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尽量“求异”,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体验意境
教学情境,以愤悱”为佳。“愤”指积极思考的心理状态,“悱”就是欲说不能的心理机制。愤悱情境,是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思维的最佳心理状态。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典范文章,但它跟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一样,人们对它的感知过程要曲折一些,因为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些文字符号,而不是事物形象的本身。所以,我们应用电教媒体使文学作品展示具体、直观、艺术的形象,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氢,请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感人肺蔚,催人泪下,但现在的小学生对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了解不多。鉴于此,教学时放了一些介绍周恩来同志生前事迹的图片。为了加强效果,我还选放了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部分解说录音。此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非常激动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人民的好总理而悲痛哀街。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情绪体验准确深刻,教师也无须条分缕析,只要在关键处略加点拨,学生自能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义。
二、变换说法,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悉并理解了课文中的一些词句,摸索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及表达手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更换一些词语、添加一些词语,或变换一个角度,经过自己的分析对组成原句中的词语进行抛弃或拣取,重新组合成句子。经常进行这种“变换说法”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原句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准确地传情达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既理解了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又不受“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的束缚,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變换条件,丰富想象
条件变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改变原文中的某些条件。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措述而想象出自己未曾见过的形象,这也可以说是个能力培养的问题。电教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可以起着其他教学方法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很多古诗的教学都可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想象,来补充作者思维的跳跃,使学生把握古诗的意境。教《暮江吟》这首诗,可通 剖析课题,除了从课题的文字色彩辨别文章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弄清文章内容的主次。通过审题,引起悬念,激发阅教师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所选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把认识的过程和步骤充分显读的兴趣。在学习《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改变某些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在思考时看到事物正反两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对一种事物进行思考,进一步弄明白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变换角度,全面深入
变一下角度再看看,再想想。如《种子的力量》一文是从赞扬种子和小草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以此来启发和鼓舞人们,要看到和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的角度进行写作的。文中贬斥了“盆花”的脆弱,经不起风霜。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批评小草,歌颂盆花该写些什么呢?一些学生想到了:“盆花吮吸甘露,凭自己的努力、默默无闻地放出诱人的芳香,美化了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小草‘风吹两边倒’,立场很不坚定。”“老舍不是很喜欢养花吗?……”进行这样的求异训练,使学生能辨证地看问题,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克服思维的片面性。
五、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说出清楚、流畅的话语。为什么有人说话“头头是道为什么有人说话“语无伦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逻辑性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训练的倾向。例如,教师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给予简单处理,要么代替学生说,要么另请其他同学说。如果教师善于从不清楚的话语里觉察出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缺陷,适时点拨引导,开拓思路,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次训练。运用这些材料可以表现另外的主题吗?《落花生》一文,通过记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表现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一个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材料表现另外的个主题。比如,先写我是个不爱劳动的孩子,母亲利用我最爱吃花生的特点,鼓励我和大家一起在后园的空地上种花生,接着写过收获节时,父亲和我谈话,点出了自己劳动的果实格外香。最后与我体会到父亲谈话的含义,这是教育我要热爱劳动。再比如,先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吃花生时掉了花生米在地上。再写父亲讲种花生的经过,说明一粒小小的花生米是经过辛勤的劳动,用汗水换来的。最后写我体会到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变,但主题却截然不同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有生活素材,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可以促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逐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增强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学会摸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体验意境
教学情境,以愤悱”为佳。“愤”指积极思考的心理状态,“悱”就是欲说不能的心理机制。愤悱情境,是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思维的最佳心理状态。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典范文章,但它跟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一样,人们对它的感知过程要曲折一些,因为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些文字符号,而不是事物形象的本身。所以,我们应用电教媒体使文学作品展示具体、直观、艺术的形象,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氢,请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感人肺蔚,催人泪下,但现在的小学生对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了解不多。鉴于此,教学时放了一些介绍周恩来同志生前事迹的图片。为了加强效果,我还选放了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部分解说录音。此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非常激动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人民的好总理而悲痛哀街。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情绪体验准确深刻,教师也无须条分缕析,只要在关键处略加点拨,学生自能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深义。
二、变换说法,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悉并理解了课文中的一些词句,摸索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及表达手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更换一些词语、添加一些词语,或变换一个角度,经过自己的分析对组成原句中的词语进行抛弃或拣取,重新组合成句子。经常进行这种“变换说法”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原句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准确地传情达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既理解了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又不受“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的束缚,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變换条件,丰富想象
条件变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改变原文中的某些条件。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措述而想象出自己未曾见过的形象,这也可以说是个能力培养的问题。电教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可以起着其他教学方法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很多古诗的教学都可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想象,来补充作者思维的跳跃,使学生把握古诗的意境。教《暮江吟》这首诗,可通 剖析课题,除了从课题的文字色彩辨别文章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弄清文章内容的主次。通过审题,引起悬念,激发阅教师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所选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把认识的过程和步骤充分显读的兴趣。在学习《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改变某些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在思考时看到事物正反两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对一种事物进行思考,进一步弄明白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变换角度,全面深入
变一下角度再看看,再想想。如《种子的力量》一文是从赞扬种子和小草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以此来启发和鼓舞人们,要看到和相信自己的力量,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的角度进行写作的。文中贬斥了“盆花”的脆弱,经不起风霜。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批评小草,歌颂盆花该写些什么呢?一些学生想到了:“盆花吮吸甘露,凭自己的努力、默默无闻地放出诱人的芳香,美化了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小草‘风吹两边倒’,立场很不坚定。”“老舍不是很喜欢养花吗?……”进行这样的求异训练,使学生能辨证地看问题,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克服思维的片面性。
五、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说出清楚、流畅的话语。为什么有人说话“头头是道为什么有人说话“语无伦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逻辑性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训练的倾向。例如,教师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给予简单处理,要么代替学生说,要么另请其他同学说。如果教师善于从不清楚的话语里觉察出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缺陷,适时点拨引导,开拓思路,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次训练。运用这些材料可以表现另外的主题吗?《落花生》一文,通过记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表现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一个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材料表现另外的个主题。比如,先写我是个不爱劳动的孩子,母亲利用我最爱吃花生的特点,鼓励我和大家一起在后园的空地上种花生,接着写过收获节时,父亲和我谈话,点出了自己劳动的果实格外香。最后与我体会到父亲谈话的含义,这是教育我要热爱劳动。再比如,先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我吃花生时掉了花生米在地上。再写父亲讲种花生的经过,说明一粒小小的花生米是经过辛勤的劳动,用汗水换来的。最后写我体会到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构成文章的材料没有变,但主题却截然不同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有生活素材,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可以促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逐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增强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学会摸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