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自主、高效、优质课堂,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我们应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呢?在熊晓珑老师的《让专业成长伴我们前行》(《河北教育》2011年第1期)一文中给出了答案,“新课改要求教师心中有书,读专业、读历史、读哲学,什么经典都找时间阅读,与崇高的人类精神对话”。是的,教师站在文化的讲台上,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灵动、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给学生以启迪。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因此,我认为阅读对于教师成长应该是第一的。没有教师的阅读,就不会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阅读专业素养养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c)-0154-01
1 专业素养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围绕教师职业的需求,对相关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技、人文常识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知识莫过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多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复杂而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无暇抽时间去回顾以往的专业知识。当学生拿出一个问题,连我们也无法解决时才“临时抱佛脚”去翻以前的教材,才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所描述的情况,我们从平时就要注意知识的回顾和积累。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情形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众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超出“大纲”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呢?如果一句“考试不考,不必探究”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回答,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阅读量。比如“在学生讨论干支纪年法时,学生就问到了六爻八卦;在谈论科举制度时,学生就问到了历史里的科举与《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不同”。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 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对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建议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他提到:不和大师对话,不读书,提高教师素质就是一句空话。李镇西在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中提出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更是深有体会地说过:“教师是最应该读书的人。”“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可见,专业素养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通过潜心读书丰富内涵,加深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 专业教师应该读什么
读教育经典,探寻教育真谛。一本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论语》);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教学相长”(《礼记·学记》)……这些深刻的教育规律值得我们深入阅读、体会、实践。它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力量的源泉。
教育经典有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有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育人三部曲》,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文集》、《论语》有关篇章等。
读专业性的著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学高为师,只有教师拥有了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构建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 “适者生存”已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积极坦然、宁静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悄悄地葱茏自己。通过阅读积累,使自己成为常流常新的溪流,成为奔涌不息的大江,成为学生进步的活水源头。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认为应该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国史纲》、二十四史、《冷战风云》、《剑桥欧洲经济史》等历史著作。
阅读文学、艺术类等多领域的书籍,博采众长。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所以我们读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读李白、苏轼;读歌德、莎士比亚;读平民百姓、推水卖浆之流。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
3 知行合一,改进实践,只为成功想办法
读书要倡导学以致用。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改进自我而读书。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倡导教师专业阅读的意义所在。读书有些“企图”是不为过的,我就是要学他们什么,我就是要“拿来”一些,我就是要学为我用。在读的时候如果是膜拜式的就没有那个必要了,因为没有哪本书是教育的“圣经”,每一个作者都会有他的局限性,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时效性。千万不要因为学习别人的舞步而忘记了走自己的路,不要为了效忠某个名人名家名师而忘记自己来时的路。“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到课堂”、“所有的课堂最终都要回到细节”,在读书中去体味怎样备课,怎样教课,做到读教相长。
让我们用读书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吧!一本书、一支粉笔,远离喧嚣和浮躁,静静地回归自我,去体验烦躁背后的冷静,繁华落尽后的从容,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要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海纳百川,包容差异,多元选择,开阔视野,才能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激情的教师,有才华的教师,成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最好教师。最后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断勉励自己:“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关键词:阅读专业素养养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c)-0154-01
1 专业素养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围绕教师职业的需求,对相关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技、人文常识等方面书籍的阅读。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知识莫过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多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复杂而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无暇抽时间去回顾以往的专业知识。当学生拿出一个问题,连我们也无法解决时才“临时抱佛脚”去翻以前的教材,才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所描述的情况,我们从平时就要注意知识的回顾和积累。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情形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众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超出“大纲”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呢?如果一句“考试不考,不必探究”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回答,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阅读量。比如“在学生讨论干支纪年法时,学生就问到了六爻八卦;在谈论科举制度时,学生就问到了历史里的科举与《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不同”。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 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对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建议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他提到:不和大师对话,不读书,提高教师素质就是一句空话。李镇西在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中提出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更是深有体会地说过:“教师是最应该读书的人。”“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可见,专业素养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要通过潜心读书丰富内涵,加深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 专业教师应该读什么
读教育经典,探寻教育真谛。一本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论语》);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教学相长”(《礼记·学记》)……这些深刻的教育规律值得我们深入阅读、体会、实践。它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力量的源泉。
教育经典有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有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育人三部曲》,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文集》、《论语》有关篇章等。
读专业性的著作,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学高为师,只有教师拥有了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构建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 “适者生存”已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积极坦然、宁静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涵养自己丰富的情感、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以及不竭的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悄悄地葱茏自己。通过阅读积累,使自己成为常流常新的溪流,成为奔涌不息的大江,成为学生进步的活水源头。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认为应该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国史纲》、二十四史、《冷战风云》、《剑桥欧洲经济史》等历史著作。
阅读文学、艺术类等多领域的书籍,博采众长。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所以我们读唐诗宋词、汉赋元曲;读李白、苏轼;读歌德、莎士比亚;读平民百姓、推水卖浆之流。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
3 知行合一,改进实践,只为成功想办法
读书要倡导学以致用。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改进自我而读书。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倡导教师专业阅读的意义所在。读书有些“企图”是不为过的,我就是要学他们什么,我就是要“拿来”一些,我就是要学为我用。在读的时候如果是膜拜式的就没有那个必要了,因为没有哪本书是教育的“圣经”,每一个作者都会有他的局限性,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时效性。千万不要因为学习别人的舞步而忘记了走自己的路,不要为了效忠某个名人名家名师而忘记自己来时的路。“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到课堂”、“所有的课堂最终都要回到细节”,在读书中去体味怎样备课,怎样教课,做到读教相长。
让我们用读书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吧!一本书、一支粉笔,远离喧嚣和浮躁,静静地回归自我,去体验烦躁背后的冷静,繁华落尽后的从容,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要做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就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海纳百川,包容差异,多元选择,开阔视野,才能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激情的教师,有才华的教师,成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最好教师。最后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断勉励自己:“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