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员自主选,以满足需要、空间建构;座位有排名,为强化激励、效应发挥;组规巧生成,利确立目标、规范引导;作业巧设计,可丰富内涵、尽情分享;评价多样化,促自觉行为、激励内化。适时地引入激励机制并建立一整套具体的实施举措,方可实现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学习小组 合作 情态激励 内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在课堂上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行动者的情态问题,学生将会呈献给我们更为积极的面貌。基于这种理念的深入思考,我在四年级的教学班上进行了一些小尝试、小改变。
一、组员自主选——满足需要、空间建构
“王老师想在我班组建14个学习小组,每组3人。组员可以由你们自选,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3人中,一人各方面都较为优秀,一人是肯定需要他人帮助的,一人是在班里居于中游水平的。明白了吗?”第一天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对学生说。话完,学生纷纷开始“组队”行动。约3分钟,成功组队的学生兴奋地走上讲台。看着五六个被“遗弃”的学生,我采取了干预行动:“允许王老师参与进来做一下调整吗?”得到同意后,我把几个“谦虚分子”拎出来,调配好小组——每组3人,共14组,共计42人。
至此,学生多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关注着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组合;这个平臺考虑到了组内成员的互补性,又兼顾到了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默契度;这个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们思想交流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们互助与合作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们积极情态培养的需要。
二、座位有排名——强化激励、效应发挥
通过激励管理班级,可以巧妙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处于小组学习活动便捷的考虑,对教室空间大小、活动自由度的考虑,排座位便成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机制。教室里的座位重新组合,被分成两种形态:一字形和U字形。
“奥运会比赛颁奖时有冠军、亚军、季军,无上荣耀。想不想让我们的座位也设成冠军座、亚军座、季军座呢?”学生们异口同声道:“想!”“谁能坐上冠军座?”“我不优秀,会永远坐不上冠军座吗?”“座位多长时间可更换?”……感兴趣的、疑惑的问题一一讨论着。最后,观点统一:每日一评、关注进步、机会均等。学生明白了,不必为自己原本的差距而担心,只要在某个方面有所进步或表现出色,得到组员的一致肯定就能坐上“冠军座”。这种引导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安慰和希冀。
随后,关于座位的激励行动正式展开,我对一些特殊学生的表扬和肯定也为他们获得冠军殊荣添加了砝码,为他们的行动增添了自信。每天关注座位变化,成了我的习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少不了我的“拨乱反正”或“添油加醋”。
事实证明,这种座位效应对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动机是行之有效的。人人都能成为榜样,这比说服教育更具感染力,更易引起感情共鸣,激发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三、组规巧生成——确立目标、规范引导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为昂扬斗志,我建议各组为自己的团队起个响亮的名字。各组讨论热烈,组名一一冒出:直接表明态度的“勤奋组”,借物励志的“绿竹组”,隐含创新思想的“爆米花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的代表娓娓道出组名的含义,大家相互聆听,内心不断地被涤荡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章立制在任何一项工作推进中都是需要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高度概括、一致公认的组规。纪律、课前准备、默写、背诵、发言……一切评价均以小组为单位捆绑进行。如:默写人人90分以上,小组每人可刻星作奖励,如果三人均为满分,人人可得三星;小组三人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且保证质量,人人可以在指定书页上刻上特色评价章……
组名成了各个小组奋发努力的标杆,组规成了小组成员相互制约和催人奋进的“紧箍咒”。教室里,催促提醒声多了,耐心帮助的身影多了,捆绑式的规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执行力,催化了学生的内驱力。
四、作业巧设计——丰富内涵、尽情分享
居于中年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和提升需要,我思考着做了一些强化训练,所以,精心购买了一组同一花色的软面抄进行“轮流作业”。作业分为“轮流日记”“读后感”“好词佳句”三类,在我的示范性解说后,学生或独立,或帮助,在每类作业上完成了扉页的主题设计。
第二天起,轮流作业正式启动。植树绿化的宣传语、展现不同季节美景的成语、诸葛亮的赞美之词、可爱动物的介绍……成为“好词佳句”的内容;《三只花栗鼠》的观影、“囫囵吞枣”的故事解读、人类“老师”的大搜索、《三国演义》故事的大阅读……成了“读后感”的内容;坐上冠军座、换个方法切水果、畅想迪士尼一日游、《狐狸和乌鸦》新编……成了“轮流日记”的内容。
基于课堂,却有延伸;基础书本,却有拓展。早上批改分享,课上作业指导,课间话题讨论,让轮流作业顺畅自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习的内容,且形成分享交流的积极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必然会在兴趣中生成,在兴趣中提升。
五、评价多样化——自觉行为、激励内化
有效的激励是管理工作者成功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与管理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则是评价的终极目标。
《习字册》一课一练是常规。我打破常规,让《习字册》成为激发学生情态的有效载体,鼓励学生见缝插针学字习字。有一两个学生超前完成一两课,一宣传、一表扬、一鼓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统计得出:仅开学一个月里,绝大多数学生有了超前意识,6人完成全册习字,几个拖拉作业的学生均能超前完成两到三课。更有甚者,原本自修课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干的人数骤减,习字的、看课外书的、做家庭作业的比比皆是。
开学第一天早读课,有个学生就来到我面前一字不差背诵完了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于是,我在他的书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开学第一天,你就给王老师一个惊喜,背诵小达人,你可以的!”第二天,他又来背诵第三课《燕子》,我静静地听完,又写下:“还没教,第一个背完了,而且特别熟练,赞一个!”语文教学工作中无处不渗透着有效的激励。
随着体验、交流、感悟、评价等一系列的改变,学生自动力得到了培养,学习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践行并印证着我一如既往坚持的教育理念——巧促心动,喜见行动。
