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三维度分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各大学都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从教学评价、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评价;教师;学生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传播人类已有的文化和生存经验,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更新相对缓慢的时代(玛格丽特。米德所言“前喻文化”)[1],教学的功能更多地限于传递前人的经验,传递“旧”的文化,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共享的程度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扩展,社会的文化质态正由前喻型的文化向后喻型的文化转变,教学的功能不再限于传递既有文化,而是转向创造新的文化,学校的教学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传递知识供学生一生享用,而是转变到教会学生在获得有效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质疑、选择、加工和灵活运用,创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目前改变传授性教学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从教学的三个维度对研究性教学进行探讨。
  
  一维: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引导
  
  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起着引导的作用。如果还是坚持原来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评价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就可能出现研究性教学中表现好的教师和学生按现行评价体系评价成绩会很差,将严重挫伤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最后使研究性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前,应首先建立一整套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指标引导师生投入到研究性教学活动中。
  一是改变学生学业的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学生学业考试制度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将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课程总成绩,要特别重视评价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质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这将成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指标,不再以考试的分数为主要指标。每门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应在开课前对学生公开,还可吸收吸纳学生一起参与考核方案的制订,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评价,及时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已有的知识体要补充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融合与碰撞,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改变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模式。改变传统的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实行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评价指标的构成既要有课程组织、知识传授、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指标,又要有展示学科发展前沿、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份的指标。为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本着既保护学生选择和评价教学的权利,又保护教师个性风格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评价主体的选择要体现多元化,通过学生、专家、同行、领导参与评价的渠道来采集信息,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在评价过程中,使教师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自我思考、提高,形成积极、友好和民主的评价关系,有助于教师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必定能够有效地推动研究性教学。
  
  二维:教师——研究性教学的主导
  
  研究性教学首先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其次,它是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教学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在教师引导下,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或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师是课堂的导演,是研究性教学的主力军。而现阶段,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认识错位,积极性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但不是全部的教师都认同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教学不必要;有些教师甚至坦言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其选择来研究型大学工作的主要原因,对教学的真正变革没有信心,持畏难观望态度;有些教师未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研究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实施的热情不够。
  传统的教学习惯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一般说来,大部分教师在理论上是能接受研究性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在抵制研究性教学。这是因为传统的传授性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讲都是轻车熟路,只要下少量的工夫就能出成绩,而且,长期以来教师形成了按既定课程计划培养学生,养成了按照课程或教材进行教学的习惯,受这种习惯的影响,教师即使在观念上接受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也会不自学地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
  工作矛盾影响了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一方面,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案例或问题为基础,教师筛选和自己撰写案例与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都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由于职称评定等工作又使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工作负担重,时间、精力有限是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在于有大师,要培养也一流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流的教师,而开展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是新世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其研究意识的增强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要将教学范式由教授范式变为求知范式[2],变知识传递型教学为学习促进型教学[3];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要更多地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要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以激发全体学生的潜质、潜能和潜智为目标,通过研究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成为合作型教师。研究性教学过程是人际互动与合作的过程,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们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教师既应是知识、体验、思想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又应是学生学习与研究活动的合作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应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这种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工作定位应该是在“能者为师”的更高层面上。有了这种认识,老师们就能够放下架子,低下头,甚至可以蹲下来,与学生保持同一视线去理解和看待学生所要讨论和关心的问题。从中就会发现其乐无穷的内涵,就能够理解陈旧的教学手段所传授的生硬知识不被学生接受的理由。
  三、成为研究过程的示范者。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能感受到学生平时被忽视的能力,而在发觉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赞美并虚心向其学习,师生之间没有了课堂上的那种隔阂,在情感上更易达到沟通与交流。俗语说“身教重于言教”,由于研究性学习使师生之间相处的时间更多了,这无疑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由于距离缩小了,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和看到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课堂那点东西了,更多的是老师对知识的态度,老师对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老师对挫折的处理办法、应对策略,老师对生活的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他们的一分子,教师也是整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可见质疑对于学习十分重要,它能使学生去主动学习,能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偏偏就没有问题可提,于是课堂又回到填鸭式之中。其实,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严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老师的课堂教学之中,这样长此以往,研究性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呢?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质疑环境。要让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或需要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例如,安排自学之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有的可能是一些枝节甚至题外问题,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并善于把握主次,从而加以区别对待。其次,老师要善于引导。有些学生对所学内容懵懵懂懂却不知从何疑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1、教师范疑,学生模仿;2、尖子引路,后进生效仿;3、讲课过程中示疑。求学贵有疑。疑,它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维:学生——研究性教学的主体
  
