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开放的今天,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继续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加强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实现实质性合作;加强教师教育,建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途径,使师范院校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相衔接,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中小学师资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基础教育;衔接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提出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综合院校则参与到培养教师中来。这种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但是,目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把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尽快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缩小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差距作为院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师范专业在高师院校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既是主流,又不被重视;既有教师教育的实力,又没成为特色。原因何在?首先,国家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把高师院校的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作一体化的统筹规划,使高师院校错失了一次难得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机遇。其次,一些高师院校不顾校情,在转型的时候,一味追求综合性,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那么,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定位我们高师院校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呢?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继续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师教育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使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相衔接,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中小学师资的新路子。
一、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
高师院校尤其是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一般都是在地方高校中办学历史较长、实力较强,在学科建设上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大学。在目前师范大学的转型中,这一层次的学校都把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类学校的教师教育将是他们长期的优势与特色,也是影响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如何在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同时,保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教师教育优势才是这类学校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专业教育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建设,教师教育提升层次,以培养研究生层次和高水平中小学教师为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实,国内高师院校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相当活跃。如有的大学根据学生毕业、考研和当教师的几种去向对本科生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对三、四年级学生分别设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案进行培养。教师教育职业参加教学实验班;科学研究岗位参加研究型人才培育班,应用实践职业参加应用型人才强化班。有的大学打破院系壁垒,探索学部制改革,这就需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想实现这样的转变,作为高师院校就要找到适合院校特点和实力的转变方式,树立办精品师范的目标,选拔想成为教师的优秀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否则,在本科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不分流教学,而是“一窝蜂”地培养,只会“专业”不专业,“师范”不师范。
二、加强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实现实质性合作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并探索大学与中小学校的伙伴合作。早在19世纪末,杜威创办了实验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在实验学校教育实习的机会,并让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里学习各种类型的课程,这其中就孕育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高师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师范院校和中小学间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发挥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师院校只有真正地走近基础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中,和中小学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正如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所说:“若要变革进步,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还是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往往水平不高;各级师范院校之间、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之间都缺乏沟通。这种互相割据的师资培训体系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资培养的质量。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小学可以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大学一方面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及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物质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把大学教育科研成果在中小学进行转化,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中小学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可见,大学与中小学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结为平等的伙伴,才能共同发展,而这种关系一定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有组织的、有目标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教师教育,建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不明确,没有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课程分布失衡;课程学术性过强,缺乏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意识;教育技能课程封闭,教育实践环节极其欠缺;课程忽视能力培养,课程文化肤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急需建构教师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大多数高师院校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从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入手思考。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应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精神的确立;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智慧的提升;在于确保未来教师教育思维的转变;在于确保对未来教师生活世界的关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应明确课程的目标,即培养教师专业精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其次,按照教师职业的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如果缺乏与教师职业一致的标准,就容易导致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与现有教师行业要求脱离的现象,从而让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得无的放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与一线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相脱离。再次,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同时优化理论类课程的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变革“老三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应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把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丰富课程的内容,挖掘课程资源,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践课程的质和量,包括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教育见习,组织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育情境体验,让学生与一线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与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亲身感悟基础教育教师角色正发生着的历史变化,亲身感受当今中小学生的现代特征,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仍然是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保持这个特色,发挥这个优势,就应努力实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否则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多年积累的资源不能有效的整合、高效的利用,沉淀的底蕴不能厚积薄发,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竞争中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缺乏高师院校的参与,大学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前沿的学术研究就不能够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得到优化配置;基础教育产生的问题也就很难在理论层面上得到解决。所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是目前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3-5.
[2]郑师渠,方增泉.高师院校发展战略和改革趋向[N].光明日报.
[3]黄正夫.应然与实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1]:11-13.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基础教育;衔接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提出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综合院校则参与到培养教师中来。这种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但是,目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都把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尽快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缩小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差距作为院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师范专业在高师院校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既是主流,又不被重视;既有教师教育的实力,又没成为特色。原因何在?首先,国家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把高师院校的发展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作一体化的统筹规划,使高师院校错失了一次难得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机遇。其次,一些高师院校不顾校情,在转型的时候,一味追求综合性,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那么,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定位我们高师院校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呢?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继续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师教育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使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相衔接,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中小学师资的新路子。
一、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
高师院校尤其是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一般都是在地方高校中办学历史较长、实力较强,在学科建设上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大学。在目前师范大学的转型中,这一层次的学校都把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类学校的教师教育将是他们长期的优势与特色,也是影响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如何在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同时,保持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教师教育优势才是这类学校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专业教育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建设,教师教育提升层次,以培养研究生层次和高水平中小学教师为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实,国内高师院校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相当活跃。如有的大学根据学生毕业、考研和当教师的几种去向对本科生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对三、四年级学生分别设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案进行培养。教师教育职业参加教学实验班;科学研究岗位参加研究型人才培育班,应用实践职业参加应用型人才强化班。有的大学打破院系壁垒,探索学部制改革,这就需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想实现这样的转变,作为高师院校就要找到适合院校特点和实力的转变方式,树立办精品师范的目标,选拔想成为教师的优秀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否则,在本科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不分流教学,而是“一窝蜂”地培养,只会“专业”不专业,“师范”不师范。
二、加强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实现实质性合作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并探索大学与中小学校的伙伴合作。早在19世纪末,杜威创办了实验学校,为师范生提供了在实验学校教育实习的机会,并让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里学习各种类型的课程,这其中就孕育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高师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师范院校和中小学间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发挥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高师院校只有真正地走近基础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中,和中小学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正如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所说:“若要变革进步,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还是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往往水平不高;各级师范院校之间、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之间都缺乏沟通。这种互相割据的师资培训体系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资培养的质量。通过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小学可以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大学一方面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及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物质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把大学教育科研成果在中小学进行转化,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中小学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可见,大学与中小学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结为平等的伙伴,才能共同发展,而这种关系一定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有组织的、有目标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教师教育,建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不明确,没有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课程分布失衡;课程学术性过强,缺乏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意识;教育技能课程封闭,教育实践环节极其欠缺;课程忽视能力培养,课程文化肤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急需建构教师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大多数高师院校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从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入手思考。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应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精神的确立;在于确保未来教师专业智慧的提升;在于确保未来教师教育思维的转变;在于确保对未来教师生活世界的关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应明确课程的目标,即培养教师专业精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其次,按照教师职业的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如果缺乏与教师职业一致的标准,就容易导致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与现有教师行业要求脱离的现象,从而让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变得无的放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与一线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相脱离。再次,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同时优化理论类课程的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变革“老三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应与基础教育紧密联系,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把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丰富课程的内容,挖掘课程资源,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践课程的质和量,包括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教育见习,组织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育情境体验,让学生与一线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与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亲身感悟基础教育教师角色正发生着的历史变化,亲身感受当今中小学生的现代特征,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发展”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仍然是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保持这个特色,发挥这个优势,就应努力实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否则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多年积累的资源不能有效的整合、高效的利用,沉淀的底蕴不能厚积薄发,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竞争中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果缺乏高师院校的参与,大学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前沿的学术研究就不能够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得到优化配置;基础教育产生的问题也就很难在理论层面上得到解决。所以,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是目前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3-5.
[2]郑师渠,方增泉.高师院校发展战略和改革趋向[N].光明日报.
[3]黄正夫.应然与实然: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价值的困惑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1]:11-13.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