无论是一名教学工作者,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适时地引入激励机制并建立一整套具体的实施举措,以实现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教育课题。
【文献参考】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学习小组 合作 情态激励 内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在课堂上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行动者的情态问题,学生将会呈献给我们更为积极的面貌。基于这种理念的深入思考,我在四年级的教学班上进行了一些小尝试、小改变。
一、组员自主选——满足需要、空间建构
“王老师想在我班组建14个学习小组,每组3人。组员可以由你们自选,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3人中,一人各方面都较为优秀,一人是肯定需要他人帮助的,一人是在班里居于中游水平的。明白了吗?”第一天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对学生说。话完,学生纷纷开始“组队”行动。约3分钟,成功组队的学生兴奋地走上讲台。看着五六个被“遗弃”的学生,我采取了干预行动:“允许王老师参与进来做一下调整吗?”得到同意后,我把几个“谦虚分子”拎出来,调配好小组——每组3人,共14组,共计42人。
至此,学生多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关注着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组合;这个平臺考虑到了组内成员的互补性,又兼顾到了他们今后学习生活的默契度;这个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们思想交流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们互助与合作的需要,可以满足学生们积极情态培养的需要。
二、座位有排名——强化激励、效应发挥
通过激励管理班级,可以巧妙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处于小组学习活动便捷的考虑,对教室空间大小、活动自由度的考虑,排座位便成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机制。教室里的座位重新组合,被分成两种形态:一字形和U字形。
“奥运会比赛颁奖时有冠军、亚军、季军,无上荣耀。想不想让我们的座位也设成冠军座、亚军座、季军座呢?”学生们异口同声道:“想!”“谁能坐上冠军座?”“我不优秀,会永远坐不上冠军座吗?”“座位多长时间可更换?”……感兴趣的、疑惑的问题一一讨论着。最后,观点统一:每日一评、关注进步、机会均等。学生明白了,不必为自己原本的差距而担心,只要在某个方面有所进步或表现出色,得到组员的一致肯定就能坐上“冠军座”。这种引导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安慰和希冀。
随后,关于座位的激励行动正式展开,我对一些特殊学生的表扬和肯定也为他们获得冠军殊荣添加了砝码,为他们的行动增添了自信。每天关注座位变化,成了我的习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少不了我的“拨乱反正”或“添油加醋”。
事实证明,这种座位效应对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动机是行之有效的。人人都能成为榜样,这比说服教育更具感染力,更易引起感情共鸣,激发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三、组规巧生成——确立目标、规范引导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为昂扬斗志,我建议各组为自己的团队起个响亮的名字。各组讨论热烈,组名一一冒出:直接表明态度的“勤奋组”,借物励志的“绿竹组”,隐含创新思想的“爆米花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的代表娓娓道出组名的含义,大家相互聆听,内心不断地被涤荡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章立制在任何一项工作推进中都是需要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高度概括、一致公认的组规。纪律、课前准备、默写、背诵、发言……一切评价均以小组为单位捆绑进行。如:默写人人90分以上,小组每人可刻星作奖励,如果三人均为满分,人人可得三星;小组三人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且保证质量,人人可以在指定书页上刻上特色评价章……
组名成了各个小组奋发努力的标杆,组规成了小组成员相互制约和催人奋进的“紧箍咒”。教室里,催促提醒声多了,耐心帮助的身影多了,捆绑式的规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执行力,催化了学生的内驱力。
四、作业巧设计——丰富内涵、尽情分享
居于中年级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和提升需要,我思考着做了一些强化训练,所以,精心购买了一组同一花色的软面抄进行“轮流作业”。作业分为“轮流日记”“读后感”“好词佳句”三类,在我的示范性解说后,学生或独立,或帮助,在每类作业上完成了扉页的主题设计。
第二天起,轮流作业正式启动。植树绿化的宣传语、展现不同季节美景的成语、诸葛亮的赞美之词、可爱动物的介绍……成为“好词佳句”的内容;《三只花栗鼠》的观影、“囫囵吞枣”的故事解读、人类“老师”的大搜索、《三国演义》故事的大阅读……成了“读后感”的内容;坐上冠军座、换个方法切水果、畅想迪士尼一日游、《狐狸和乌鸦》新编……成了“轮流日记”的内容。
基于课堂,却有延伸;基础书本,却有拓展。早上批改分享,课上作业指导,课间话题讨论,让轮流作业顺畅自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习的内容,且形成分享交流的积极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必然会在兴趣中生成,在兴趣中提升。
五、评价多样化——自觉行为、激励内化
有效的激励是管理工作者成功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与管理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则是评价的终极目标。
《习字册》一课一练是常规。我打破常规,让《习字册》成为激发学生情态的有效载体,鼓励学生见缝插针学字习字。有一两个学生超前完成一两课,一宣传、一表扬、一鼓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统计得出:仅开学一个月里,绝大多数学生有了超前意识,6人完成全册习字,几个拖拉作业的学生均能超前完成两到三课。更有甚者,原本自修课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干的人数骤减,习字的、看课外书的、做家庭作业的比比皆是。
开学第一天早读课,有个学生就来到我面前一字不差背诵完了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于是,我在他的书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开学第一天,你就给王老师一个惊喜,背诵小达人,你可以的!”第二天,他又来背诵第三课《燕子》,我静静地听完,又写下:“还没教,第一个背完了,而且特别熟练,赞一个!”语文教学工作中无处不渗透着有效的激励。
随着体验、交流、感悟、评价等一系列的改变,学生自动力得到了培养,学习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践行并印证着我一如既往坚持的教育理念——巧促心动,喜见行动。
无论是一名教学工作者,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适时地引入激励机制并建立一整套具体的实施举措,以实现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教育课题。
【文献参考】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