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教育再次面临巨大挑战。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强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八次课程改革在祖国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课改”要求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性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等。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学会“阅读”与“研究”。
一、“课改”下语文教师更应学会“阅读”
1.提高国民素养的呼唤。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今天的课改,教师仍然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生素养的养成和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从这方面来说,“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阅读者”。只有教师成为“阅读者”,才会感染学生成为阅读者,才有可能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进而提高我国的国民素养。人们常常愿意打破古代社会的“三纲五常”,愿意向古代社会的“忠孝”发起冲锋,我不能否认古代社会的某些思想有多么不好,然而,道德的遗失,将意味着这个社会的道德尺度的缺失。如此,就不能不让人担心了。教师要“阅读”,要读“名著”。只要是“名著”,无论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愿大家乘着第八次“课改”的春风,及时转变自己不良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打开“阅读的大门”,养成阅读习惯,尽快成为一名“阅读者”。
2.新科技革命的使然。
课程改革下,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内在素质的高低。`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也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仅仅熟悉自己所教的现有内容就可以了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对于新科技革命下的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下,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另外,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很快的,几年前还很“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就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可能就是几十年的事。在这几十年之中,有多少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及时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知识,要让自己的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教育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自己的角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这个角度来说,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阅读者”。
二、“课改”下语文教师更应学会“研究”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教师职业性质要求教师“持续不断地研究”,从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1.研究“新理念、新知识”。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全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从这个角度说,教师要研究“新理念、新知识”。
2.研究“学生”。
教学是师生间互相合作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接受新知识,所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授课方式和方法应该有所调整。教学基于基础。授课过程需要师生间的默契配合,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细心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制定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及课堂的互动情况。举个例子,文科班的学生较“死气”、“沉闷”,教学时要多多鼓励他(她)们发表想法和观点,培养“敢想”、“敢说”、“会想”、“善说”的能力。通过调动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配合教师教学,从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3.研究“文体”。
随着第八次“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2013年我们全省已开始使用“苏教版”教材。在高一年级教材中,共有4本必修,4本读本,而且要求教师在减轻学生负担、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学时,我一方面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种种理念,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古文教学,我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备课。比如说学习《滕王阁序》时,由于《滕王阁序》是名篇,并且难度较高,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查找各种关于这篇文章的资料,包括到互联网上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学习笔记,以备上课时,大家相互交流。授课时,加强了对本文的范读和阅读教学。通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成竹在胸”了。在教授过程中,注重点拨和师生间的互动,既积累了重要知识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多项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科研能力。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要求教育工作者有学科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重视科研,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一天上课,恰巧发现在饮水机旁边的窗台上摆放着5瓶饮料瓶(大部分已经喝完),还有一个水杯和一个冷饮杯(里面还有一部分饮料)。我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瓶子并以此作文。第二天,批改作文时,让我大吃一惊,收获颇丰。我将自己的思考加上学生的“杰作”,作为那次作文评讲的关键因素。由学生表达的主题再引申开来,我和学生都有不少收获。比如说由空饮料瓶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想到了环境保护;将装着各种茶饮料的瓶子与离此不远的饮水机进行对比,由此提倡中学生应该懂得父母的辛酸,不要攀比“奢侈”的消费,要节约、节俭,进而形成勤俭朴素的良好风气;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装有不同饮料的瓶子之间的对话反映世俗人的心态,反映百味人生,等等。教师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活动,没有自身体验,就很难分析得入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科研要以教育科研为主,并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教师工作对象、传授内容及教育过程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被动的传授者,而是主动的课程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规定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因此,课改下语文教师更应学会“阅读”,学会“研究”,这必将成为课改航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盏明灯。
一、“课改”下语文教师更应学会“阅读”
1.提高国民素养的呼唤。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今天的课改,教师仍然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生素养的养成和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从这方面来说,“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阅读者”。只有教师成为“阅读者”,才会感染学生成为阅读者,才有可能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进而提高我国的国民素养。人们常常愿意打破古代社会的“三纲五常”,愿意向古代社会的“忠孝”发起冲锋,我不能否认古代社会的某些思想有多么不好,然而,道德的遗失,将意味着这个社会的道德尺度的缺失。如此,就不能不让人担心了。教师要“阅读”,要读“名著”。只要是“名著”,无论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愿大家乘着第八次“课改”的春风,及时转变自己不良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打开“阅读的大门”,养成阅读习惯,尽快成为一名“阅读者”。
2.新科技革命的使然。
课程改革下,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内在素质的高低。`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也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仅仅熟悉自己所教的现有内容就可以了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对于新科技革命下的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下,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另外,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很快的,几年前还很“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就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可能就是几十年的事。在这几十年之中,有多少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及时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知识,要让自己的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教育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自己的角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这个角度来说,课改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阅读者”。
二、“课改”下语文教师更应学会“研究”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教师职业性质要求教师“持续不断地研究”,从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这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1.研究“新理念、新知识”。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全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从这个角度说,教师要研究“新理念、新知识”。
2.研究“学生”。
教学是师生间互相合作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接受新知识,所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授课方式和方法应该有所调整。教学基于基础。授课过程需要师生间的默契配合,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细心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制定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及课堂的互动情况。举个例子,文科班的学生较“死气”、“沉闷”,教学时要多多鼓励他(她)们发表想法和观点,培养“敢想”、“敢说”、“会想”、“善说”的能力。通过调动上课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配合教师教学,从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3.研究“文体”。
随着第八次“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2013年我们全省已开始使用“苏教版”教材。在高一年级教材中,共有4本必修,4本读本,而且要求教师在减轻学生负担、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学时,我一方面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种种理念,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古文教学,我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备课。比如说学习《滕王阁序》时,由于《滕王阁序》是名篇,并且难度较高,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查找各种关于这篇文章的资料,包括到互联网上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学习笔记,以备上课时,大家相互交流。授课时,加强了对本文的范读和阅读教学。通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已经“成竹在胸”了。在教授过程中,注重点拨和师生间的互动,既积累了重要知识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多项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科研能力。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要求教育工作者有学科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重视科研,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一天上课,恰巧发现在饮水机旁边的窗台上摆放着5瓶饮料瓶(大部分已经喝完),还有一个水杯和一个冷饮杯(里面还有一部分饮料)。我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瓶子并以此作文。第二天,批改作文时,让我大吃一惊,收获颇丰。我将自己的思考加上学生的“杰作”,作为那次作文评讲的关键因素。由学生表达的主题再引申开来,我和学生都有不少收获。比如说由空饮料瓶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想到了环境保护;将装着各种茶饮料的瓶子与离此不远的饮水机进行对比,由此提倡中学生应该懂得父母的辛酸,不要攀比“奢侈”的消费,要节约、节俭,进而形成勤俭朴素的良好风气;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装有不同饮料的瓶子之间的对话反映世俗人的心态,反映百味人生,等等。教师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活动,没有自身体验,就很难分析得入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科研要以教育科研为主,并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教师工作对象、传授内容及教育过程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并且有所创新。
“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被动的传授者,而是主动的课程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规定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因此,课改下语文教师更应学会“阅读”,学会“研究”,这必将成为课改航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