
二、注重国学经典的“阶段性”学习
学校在对班级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程度,如低年段的学生从蒙学开始,也就是“童蒙养正”,让其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家训》,背唐诗宋词,如孩子太贪玩,告诉他要“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学生攀比成风,则告诉他们“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衣贵洁不贵华。”;中年段的青少年理解能力提高了,因此要加强培养立志养德,通过融入《论语》、《大学》的学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学生明白人生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高年段学生可通过《易经》、《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学习,让学生明白有志还需有德,有德才能载物,才能齐家。
国学经典为了给德育课堂注入人文底蕴、精神内涵和思想品质的启迪。那么如何把国学经典融入德育课堂呢?
一、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情景化”
针对德育课堂的传统文化教学,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课堂表现形式都至关重要。借助真实的、可感的、生动的、耐人寻味的、有代入感的情境去学习国学经典,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国学的兴趣,更让德育课堂精彩纷呈,对学生日后人格的塑造影响深远。如,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设计,引入孔子和孩子对话的经典故事,说明胸怀宽广的重要性。
二、采取“诵读”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感悟德育课堂
国学是从诗教开始的,学国学离不开“诗四观”即唐诗三百首、四书章句集注、古文观止。在诵读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倡导四个诵读,即班级诵读、全校晨读、学月展读、家庭亲情诵读。在体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即可以结合书法、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展开活动,并增加传统节日等专项主题活动。借助高低起伏的美感、铿锵有力的情感,引领学生进入国学经典的美丽世界。
三、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思辩化”
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的应用,除了诵读,更需要有思想的碰撞以及内心灵魂的震动。如:“温故而知新”有多层含义:不仅要温故,还要知新;温故才能知新;知往而谏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读懂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进。
四、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生活化”
国诗的文辞更要求典雅隽永,体现出的都是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德育课堂上,适当的节点引入国学的经典元素。如,讲解“诚信”这一主题,把“言而无信”中的“信”去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再罗列四个关键字让学生思考。一个“言而诬信”,“诬”就是欺骗的意思,《狼来了》的小故事可以帮助理解;然后是“言而无信”,就是没有信的意思。接着是“言而吾信”,就是我信的意思。最后是“言而务信”,务必要讲诚信。课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立言”做到诚实守信,去努力践行,教师在德育践行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并给学生发“诚信奖”。
五、让国学经典在德育课堂上“多样化”
当前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地汲取儒家思想文,围绕“六个一”,分阶段实施新型的育人模式。学生人手一本国学经典;每周一早读统一诵读;每周五下午放学以年段为单位进行一次百人广场诵读;每周末学生以背诵、讲述等形式与家长共享国学经典;学生返校时,各班主任统一收集践行国学经典文化反馈表及相关视频、照片材料;德育处负责择优展示,促进共享,推进落实,学期末评选表彰一批星级先进典型,并作经验交流介绍,此外,学校还可以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国学堂”教材修订版中作为背景图使用,并为学生颁发证书。
在考察方面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笔试和诵读两个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参赛选手对国学基础知识、经典诗词文赋、成语、国学典故和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与文明礼仪的掌握情况;面试则要求参赛选手结合自选古诗进行诵读表演,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主要考察选手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诵读,锻炼选手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结语
德育课堂的国学经典教学,诵读是基础,理解是辅助,思辨是发展提升,践行是归宿。“诵为主”国学经典以诵读为主,“悟为支”感悟是一个支撑,“行为用”,践行是最终目的。国学经典促进德育理念转型,德育课堂也推进国学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但提升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更深化了德育课堂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