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课教师曾感言: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交流起来,怎样引导孩子们敢说、敢想、乐于接受,这一点是我上指导课最难突破的地方。也是我在上课前最伤脑筋的地方。事实证明,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的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赢在起点。让学生的“心”动
现象:坐享其成。被动参与
生: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说话者一脸的不悦,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不想要A同学。)
师:怎么回事?
生:他每次活动不是说有事没法参加。就是去了也不起多大作用。
师: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力就行。至于他有时不参加活动,或许是真有事。作为组长,不能因为某个组员表现不理想,就要把他“踢出局”。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组再有人表现不佳,你是不是还要把他“赶走”。今天赶一个,明天赶一个,日子久了,你不是变成“光杆司令”了吗?(听了我的这番话,他笑了。)
师:作为一组之长,在活动中,要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想方设法地让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也是对你这个组长的一种锻炼和考验。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处理好。
生:老师。我知道了。
以前,在指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时,大多采用“自由组合”的方法。后来,我发现采用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
策略:实施招聘。“勤者上岗”
那次以后,组建活动小组我改用“招聘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前。我郑重申明:从今天开始,组建活动小组采用“招聘会”形式进行。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防止有的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懈怠现象。如果你在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下次活动时,你就很有可能被“踢出局”。(之所以要这样“吓唬”,是因为我知道班级每位孩子都想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随后,我宣布了操作要领:第一步,推选产生6个组长;第二步,由其他同学自主“选择”组长,每组分别8~9人,注意男女搭配;第三步,如果出现人员超出预定标准的情况,由组长进行“选择”决定人选;第四步,组长对落选的同学进行二次“招聘”,使本组人数符合预定标准。(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个学生“没人看好”的尴尬局面,此时,我就出来进行“感情疏导”,化解这一僵局。)
此外,在学生活动小组形成之后,我特意安排了“小组亮相”环节。这一环节的操作方法是:各组由组长带领,商量确定本组响亮的口号,然后带领组员进行练习(喊口号、摆造型),最后集体亮相,拍照留念。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经过切身实践,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上述理论的真谛。由于经历了“选择”和“被选择”,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触动——要好好干,好好表现,要不然有一天自己就会成为被大家淘汰的对象。特别是“小组亮相”环节,学生身处其中,能充分地感受到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参与活动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也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实施创造了有力的“基石”。
二、赢在过程。让学生行“动”
现象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打折扣”现象,表现懈怠,没有责任感。还有的人在活动中不注意效率,不讲求效果。仅是敷衍了事。
现象二:越俎代庖。事事代替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汇报成果的“质量”,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成果的“准备”阶段往往会“越俎代庖”,教师统一下发资料。“冒充”、“顶替”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
此种现象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畏难、懈怠的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参与的宗旨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
策略一: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地调查,自己决定成果汇报的形式与内容,自己进行反思……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参与中。一展身手。(当然,教师的适时、适当地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有顾虑:一味的放手,学生的安全谁负责?有这样的顾虑实属正常,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就“不动”了。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争取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帮助,这样大家所怕的也就不再可怕。
策略二:打擂比武。各显其能
仅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所以,在充分“放手”的前提下,我采用“打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做法: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活动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的收集、保存和整理。安排专门的阶段性成果汇报课,让学生(尽可能是每位学生)用各自特有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活动经历或活动感受。然后评出“最佳成果奖”、“最佳感言奖”、“积极参与奖”等,让学生在“比武”的过程中,各显其能。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思考:心动不如行动
心理学家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
学生一旦真正地“动”了起来,你想让他“不动”都不行。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只有真正地“动”了起来,才会有真体验、真收获,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不同的感受,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给了学生一个亲身经历的机会。
三、赢在评价。让学生“自动”变“互动”
现象:面对如此褒奖。学生表现“一般”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肯定学生成绩,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习惯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通常会说:“在这次活动中,**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得到肯定的同学虽也表现出愉悦的神情,但我却感觉这种肯定方式并未在学生之间形成很好的竞争氛围。其次我还发现,采用评选“最佳信息发布员”、“优秀小记者”、“最佳作品”等荣誉称号对学生成绩进行肯定的方法,在起初运用时还挺有“冲击力”,时间久了。有些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也表现出无所谓的状态。
策略一:突出表扬“团队”
“同学们,你们都非常了不起,不怕苦,不怕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合作小组是”,他们善于合作,勇于实践,乐于动脑,每个组员在本次活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次表扬后,我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被表扬的小组同学个个满脸笑容。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在心中默默地祝贺。我还发现。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比以前更高了,小组间的竞争比以前也更强了。
策略二:激励在课外延续
1 让墙壁“说话”。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墙壁这一平台加以展示,能加大信息传递的效果,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 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谈自己的活动经历、活动感受,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在畅所欲言中重温活动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在展示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其他学生的内心也能受到震撼,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3 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文字作品变成“铅”字。这学期,我在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小区管理情况调查》这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做、所感用文字保留下来。可喜的是,我们班有五位同学的活动感言发表在《苍梧晚报》上。
思考:在充分享受成功的过程中,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作为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改变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教师对学生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行为等应予以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们时刻处在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愉悦和成就感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就产生了实践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积累体验,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结束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真正的“动”中尽情享受。
英特尔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自觉地“动”起来——团结协作,勤于思考,认真探究。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之方向。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带着激情走进新课程,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一、赢在起点。让学生的“心”动
现象:坐享其成。被动参与
生:老师,我们组不想要A同学。(说话者一脸的不悦,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不想要A同学。)
师:怎么回事?