  从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研究性教学在学生这个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偏差、学业负担过重、对传授式教学的依赖、科学研究素养的缺乏等四个方面。
  思想观念认识的偏差。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一部分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获得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工作。因而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对研究性教学不感兴趣,却热衷于社会兼职、考证考级。也有不少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浪费时间”、“不划算”,考试取得高分才是最为重要的。
  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学业负担重、课外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学习、探索与研究也是当前进行研究性教学所不容忽视的现实。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研究性教学。当前大学生要应付各种考试,无论是评优、入党、毕业、就业还是免试保研、深造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在这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应对研究性教学活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从而制约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程度。
  依赖传授式教学。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从学前班到其升入大学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传授式的,所以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习惯于老师有层次、逐步地展开教学内容,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研究性教学,愿意参与,但要真正摆脱传授式教学,参与研究性教学,实现研究性学习,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论及这个问题时,有老师这样说:“我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但是,学生来上课时,老师不灌输,他就觉得没学到东西,然后就不来上课。”这种对传授式教学的依赖与惯性使学生难以参与研究性教学。
  缺乏科研能力。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有敏锐的观察与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且要学会利用图书馆查阅文献、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学会进行科研计划设计(如实验设计、社会调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结果能力;现代的科学研究不再是一个学科,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要求参与的人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然而在传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的经历,缺乏研究性教学所需的科学研究素养。大部分学生除了课堂上所学的几本教材以外,对于相关专业的书看得甚少,很多大学生连自己本学科的国内外著名期刊都不清楚,既不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动态,也不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欠缺信息收集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技能,因而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研究性教学是第一次真正地把学生摆到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抓住了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确实解决了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把研究性教学工作推向深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眼未来,培养研究兴趣。现阶段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将来的深造还是以文凭和分数为主,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状况正在逐渐得到改善,大学招生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用人单位不再以文凭取人,更加注重的是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加看重的是你能否很快适应新的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要适应新的工作仅仅依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进行自学,补充新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研究性教学的目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参与研究性教学,学生必须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要看到这是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预演,学生不仅要保持已有的兴趣,而且要通过不断学习培养自己新的学习兴趣,尤其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性教学既是挑战,同时又是一项生动而富有趣味的工作,应对研究性教学形成正确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研究性教学中体验自己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
  二、跳出传统,敢于标新立异。我国的教育受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的是师道尊严,学的是圣贤之书,凡是教师教的、书上写的都是对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书本知识,不能有任何怀疑,从而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跳出传统教学思想的模式,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教材、书和教师讲的内容,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怀疑圣人之言,敢于向已有的观点、权威发起挑战,发展求异思维;要超越教材、参考书和教师言说的思路、规则或框框,在大脑中预留自省和批判空间,从广泛的层面上,从现实的脉络中,与教师、教材和参考书展开对话,不再是学“学问” ,而是去做“学问”。
  三、打牢基础,培养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研究虽然不是一件神秘的事,人人都可以做,但是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研究二字就无从谈起。在研究性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打牢基础,积累相关的知识。知识积累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掌握研究领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发现与选择研究课题的知识、研究方法的知识等。其中研究方法或方法论的知识尤其重要,因为没有方法或方法论的指导,整个研究就会失去科学性,降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主要包括检索能力、实施研究能力、撰写论文(报告)能力等。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对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判断、选择和综合利用,而这些必须以文献检索能力为根基,因此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必须培养文献检索能力。研究性教学中的文献检索能力即进行研究时 所需的搜集、分析、选择、利用资料的能力。实施研究是研究的重要阶段或具体工作,只有实施研究、操作或实践,研究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必须善于将课题研究付诸实施。撰写论文(报告)是对整个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通过撰写论文(报告),学生才能向外界展示研究的成果,为大家接受,进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因此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必须培养和掌握撰写论文(报告)的能力。
  第三要培养科研毅力。学生的探索与研究工作不同于听专业教学实验课。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精神。研究本身就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试验失败是正常的,关键是找出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不断地进行探索,如此学生的科研韧性和毅力方能得到培养。
  第四培养科研合作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 作是现代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对指导科研的教师进行访谈时,不少教师谈到大学生不会处理研究过程中的合作问题,导致研究的失败。同时,也有大多数学生谈到从研究或科研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合作非常重要。研究性教学强调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间平等对话和真诚合作,形成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碰撞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性学习氛围。对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大学生而言,应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和说服他人,学会合作制定、执行研究方案,掌握倾听、提问、述说、交流、操作 、评价等多项技能。
  
