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课教师曾感言: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交流起来,怎样引导孩子们敢说、敢想、乐于接受,这一点是我上指导课最难突破的地方。也是我在上课前最伤脑筋的地方。事实证明,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的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赢在起点。让学生的“心”动
  
  现象:坐享其成。被动参与
  生: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说话者一脸的不悦,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不想要A同学。)
  师:怎么回事?
  生:他每次活动不是说有事没法参加。就是去了也不起多大作用。
  师: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力就行。至于他有时不参加活动,或许是真有事。作为组长,不能因为某个组员表现不理想,就要把他“踢出局”。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组再有人表现不佳,你是不是还要把他“赶走”。今天赶一个,明天赶一个,日子久了,你不是变成“光杆司令”了吗?(听了我的这番话,他笑了。)
  师:作为一组之长,在活动中,要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想方设法地让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也是对你这个组长的一种锻炼和考验。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处理好。
  生:老师。我知道了。
  以前,在指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时,大多采用“自由组合”的方法。后来,我发现采用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
  策略:实施招聘。“勤者上岗”
  那次以后,组建活动小组我改用“招聘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前。我郑重申明:从今天开始,组建活动小组采用“招聘会”形式进行。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防止有的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懈怠现象。如果你在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下次活动时,你就很有可能被“踢出局”。(之所以要这样“吓唬”,是因为我知道班级每位孩子都想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随后,我宣布了操作要领:第一步,推选产生6个组长;第二步,由其他同学自主“选择”组长,每组分别8~9人,注意男女搭配;第三步,如果出现人员超出预定标准的情况,由组长进行“选择”决定人选;第四步,组长对落选的同学进行二次“招聘”,使本组人数符合预定标准。(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个学生“没人看好”的尴尬局面,此时,我就出来进行“感情疏导”,化解这一僵局。)
  此外,在学生活动小组形成之后,我特意安排了“小组亮相”环节。这一环节的操作方法是:各组由组长带领,商量确定本组响亮的口号,然后带领组员进行练习(喊口号、摆造型),最后集体亮相,拍照留念。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经过切身实践,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上述理论的真谛。由于经历了“选择”和“被选择”,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触动——要好好干,好好表现,要不然有一天自己就会成为被大家淘汰的对象。特别是“小组亮相”环节,学生身处其中,能充分地感受到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参与活动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也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实施创造了有力的“基石”。
  
  二、赢在过程。让学生行“动”
  现象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打折扣”现象,表现懈怠,没有责任感。还有的人在活动中不注意效率,不讲求效果。仅是敷衍了事。
  现象二:越俎代庖。事事代替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汇报成果的“质量”,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成果的“准备”阶段往往会“越俎代庖”,教师统一下发资料。“冒充”、“顶替”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
  此种现象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畏难、懈怠的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参与的宗旨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
  策略一: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地调查,自己决定成果汇报的形式与内容,自己进行反思……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参与中。一展身手。(当然,教师的适时、适当地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有顾虑:一味的放手,学生的安全谁负责?有这样的顾虑实属正常,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就“不动”了。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争取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帮助,这样大家所怕的也就不再可怕。
  策略二:打擂比武。各显其能
  仅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所以,在充分“放手”的前提下,我采用“打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做法: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活动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的收集、保存和整理。安排专门的阶段性成果汇报课,让学生(尽可能是每位学生)用各自特有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活动经历或活动感受。然后评出“最佳成果奖”、“最佳感言奖”、“积极参与奖”等,让学生在“比武”的过程中,各显其能。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思考:心动不如行动
  
  心理学家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
  学生一旦真正地“动”了起来,你想让他“不动”都不行。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只有真正地“动”了起来,才会有真体验、真收获,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不同的感受,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给了学生一个亲身经历的机会。
  