生:他每次活动不是说有事没法参加。就是去了也不起多大作用。
师: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尽力就行。至于他有时不参加活动,或许是真有事。作为组长,不能因为某个组员表现不理想,就要把他“踢出局”。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组再有人表现不佳,你是不是还要把他“赶走”。今天赶一个,明天赶一个,日子久了,你不是变成“光杆司令”了吗?(听了我的这番话,他笑了。)
师:作为一组之长,在活动中,要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想方设法地让每位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也是对你这个组长的一种锻炼和考验。相信你会把这件事处理好。
生:老师。我知道了。
以前,在指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时,大多采用“自由组合”的方法。后来,我发现采用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真正地“动”起来。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
策略:实施招聘。“勤者上岗”
那次以后,组建活动小组我改用“招聘会”的形式进行。活动前。我郑重申明:从今天开始,组建活动小组采用“招聘会”形式进行。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防止有的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懈怠现象。如果你在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下次活动时,你就很有可能被“踢出局”。(之所以要这样“吓唬”,是因为我知道班级每位孩子都想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随后,我宣布了操作要领:第一步,推选产生6个组长;第二步,由其他同学自主“选择”组长,每组分别8~9人,注意男女搭配;第三步,如果出现人员超出预定标准的情况,由组长进行“选择”决定人选;第四步,组长对落选的同学进行二次“招聘”,使本组人数符合预定标准。(在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个学生“没人看好”的尴尬局面,此时,我就出来进行“感情疏导”,化解这一僵局。)
此外,在学生活动小组形成之后,我特意安排了“小组亮相”环节。这一环节的操作方法是:各组由组长带领,商量确定本组响亮的口号,然后带领组员进行练习(喊口号、摆造型),最后集体亮相,拍照留念。
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经过切身实践,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上述理论的真谛。由于经历了“选择”和“被选择”,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触动——要好好干,好好表现,要不然有一天自己就会成为被大家淘汰的对象。特别是“小组亮相”环节,学生身处其中,能充分地感受到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参与活动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也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实施创造了有力的“基石”。
二、赢在过程。让学生行“动”
现象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打折扣”现象,表现懈怠,没有责任感。还有的人在活动中不注意效率,不讲求效果。仅是敷衍了事。
现象二:越俎代庖。事事代替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汇报成果的“质量”,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成果的“准备”阶段往往会“越俎代庖”,教师统一下发资料。“冒充”、“顶替”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
此种现象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畏难、懈怠的不良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全员参与的宗旨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
策略一: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地调查,自己决定成果汇报的形式与内容,自己进行反思……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参与中。一展身手。(当然,教师的适时、适当地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有的老师会有顾虑:一味的放手,学生的安全谁负责?有这样的顾虑实属正常,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就“不动”了。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争取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帮助,这样大家所怕的也就不再可怕。
策略二:打擂比武。各显其能
仅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所以,在充分“放手”的前提下,我采用“打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做法: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活动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的收集、保存和整理。安排专门的阶段性成果汇报课,让学生(尽可能是每位学生)用各自特有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活动经历或活动感受。然后评出“最佳成果奖”、“最佳感言奖”、“积极参与奖”等,让学生在“比武”的过程中,各显其能。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思考:心动不如行动
心理学家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
学生一旦真正地“动”了起来,你想让他“不动”都不行。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只有真正地“动”了起来,才会有真体验、真收获,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不同的感受,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给了学生一个亲身经历的机会。
三、赢在评价。让学生“自动”变“互动”
现象:面对如此褒奖。学生表现“一般”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肯定学生成绩,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习惯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通常会说:“在这次活动中,**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得到肯定的同学虽也表现出愉悦的神情,但我却感觉这种肯定方式并未在学生之间形成很好的竞争氛围。其次我还发现,采用评选“最佳信息发布员”、“优秀小记者”、“最佳作品”等荣誉称号对学生成绩进行肯定的方法,在起初运用时还挺有“冲击力”,时间久了。有些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也表现出无所谓的状态。
策略一:突出表扬“团队”
“同学们,你们都非常了不起,不怕苦,不怕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合作小组是”,他们善于合作,勇于实践,乐于动脑,每个组员在本次活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次表扬后,我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被表扬的小组同学个个满脸笑容。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在心中默默地祝贺。我还发现。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比以前更高了,小组间的竞争比以前也更强了。
策略二:激励在课外延续
1 让墙壁“说话”。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墙壁这一平台加以展示,能加大信息传递的效果,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 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谈自己的活动经历、活动感受,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在畅所欲言中重温活动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在展示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其他学生的内心也能受到震撼,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3 创造机会让学生的文字作品变成“铅”字。这学期,我在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小区管理情况调查》这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做、所感用文字保留下来。可喜的是,我们班有五位同学的活动感言发表在《苍梧晚报》上。
思考:在充分享受成功的过程中,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作为指导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改变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教师对学生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行为等应予以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们时刻处在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愉悦和成就感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就产生了实践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积累体验,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结束语: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真正的“动”中尽情享受。
英特尔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自觉地“动”起来——团结协作,勤于思考,认真探究。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之方向。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带着激情走进新课程,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