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作为教育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以壮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回应,对培养壮民族学生热爱家乡、加强民族意识,促进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1-03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不断丰富,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逐渐发现壮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逐渐淡化并汉化,造成壮民族年轻一代民族意识淡薄和民族文化缺乏。其原因涉及社会、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中课程忽视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给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以本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忽视地域差异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不足,使少数民族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产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壮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简介
靖西中学坐落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靖西县城中心、风景秀丽的宾山脚下,龙潭河边,校园环境幽雅。学校创建于1914年,前身为广西省立联合中学,现在是靖西县唯一的县级重点高中。2007年7月通过自治区专家组评估验收,正式成为广西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有52个教学班,学生3475人,分属壮、汉、苗、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学生占99.4%。在岗教职工24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6人,高级教师11人,国家级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6人,百色市优秀教师7人,优秀班主任2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课程资源,及本着“为了边陲壮家的孩子更壮”的办学理念,和“让学生先学做人,后求成材,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壮、知识壮、身体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都为壮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二、广西靖西中学壮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靖西中学壮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可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资源,饮食、服饰、节庆、礼仪等民俗文化资源,围绕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根据中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顺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以认识—了解—欣赏—理解—运用—传承为等级目标,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
1.服饰专题。①民族服饰专题讲座:通过向学生介绍壮民族服饰风格、颜色、款式、图案内涵与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对传统服饰的精华与糟粕的鉴别与扬弃能力。②开展“我是一名设计师”活动:通过绘画、设计、缝制民族服饰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民俗节日专题。①与家长一起收集身边的民俗活动,包括民俗活动名称、活动流程、活动意义、活动时间、活动规则。②谈谈你参加民俗活动的感受。③“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出版民俗专栏版报。
3.德育专题。①以民间传说《布洛陀》、《传扬诗》为基础,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举行“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感恩教育电影;各班唱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各班出版以“重感恩、知回报”为主题的黑板报;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竞赛;组织送温暖、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同学们搭建平台,营造契机,表达自己对祖国、老师、朋友、亲人的感恩之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将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学习动力。②开展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德:收集各种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在同学间相互传阅;号召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书写一句自勉的格言,鼓舞自己实现人生的梦想。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4.壮族历史专题。①组织学生观看英雄传说故事《瓦氏夫人出征》、《农智高起义》等,了解本民族先人们在各个时期武装斗争历史,萌发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自豪感。②参观靖西壮族博物馆,观看靖西境内出土的史前文物和靖西壮族历史上重要人物、事件相关的文物,了解壮族的起源和民族历史。
5.民间歌舞、戏曲专题。①在实地考察与文献采集、访谈的基础上组织师生编写乡土音乐、乡土舞蹈教材,开设兴趣班,组建艺术团,积极参与社区民间表演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接班人,弘扬民族文化。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和考察,并以访谈、问卷的形式,搜集、查阅社区(或家乡)的艺术资料,包括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戏曲、舞蹈的名称、演唱风格等,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民族文化的瑰丽神奇,进而发展反省、思辨的理性思维,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6.民族工艺专题。①开设手工课或欣赏课,掌握制作技艺及基本流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传统民族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靖西壮锦厂和旧州绣球街,感受历史文化与当代经济的融合。③走访民间艺人“绣球王”,了解其成长史与成名史,通过榜样激励,使学生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伟大志向。
7.民族传统体育专题。①挑选有特长的学生成立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队,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②在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体育项目,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教学特色。③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如学校体育运动会,增加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或表演。④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趣味竞赛活动。
富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壮族优秀文化,是壮民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灿烂文明,也是壮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待开发与利用的一座珍贵的课程资源的“富矿”。将其精华纳入课程教学活动,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建构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壮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
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树立多元评价理念。
1.评价的多元化。(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①教师评价。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是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因而,对教师的评价应包含两方面评价,一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反思。二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评价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评价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体现课程开发的实效性。②学生评价。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学生评价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程度、情绪表现、行为表现及教学后对思想道德、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行为表现、学业进步、兴趣特长、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建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可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访谈、撰写心得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我的知识、技能的提高状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验,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2)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评价学生从学习态度到知识、技能水平,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从知识观到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体现评价的人性化。以民族传统体育专题为例,在评价过程中,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策略,可通过下表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包含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从学生自身、家长、教师等多角度了解学生对民族体育活动的感兴趣程度,了解学生面对竞争时成功与失败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并从自身出发确定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为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真实的材料与依据。
2.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如在进行德育专题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级,定量与定性的评价可参考下表(表一、表二)。
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描述人的发展,是简单而肤浅、呆板而僵化的。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除经综合考核得出一定的分值外,还应加入行为观察、心得体会、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教师评语、家长评语等内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清晰、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3.评价的综合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说明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情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信心、拥有自信;要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观察、记录、测试,然后进行综合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行动。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背离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缺失的误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突出课程为当地经济服务的适应性,充分展现教育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3.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培军.利用校本课程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7).
[5]王亚芳.略谈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0).
[6]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广西靖西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8]广西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M].广西靖西县文化馆,2008.