  [参考文献]
  [1]马格丽特•米德,周晓虹。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2
  [2]Barr R et al.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education[J].Change, 1995,(6):13-24.
  [3]Kember,D& Gow,D. Orientation to teaching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qualityof student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4,(1):58-73.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以及入学后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做好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对做好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为以后几年的学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重视新生入学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把握好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的原则和方法,细致入微的做好新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生;指导与服务;原则;方法    一、新生入学指导与服务的一般原则    辅导员应本
期刊
摘 要: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同属封建时期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工具。近现代武士道扭曲成一种近似偏执的军国主义,在其思想控制下,日本军人发动了侵华战争等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与之相对,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却成为中国先进阶级率先抨击和批判的对象。本文将对其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武士道;法西斯;封建伦理道德;儒教    一、武士道与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    日本的武士道是封建时代规定
期刊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因此,如何上好识字课,让识字教学扎实高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我在多年的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深切体会:    一、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
期刊
摘要:间接地使用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概括介绍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的发展和特点(主要言外行为和次要言外行为,语句的形式和功能不对等,语言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最后探讨了一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英语教学;交际    一、引言    间接言语行为指一种以言行事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生活关注经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引校本历史教材之流,扩学生学习之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问题。  关键词:校本历史教材;乡土历史资源;引入教学方式    在我们以往的理念中,只把教科书和教师教学参考书看作是课程资源。新课程的专家认为:必须寻求教科书之外的、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
期刊
摘 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现状,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少的原因,并试探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感恩;原因;对策    感恩是每个人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质操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特别注重知恩图报,礼尚往来。我国自古以来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对外交流的几率都大幅度提升。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更是我们对外交流不可或缺的对象。然而,由于历史、地缘、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相异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势必产生文化冲突。本文试从基督教入手分析其对美国文化、美国民族性格的影响,以期帮助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基督教;美国文化;民族性格;影响    一、基督教    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深深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成人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专门人才的应用性教育,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智慧,在对成人学生和任课老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关键字:成人高等教育;夜大学;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基本媒介,是教学的核心材料[1]。教材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成人高校教育,其意义更加重大。本人在多年的成人教学工作中有一个日益
期刊
摘 要:地方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背景下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产物。这些地方高校进行办学目标定位时,应注意务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应立足于为地方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定位;务实性    国家教育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已连续三年召开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会把地方高校发展定
期刊
摘要: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时如何互相合作,使交际获得成功。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含有三个参与者(原语发送者、译者、译语接受者)的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本文从翻译中对合作原则的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对翻译批评的影响和合作原则在翻译中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了合作原则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合作原则;翻译;交际    一、引言    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