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要求中小学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而构建学生主体地位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呢?
一、贯彻主体参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地参与语文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素质的发展。构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特别是发展小学生的主体能力,必须努力建立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让学生有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逐步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纯的师生授受模式,突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时间和力度。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经验和知识,更不能将知识点填鸭式地“喂”给学生。教师的教永远不能真正代替学生的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的着眼点,落脚点都是学生,因而学生是这活动的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極性、主动性、自觉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做到这点,我们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饱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心态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基本条件,教师务必要牢固树立尊重学生的观念,时刻注意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二、分层指导,是构建学生主体的重要环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各有特点的学生。教师要熟知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特点。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差异性,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起点,鼓励学生沿着阶梯尽力向上“攀登”,使不同水平学生都得到发展。
比如,学习课文《田忌赛马》后,我布置以下几项作业:①抄写课文练习之中的三句话,想想这三句活之间有什么联系。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③根据提供的情节,续写故事,注意写好不同情况下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形态。这三道题难度依次提高,考虑到了每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在这方面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内心的体验,体会到“思”之乐,从而转变学习观念。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问学生: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还有其它办法吗?学生们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用一根长木棍项住炸药包放在梯子上……接着再间学生:你们有这么多办法能让董存瑞不“舍身”就可以炸毁暗堡,为什么他仍要“舍身”呢?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认真思考,同学们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时刻,董存瑞只有“含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四、赞美肯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诱导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老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地激活。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学问,学问,除了学就还有问。一个懂得问的学生才是进步快的学生。当年的牛顿就是因为看到苹果往下掉的现象而大胆提出了 “为什么苹果总是掉到地上,而不是往上掉呢?”的问题,这问题激发了他的求知欲,使他不断探索,发现了地球引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其本人或其他同学寻找答案,注重培养学生问关键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五、自评互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师以讲授和传授基本知识为主。学生只是某种存放知识的容器,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实际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是一种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评议问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命题,相互命题进行练习,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必然会有很大提高。
六、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古语说:“温故而知新”,说的是复习好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的道理。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学习新内容,要以旧知识为前提,所以旧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又影响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后,学生多进行练习,就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习新内容之前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预习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课文某些部分,对部分不理解的他们也会打上问号,为课上的质疑作好充分准备。学生养成了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就会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从中体会到“我自己学会了”的乐趣。
一、贯彻主体参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主动地参与语文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素质的发展。构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特别是发展小学生的主体能力,必须努力建立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让学生有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逐步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纯的师生授受模式,突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时间和力度。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经验和知识,更不能将知识点填鸭式地“喂”给学生。教师的教永远不能真正代替学生的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活动的着眼点,落脚点都是学生,因而学生是这活动的主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極性、主动性、自觉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做到这点,我们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饱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真诚的心态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基本条件,教师务必要牢固树立尊重学生的观念,时刻注意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二、分层指导,是构建学生主体的重要环节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各有特点的学生。教师要熟知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特点。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差异性,真正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起点,鼓励学生沿着阶梯尽力向上“攀登”,使不同水平学生都得到发展。
比如,学习课文《田忌赛马》后,我布置以下几项作业:①抄写课文练习之中的三句话,想想这三句活之间有什么联系。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③根据提供的情节,续写故事,注意写好不同情况下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形态。这三道题难度依次提高,考虑到了每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在这方面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内心的体验,体会到“思”之乐,从而转变学习观念。
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问学生: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还有其它办法吗?学生们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用一根长木棍项住炸药包放在梯子上……接着再间学生:你们有这么多办法能让董存瑞不“舍身”就可以炸毁暗堡,为什么他仍要“舍身”呢?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认真思考,同学们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时刻,董存瑞只有“含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四、赞美肯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诱导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老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地激活。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学问,学问,除了学就还有问。一个懂得问的学生才是进步快的学生。当年的牛顿就是因为看到苹果往下掉的现象而大胆提出了 “为什么苹果总是掉到地上,而不是往上掉呢?”的问题,这问题激发了他的求知欲,使他不断探索,发现了地球引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其本人或其他同学寻找答案,注重培养学生问关键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五、自评互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师以讲授和传授基本知识为主。学生只是某种存放知识的容器,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实际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是一种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评议问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命题,相互命题进行练习,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必然会有很大提高。
六、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古语说:“温故而知新”,说的是复习好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的道理。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学习新内容,要以旧知识为前提,所以旧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又影响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后,学生多进行练习,就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习新内容之前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预习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课文某些部分,对部分不理解的他们也会打上问号,为课上的质疑作好充分准备。学生养成了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就会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从中体会到“我自己学会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