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迄今为止,两制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两制关系的演变过程和特点,总结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两制关系的经验教训,以期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制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取得更大的国际空间和良好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冷战时期;两制关系;经验教训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史,胡绳曾把革命兴衰、发展起落、社会进退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归结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他认为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困扰几代中国人,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分子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总结。冷战已结束的今天,中国处于两制关系斗争的最前沿,深刻总结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两制关系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制关系的新变化,取得更大的国际空间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演化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格局。之后,两制国家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扼杀与争得生存阶段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妄图联合,以武力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苏俄人民的浴血奋战中,其扼杀战略遭到破产。内战结束后,苏俄将工作重心转入和平经济建设的轨道,要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来促进国内的经济建设。1921年,列宁把和平共处作为苏俄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大力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建交后,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建交出现第二次高潮。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之机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
(二)并存与对抗阶段
二战前后,两制关系急剧变化。两制国家在二战中结成了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在斗争中取得了辉煌胜利。战后初期,斯大林主张保持苏联同西方国家之间在战时结成的联盟,提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在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存在差别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共处的各方“不应醉心于批评彼此的制度。每一国的人民都维持着它所愿意维持和可能维持的制度。哪一种制度更好——历史会证明的。合作并不需要各国人民具有同样的制度。应该尊重人民所选择和赞同的制度。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有合作。”斯大林提出的处理两制关系的思想是正确的,既继承了列宁晚年的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利益。此时,两制国家处于并存阶段。后来,斯大林夸大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程度,对世界形势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估计得太乐观。他不仅中断了苏联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系,而且阻止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经济往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起初,赫鲁晓夫基本执行斯大林的闭关锁国政策。从50年代中期起,他开始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性,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三和”路线的实行改善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是,两大对立社会体系间的“冷战”状态仍未彻底解除。60年代后半期,勃列日涅夫将“和平竞赛”方针改为缓和战略与“全面的经济合作”。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逐步收缩对外政策,与美国在全球范围进行军事争夺。两种制度的对抗演化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争夺,并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三)共处与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进入了共处与竞争的阶段。当然,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抗和斗争。
二、新时期中国处理两制关系的基本经验
历史是一面镜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结果。这一决策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世界人民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重新调整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新时期中国处理两制关系的基本经验表现在: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大力发展经济。由于共产党人正确把握了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本质特征和世界矛盾的基本走向,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有了20世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因为执政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犯了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曲折和失误。第二,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制间的对峙和斗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各国人民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三,大胆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当代资本主义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梯,社会主义的坚固大厦只有在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基础上才能建筑起来。因此,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要善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扬弃、改造和发展。
今天,世界进入重大变革和调整时期,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未遇到过的情况。社会主义与世界的交流、对话大大加强,我们信奉的主义、拥有的生产力和科技实力,我们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一切,都将在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全球化平台上,与世界上各种力量相遇、相争。而能否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国家之间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杜晓丽(1990—),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于畅,(1992—),女,满族,辽宁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载于《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李明斌:《中苏两党关于“三和”问题的争论评析》,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关键词】冷战时期;两制关系;经验教训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史,胡绳曾把革命兴衰、发展起落、社会进退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归结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他认为如何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困扰几代中国人,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分子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总结。冷战已结束的今天,中国处于两制关系斗争的最前沿,深刻总结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两制关系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制关系的新变化,取得更大的国际空间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演化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格局。之后,两制国家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扼杀与争得生存阶段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妄图联合,以武力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苏俄人民的浴血奋战中,其扼杀战略遭到破产。内战结束后,苏俄将工作重心转入和平经济建设的轨道,要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来促进国内的经济建设。1921年,列宁把和平共处作为苏俄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大力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苏建交后,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建交出现第二次高潮。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之机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
(二)并存与对抗阶段
二战前后,两制关系急剧变化。两制国家在二战中结成了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在斗争中取得了辉煌胜利。战后初期,斯大林主张保持苏联同西方国家之间在战时结成的联盟,提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和平共处,加强合作。在承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存在差别的基础上,斯大林提出了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共处的各方“不应醉心于批评彼此的制度。每一国的人民都维持着它所愿意维持和可能维持的制度。哪一种制度更好——历史会证明的。合作并不需要各国人民具有同样的制度。应该尊重人民所选择和赞同的制度。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有合作。”斯大林提出的处理两制关系的思想是正确的,既继承了列宁晚年的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利益。此时,两制国家处于并存阶段。后来,斯大林夸大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程度,对世界形势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估计得太乐观。他不仅中断了苏联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系,而且阻止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经济往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起初,赫鲁晓夫基本执行斯大林的闭关锁国政策。从50年代中期起,他开始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性,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三和”路线的实行改善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是,两大对立社会体系间的“冷战”状态仍未彻底解除。60年代后半期,勃列日涅夫将“和平竞赛”方针改为缓和战略与“全面的经济合作”。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逐步收缩对外政策,与美国在全球范围进行军事争夺。两种制度的对抗演化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与争夺,并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三)共处与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进入了共处与竞争的阶段。当然,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抗和斗争。
二、新时期中国处理两制关系的基本经验
历史是一面镜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刻总结历史教训的结果。这一决策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世界人民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重新调整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新时期中国处理两制关系的基本经验表现在: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大力发展经济。由于共产党人正确把握了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本质特征和世界矛盾的基本走向,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有了20世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因为执政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犯了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忽视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曲折和失误。第二,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制间的对峙和斗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各国人民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三,大胆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当代资本主义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梯,社会主义的坚固大厦只有在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基础上才能建筑起来。因此,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要善于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扬弃、改造和发展。
今天,世界进入重大变革和调整时期,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未遇到过的情况。社会主义与世界的交流、对话大大加强,我们信奉的主义、拥有的生产力和科技实力,我们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一切,都将在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全球化平台上,与世界上各种力量相遇、相争。而能否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国家之间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杜晓丽(1990—),女,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于畅,(1992—),女,满族,辽宁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载于《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李明斌:《中苏两党关于“三和”问题的争论评析》,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