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呢?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比如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时,教师可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上课开始展示给学生看,看到美丽的荷塘月色、故都秋景时,学生会禁不住发出赞美声,从而带着一种清新的感觉进入新的课文。因此,在每一堂课之初,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巧妙的导入,创设相应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象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又易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阶的单调的说教。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借音乐渲染情境
借助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已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以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这种将抽象形象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五、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何让学生体会康桥的美丽?若仅凭读诗歌文字,意象的捕捉是很苍白的,那么教师就该精心准备一个课件,带领学生步入诗的纯美境界,真切感受自然的美、诗情的美;讲授《爱莲说》,教师可展示自制的课件,美丽的莲花图片,轻柔曼妙的音乐,教师深情的解说,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好像闻到了莲花的清香,头脑中留下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讲授《雨中登泰山》,教师可展示作者登山路线示意图的课件,以便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线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所授内容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更积极地入情入境。
六、演角色体验情境
张熊飞教授说“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七、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比如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时,教师可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上课开始展示给学生看,看到美丽的荷塘月色、故都秋景时,学生会禁不住发出赞美声,从而带着一种清新的感觉进入新的课文。因此,在每一堂课之初,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巧妙的导入,创设相应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象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又易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阶的单调的说教。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借音乐渲染情境
借助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已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以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这种将抽象形象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五、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多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如何让学生体会康桥的美丽?若仅凭读诗歌文字,意象的捕捉是很苍白的,那么教师就该精心准备一个课件,带领学生步入诗的纯美境界,真切感受自然的美、诗情的美;讲授《爱莲说》,教师可展示自制的课件,美丽的莲花图片,轻柔曼妙的音乐,教师深情的解说,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好像闻到了莲花的清香,头脑中留下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托物言志的情怀;讲授《雨中登泰山》,教师可展示作者登山路线示意图的课件,以便学生把握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的线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所授内容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更积极地入情入境。
六、演角色体验情境
张熊飞教授说“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教学过程中,贵在学生参与,若让学生扮演所学课文中的角色以改变死板的、照本宣读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投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七、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