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及。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学好、教好语文,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加深知识的积累,而信息技术无疑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受时空限制,达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程中的普遍应用,它以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生动活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进行,起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给语文课教学带来很多很大的便利。
一、巧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背景下,在实践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达到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境界,得以在课堂构建一定的“情景”,将一些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图像化、影像化、情感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字所包含的内容,加深对语言、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化抽象为形象,既节省了时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黄河颂》时,因学生对黄河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无从下手,如果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鉴于此,在课前,教师不妨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在教学中,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现黄河雄伟壮阔的相关画面,这样,学生就对黄河有了感性认识,教师配合背景音乐将黄河的故事娓娓道来,势必会让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也就不难理解黄河的“英雄气魄”,“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以及黄河在中华民族史上的作用。
初中学生年龄小,对人情世故理解肤浅,人生阅历也很不丰富,对有些文章的主题把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教师可以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丰子恺《山中避雨》的主题是“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不妨播放课文中提到的《梅花三弄》的音乐,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并陶醉其中,体会音乐带来的震撼力,它可以超越自我,彼此心灵得到共鸣。
二、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中学语文教材撷取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这往往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巧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突破这些难点,理解起来就不会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学生也不会因为感到课文所介绍的知识距离自己太远而了无兴致。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写的是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学生对厚重的黄土高原上这种生命的渲泄和力量的勃发感到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腰鼓表演片断,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时而被灼人的氛围而陶醉,时而为快速调动的节奏而欣喜,时而为腰鼓释放的能量而惊叹……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了蕴含原始生命的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化抽象为形象,怎能不令学生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了解黄土高原曾有过的辉煌历史,以及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呈现出的希望。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地方民族特色,理解了文章内涵,又能激情学生的爱国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情境,激发想象,既节省了时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扩充学生知识面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它不但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和提升,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出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取决于教师如何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渗透将大大推动语文课改走向成功的一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除了自身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收集、筛选、整理有用信息,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网络查找一些书籍和报纸等难以查找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如课文同类文章、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等文字资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进行比较阅读。如学习《登上地球之巅》,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我国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学习《邓稼先》,可让学生上网查找课文中未详细介绍的邓稼先制造两弹的艰辛历程,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信息的高度共享,这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它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地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大大地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它的不利因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诚如美国布朗教授所言:“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烂炸,每时每刻,我们都正遇见前所未见的事物;每时每刻,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信息“多、繁、杂”的特点,要做到精心筛选,及时捕捉有利信息辅助教学,制作课件忌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课文学习的一种手段,绝不能代替文本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做到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要努力夯实语文教学的基本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使用这种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湖县江塘中学)
一、巧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背景下,在实践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达到声情并茂、图文并茂的境界,得以在课堂构建一定的“情景”,将一些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图像化、影像化、情感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字所包含的内容,加深对语言、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化抽象为形象,既节省了时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黄河颂》时,因学生对黄河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无从下手,如果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鉴于此,在课前,教师不妨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在教学中,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现黄河雄伟壮阔的相关画面,这样,学生就对黄河有了感性认识,教师配合背景音乐将黄河的故事娓娓道来,势必会让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也就不难理解黄河的“英雄气魄”,“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以及黄河在中华民族史上的作用。
初中学生年龄小,对人情世故理解肤浅,人生阅历也很不丰富,对有些文章的主题把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教师可以巧借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丰子恺《山中避雨》的主题是“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不妨播放课文中提到的《梅花三弄》的音乐,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并陶醉其中,体会音乐带来的震撼力,它可以超越自我,彼此心灵得到共鸣。
二、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
中学语文教材撷取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这往往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巧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突破这些难点,理解起来就不会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学生也不会因为感到课文所介绍的知识距离自己太远而了无兴致。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写的是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学生对厚重的黄土高原上这种生命的渲泄和力量的勃发感到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腰鼓表演片断,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时而被灼人的氛围而陶醉,时而为快速调动的节奏而欣喜,时而为腰鼓释放的能量而惊叹……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了蕴含原始生命的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化抽象为形象,怎能不令学生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了解黄土高原曾有过的辉煌历史,以及它在西部大开发中呈现出的希望。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地方民族特色,理解了文章内涵,又能激情学生的爱国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情境,激发想象,既节省了时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扩充学生知识面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它不但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和提升,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出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取决于教师如何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渗透将大大推动语文课改走向成功的一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除了自身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收集、筛选、整理有用信息,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网络查找一些书籍和报纸等难以查找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如课文同类文章、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等文字资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进行比较阅读。如学习《登上地球之巅》,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我国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学习《邓稼先》,可让学生上网查找课文中未详细介绍的邓稼先制造两弹的艰辛历程,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信息的高度共享,这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它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地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大大地推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它的不利因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诚如美国布朗教授所言:“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烂炸,每时每刻,我们都正遇见前所未见的事物;每时每刻,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信息“多、繁、杂”的特点,要做到精心筛选,及时捕捉有利信息辅助教学,制作课件忌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课文学习的一种手段,绝不能代替文本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做到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要努力夯实语文教学的基本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使用这种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湖县江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