  三、赢在评价。让学生“自动”变“互动”
  现象:面对如此褒奖。学生表现“一般”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肯定学生成绩,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习惯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通常会说:“在这次活动中,**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得到肯定的同学虽也表现出愉悦的神情,但我却感觉这种肯定方式并未在学生之间形成很好的竞争氛围。其次我还发现,采用评选“最佳信息发布员”、“优秀小记者”、“最佳作品”等荣誉称号对学生成绩进行肯定的方法,在起初运用时还挺有“冲击力”,时间久了。有些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也表现出无所谓的状态。
  策略一:突出表扬“团队”
  “同学们,你们都非常了不起,不怕苦,不怕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合作小组是”,他们善于合作,勇于实践,乐于动脑,每个组员在本次活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次表扬后,我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被表扬的小组同学个个满脸笑容。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在心中默默地祝贺。我还发现。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比以前更高了,小组间的竞争比以前也更强了。
  策略二:激励在课外延续
  1 让墙壁“说话”。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墙壁这一平台加以展示,能加大信息传递的效果,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 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谈自己的活动经历、活动感受,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在畅所欲言中重温活动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在展示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其他学生的内心也能受到震撼,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3 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文字作品变成“铅”字。这学期,我在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小区管理情况调查》这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做、所感用文字保留下来。可喜的是,我们班有五位同学的活动感言发表在《苍梧晚报》上。
  
  思考:在充分享受成功的过程中,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作为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改变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教师对学生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行为等应予以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们时刻处在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愉悦和成就感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就产生了实践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积累体验,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结束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真正的“动”中尽情享受。
  
  英特尔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自觉地“动”起来——团结协作,勤于思考,认真探究。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之方向。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带着激情走进新课程,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其他文献
【关键词】E学习社区;学分银行;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74-03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湖小”)借助“全国百所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校”和“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的发展契机,在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形成家庭、社会三方面融合支撑的E学习社区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一、E学习社区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设计理念】  Welcome to Chicago是译林出版社《跟上兔子》系列绘本五年级的内容,主要介绍芝加哥的别称、景点、体育、大学、购物场所和美食等。该内容旨在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对芝加哥的城市风貌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教学时,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简单了解芝加哥并让他们对这个城市产生兴趣,如何在绘本阅读中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其语言能力、拓宽眼界,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1.举一反三,汇通中外,
2015年5月,我有幸参加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总决赛的评审活动。从各个分赛区脱颖而出的十位选手,无论是专业论文、主题演讲,还是课堂教学,都尽情地展示了他们厚重的教育情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专业素养。每节课都充盈着浓郁的儿童味、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和成长味,师生参与其中、受益其中、享受其中。现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仇学春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摘 要】为了突出课程的连续性和序列性,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整合学生人格、经验,学科知识、方法,社会生活、环境,借助主线勾连、融合手段和聚合课程力量,从“恒常力”“整合力”“融合力”的角度增强课程实施的“渗透力”。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涵;渗透力  【中图分类号】B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13-03  国内学术研究指出
【摘要】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自身年龄特征、认知原点和思维特点的制约,教师教学时可以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入手,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活动中多维感悟、逐步明晰并内化模型思想,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逐步深入;多维感悟;建模;有余数的除法  【中图分类号】G623.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但是学生面对的问题有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表面积的变化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引起表面积变化的因素很多。遇到复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有益的启发。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环视一下四周,找一个适宜的有关问题,辅助问题可能提供方法论的帮助。它可能提示解
【摘 要】复式与融合课程是针对当下三级课程体系课程的分立及执行过程中效能不足提出的。复式是一种形式,融合是过程和结果。通过多维的空间、多样的课程、多元的活动、多方的力量,将师生成长融入到传统文化中、融入到集体中、融入到世界中。融合课程,打破壁垒;融通资源,实现共享;融入力量,开放视界,从而创建立体的、生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复式;融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
江苏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工程实施5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地坚持行政推动与专业指导结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已经通过省、市视导的学校和共建学校给予了政策倾斜、专项拨款。各学校真切地感受到课程基地建设在推进学校文化重建、促进学校课程改革以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强大力量。课程基地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环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推动了教师教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备的素养,规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为此,学校课程需要回归儿童生活的本原,教学需要指向学生學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走向“转识成智”,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本原;学力提升;“转识成智”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26-03  素养
主持人语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  无疑,这对在历次时代变革中都处于“潮头浪尖”的语文教学也必将产生巨大影响。因为,每一种语文教学范式的产生与流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