[9]孟宪平.校本课程的评价[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12).31-32.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2009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壮文化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09KB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如静(1972-),广西德保人,广西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壮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1-03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不断丰富,人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逐渐发现壮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逐渐淡化并汉化,造成壮民族年轻一代民族意识淡薄和民族文化缺乏。其原因涉及社会、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中课程忽视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给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以本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忽视地域差异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不足,使少数民族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产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壮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广西靖西县靖西中学简介
靖西中学坐落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靖西县城中心、风景秀丽的宾山脚下,龙潭河边,校园环境幽雅。学校创建于1914年,前身为广西省立联合中学,现在是靖西县唯一的县级重点高中。2007年7月通过自治区专家组评估验收,正式成为广西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现有52个教学班,学生3475人,分属壮、汉、苗、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学生占99.4%。在岗教职工24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6人,高级教师11人,国家级先进个人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6人,百色市优秀教师7人,优秀班主任2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课程资源,及本着“为了边陲壮家的孩子更壮”的办学理念,和“让学生先学做人,后求成材,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壮、知识壮、身体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都为壮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二、广西靖西中学壮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靖西中学壮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可利用当地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资源,饮食、服饰、节庆、礼仪等民俗文化资源,围绕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根据中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顺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以认识—了解—欣赏—理解—运用—传承为等级目标,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
1.服饰专题。①民族服饰专题讲座:通过向学生介绍壮民族服饰风格、颜色、款式、图案内涵与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对传统服饰的精华与糟粕的鉴别与扬弃能力。②开展“我是一名设计师”活动:通过绘画、设计、缝制民族服饰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民俗节日专题。①与家长一起收集身边的民俗活动,包括民俗活动名称、活动流程、活动意义、活动时间、活动规则。②谈谈你参加民俗活动的感受。③“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出版民俗专栏版报。
3.德育专题。①以民间传说《布洛陀》、《传扬诗》为基础,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举行“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感恩教育电影;各班唱以“感恩”为主题的歌曲;各班出版以“重感恩、知回报”为主题的黑板报;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竞赛;组织送温暖、献爱心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同学们搭建平台,营造契机,表达自己对祖国、老师、朋友、亲人的感恩之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将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学习动力。②开展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德:收集各种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在同学间相互传阅;号召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书写一句自勉的格言,鼓舞自己实现人生的梦想。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4.壮族历史专题。①组织学生观看英雄传说故事《瓦氏夫人出征》、《农智高起义》等,了解本民族先人们在各个时期武装斗争历史,萌发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自豪感。②参观靖西壮族博物馆,观看靖西境内出土的史前文物和靖西壮族历史上重要人物、事件相关的文物,了解壮族的起源和民族历史。
5.民间歌舞、戏曲专题。①在实地考察与文献采集、访谈的基础上组织师生编写乡土音乐、乡土舞蹈教材,开设兴趣班,组建艺术团,积极参与社区民间表演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接班人,弘扬民族文化。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和考察,并以访谈、问卷的形式,搜集、查阅社区(或家乡)的艺术资料,包括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戏曲、舞蹈的名称、演唱风格等,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民族文化的瑰丽神奇,进而发展反省、思辨的理性思维,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6.民族工艺专题。①开设手工课或欣赏课,掌握制作技艺及基本流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传统民族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靖西壮锦厂和旧州绣球街,感受历史文化与当代经济的融合。③走访民间艺人“绣球王”,了解其成长史与成名史,通过榜样激励,使学生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伟大志向。
7.民族传统体育专题。①挑选有特长的学生成立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队,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②在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体育项目,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教学特色。③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如学校体育运动会,增加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或表演。④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趣味竞赛活动。
富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壮族优秀文化,是壮民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灿烂文明,也是壮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待开发与利用的一座珍贵的课程资源的“富矿”。将其精华纳入课程教学活动,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建构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壮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
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就是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为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树立多元评价理念。
1.评价的多元化。(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①教师评价。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是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因而,对教师的评价应包含两方面评价,一是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是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反思。二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评价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评价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体现课程开发的实效性。②学生评价。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学生评价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程度、情绪表现、行为表现及教学后对思想道德、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行为表现、学业进步、兴趣特长、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建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可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访谈、撰写心得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我的知识、技能的提高状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体验,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2)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评价学生从学习态度到知识、技能水平,从创新精神到实践能力,从知识观到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体现评价的人性化。以民族传统体育专题为例,在评价过程中,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策略,可通过下表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包含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从学生自身、家长、教师等多角度了解学生对民族体育活动的感兴趣程度,了解学生面对竞争时成功与失败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并从自身出发确定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为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真实的材料与依据。
2.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如在进行德育专题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级,定量与定性的评价可参考下表(表一、表二)。
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单纯以量化的评价描述人的发展,是简单而肤浅、呆板而僵化的。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除经综合考核得出一定的分值外,还应加入行为观察、心得体会、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教师评语、家长评语等内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清晰、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3.评价的综合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说明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情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信心、拥有自信;要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观察、记录、测试,然后进行综合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行动。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背离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文化缺失的误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突出课程为当地经济服务的适应性,充分展现教育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3.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培军.利用校本课程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7,(7).
[5]王亚芳.略谈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0).
[6]马正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广西靖西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8]广西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M].广西靖西县文化馆,2008.
[9]孟宪平.校本课程的评价[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12).31-32.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2009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壮文化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09KB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如静(1972-),广西德保人,广西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