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人教版新教材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旧教材的优缺点,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重视应用题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适当增加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建模思想
针对人教版新教材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旧教材的优缺点,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重视应用题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适当增加练习。
一、 重视应用题教学,创设情境教学
新教材中的应用题虽然不再单独列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应用题的教学不重要。相反,新教材将应用题融入四大学习领域,使知识和应用更加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加深对应用题教学的理解。教师的教学必须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应用教材,提升教材资源,才能使学生受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本人认为新教材的突出优点在于应用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的不同呈现形式有利于教师采用情境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识。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有利于学生克服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将问题和类型相联系的弊端,使数学意义与思考情境中的问题相联系,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等的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教学建议提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应适当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阐述生活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二、 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新旧教材都十分重视应用题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关注应用问题的多方面渗透,使应用题与其他知识更加完美结合,并且在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之间直接建立起联系,如: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时,教材在各小节内都安排了应用问题,并且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两小节后安排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从一步应用题迁移到了加减计算的两步应用题。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若将应用题的学习独立化,则会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关注到知识间的关系,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在哪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又是为了哪些将要学习的内容做铺垫,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更有效促进学生回顾旧知、掌握新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迁移。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且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依据。
三、 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应用题教学
对知识体系的系统了解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同应用题之间的比较有利于学生认真读题,而具有扎实的基础可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比较容易地转化成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本人认为这些在新教材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中是教师在教学当中容易忽略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并加以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整体归类,理解问题的相关性;学生学完一种应用题后,还可以通过改编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辨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适当增加练习
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减少了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呈现也不再像旧教材那样醒目,教师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要不要教感到困惑,出现刻意回避数量关系或者仍像旧教材教学那样只对数量关系进行抽象表达这两种极端现象。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简单的数量关系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模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建模简单地讲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在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面十分看重,像新增添的“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都要求教师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经历“问题模型―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模型”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逐步内化,建立数学模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处于传统机械背诵数量关系的弊端中,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突破原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加深理解新教材中的编排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終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作者简介:
丰雅清,山西省朔州市,山西省应县北曹山中心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建模思想
针对人教版新教材中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旧教材的优缺点,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重视应用题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适当增加练习。
一、 重视应用题教学,创设情境教学
新教材中的应用题虽然不再单独列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应用题的教学不重要。相反,新教材将应用题融入四大学习领域,使知识和应用更加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加深对应用题教学的理解。教师的教学必须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应用教材,提升教材资源,才能使学生受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本人认为新教材的突出优点在于应用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材料的不同呈现形式有利于教师采用情境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识。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有利于学生克服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将问题和类型相联系的弊端,使数学意义与思考情境中的问题相联系,帮助学生在这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等的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段教学建议提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教师在应用题教学时应适当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阐述生活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二、 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新旧教材都十分重视应用题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关注应用问题的多方面渗透,使应用题与其他知识更加完美结合,并且在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之间直接建立起联系,如: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时,教材在各小节内都安排了应用问题,并且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两小节后安排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从一步应用题迁移到了加减计算的两步应用题。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若将应用题的学习独立化,则会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关注到知识间的关系,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在哪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知识的学习又是为了哪些将要学习的内容做铺垫,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更有效促进学生回顾旧知、掌握新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迁移。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且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依据。
三、 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应用题教学
对知识体系的系统了解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同应用题之间的比较有利于学生认真读题,而具有扎实的基础可帮助学生将复杂问题比较容易地转化成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本人认为这些在新教材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中是教师在教学当中容易忽略的地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并加以借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整体归类,理解问题的相关性;学生学完一种应用题后,还可以通过改编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辨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适当增加练习
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减少了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呈现也不再像旧教材那样醒目,教师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要不要教感到困惑,出现刻意回避数量关系或者仍像旧教材教学那样只对数量关系进行抽象表达这两种极端现象。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简单的数量关系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模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建模简单地讲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在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面十分看重,像新增添的“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都要求教师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经历“问题模型―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模型”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逐步内化,建立数学模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处于传统机械背诵数量关系的弊端中,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应该突破原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加深理解新教材中的编排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終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作者简介:
丰雅清,山西省朔州市,山西省应县北曹山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