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头,还是坚持市场化原则,证监会陷入两难。一边是超高的发行价格,超募现象日趋严重,一边是刚刚引入的市场定价机制,变还是不变?突破口在哪?
1月20日,上证指数下跌95点,跌幅2.93%。当天,中国化学(601117.SH)报收于5.34元,至此,这家1月7日刚刚挂牌的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仅经过10个交易日,即跌至发行价(5.43元)以下。这是近期第4只捅破发行价的大盘股。
“破发是正常的,这是好事。”国信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廖家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破发后市场才会理智,新股发行逐渐回归到合理的价位。
《财经国家周刊》近日获悉,鉴于近期主板新股上市特别是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上市之后,屡屡跌破发行价格,以及创业板新股发行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已经引起监管层重视,发行制度稍后时间或将微调。
新规助推高发行价
上海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由于高价发行,留给二级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破发或将成为常态。
记者查阅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6月新股IPO重新开闸以来,首发平均市盈率呈现逐月上升趋势,2009年6月份的平均市盈率为32.9倍,2009年12月平均市盈率达到66.79倍,新股发行沦为新的圈钱游戏。
事实上,新的发行制度直接推高了IPO发行价格。
2009年6月IPO重启时,新的发行制度伴随而生。新规则在沿用网下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外,规定同一投资者不能同时进行网上、网下申购。
如此,在参与询价时,只有报价高于最终定价的机构方能获得新股网下配售的资格,机构的获配价格以最终发行定价而非当初的报价确定,这无形中使得不少询价机构为了获得中签资格,无疑会抬高报价。
同时,证监会将发行价格的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取消了原先的“窗口指导”方式(发行市盈率不超过30倍)。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在询价基础上确定发行价格,并上报证监会即可,这给有关利益方推高发行价格留下了政策空间。
1月19日,中国西电(601179.SH)开始网下申购,申购价格定于7.9元,这比机构给出的建议价格,低10-20%。
此前,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西电合理价值为8.5-10元,建议询价区间8.0-9.0元;国都证券也建议其网下询价区间为9.01元至11.18元。
最终的结果,中国西电的发行市盈率为34倍,和近期动辄50-80倍IPO市盈率相比,已经出现掉头向下的迹象。
1月14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继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
“尚福林的表态是基于目前市场新股发行价格过高的背景。”德邦证券投行部总经理黎友强表示,监管机构也担心(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有些过头。
创业板透支未来?
和大盘股自身调整不同,创业板的发行依然很旺,近期,世纪鼎利(300050.SZ)的发行市盈率达创纪录的123.94倍,发行价格高达88元。
创业板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股价)现象一浪高过一浪。
根据统计,第四批8家公司共计发行1.55亿股,平均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分别高达39.89元和88.62倍,均高于前三批:第一批接近56.7倍,第二批为83.59倍,第三批为78.11倍。
证券法研究专家王连洲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创业板存在严重炒作,发行价格太高,远离实际价值,这是透支未来。
伴随着高价发行,创业板公司上市超募现象严重。此次第四批8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6.46亿元,实际募资57.74亿元,超出2倍之多。
价格操纵可能
按照目前的发行路径,承销券商在获得发行批文后,向符合条件的6类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机构、财务公司和QFII)发出邀请,参与发行公司的三地路演,在路演的最后一天,根据参与机构的报价,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并上报证监会。
不过在发行路演中,机构投资者都会收到承销商及其研究机构通过研究报告给出的一个参考报价,这实际上向投资者暗示其发行底牌,同时利用市场中投资者相互博弈,抬高发行价格。
廖家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研究报告的定价参考,是研究员给出的,券商和公司无法暗示。但他承认,研究报告有指示的作用。
推动承销商提高发行价格的动力是,高价发行后券商的承销收入将大幅增加。
如神州泰岳(300002.SZ)以每股58元的价格,高达69倍市盈率,募资达18.3亿元,超募达13.3亿元,中信证券仅这一单业务就赚取1.2亿元承销费,超募资金让中信证券多赚1亿元左右。
上海一家创业板公司私下表示,目前创业板的承销行规是,券商按照募集资金的6-8%收取承销费用,但考虑到创业板融资额不大,公司一般在和券商签订承销协议时就确定一个保底费用,普遍是1500万元人民币,若发行上市后,募集资金超过原来预期,券商就会按照比例收取承销收入。
制度选择难题
监管层已经意识到新股高价发行的隐患,开始对发行制度的细节方面进行监管调整。
但如何限制新股超高的发行价格?
此前,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建议,证监会可以限定一个范围,超过30倍发行市盈率,证监会有权终止发行。
但如此,发行制度又将回归到“窗口指导”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新股发行制度有瑕疵,比如应该规定发行资金额度,超募部分超过20%就应该限制,这样券商和公司就不会定出超高的发行价格。
但这种方式基本适用于大盘股,如中国北车发行时就将原先计划的30亿股调整为25亿股。
对于小盘股,则在法律上存在障碍,按照《证券法》第五十条规定,新股上市应当符合“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份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以世纪鼎利(300050.SZ)为例,公司发行1400万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93%。发行后其实际募集资金达到12.32亿元,比原先计划的2.1258亿超募了479.53%。
如果按照募集资金超过20%即被限制,则世纪鼎利只要发行300万股,就能达到2.6亿募集资金。但300万股只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5.55%,显然这和《证券法》相悖。
目前发行制度存在两个难题,除了25%以上发行比例限制之外,还有就是公司不能存量发行股份。廖家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现在证监会和券商都是两难境地,监管机构也不希望看到这一点,但(高发行价格)又是市场定出来的,不好去干预,回去又不行,希望理性一点,让市场自身去调整。
黎友强表示,应该不会走老路,新股发行制度无需改变,但在细节上可以做些微调。
目前,监管层主要的手段,仍在扩大新股供应量,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方面,2009年12月有35家IPO发行,创了12年来新高,2010年元月中旬有15只新股发行。
1月20日,上证指数下跌95点,跌幅2.93%。当天,中国化学(601117.SH)报收于5.34元,至此,这家1月7日刚刚挂牌的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仅经过10个交易日,即跌至发行价(5.43元)以下。这是近期第4只捅破发行价的大盘股。
“破发是正常的,这是好事。”国信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廖家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破发后市场才会理智,新股发行逐渐回归到合理的价位。
《财经国家周刊》近日获悉,鉴于近期主板新股上市特别是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上市之后,屡屡跌破发行价格,以及创业板新股发行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已经引起监管层重视,发行制度稍后时间或将微调。
新规助推高发行价
上海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由于高价发行,留给二级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破发或将成为常态。
记者查阅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6月新股IPO重新开闸以来,首发平均市盈率呈现逐月上升趋势,2009年6月份的平均市盈率为32.9倍,2009年12月平均市盈率达到66.79倍,新股发行沦为新的圈钱游戏。
事实上,新的发行制度直接推高了IPO发行价格。
2009年6月IPO重启时,新的发行制度伴随而生。新规则在沿用网下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外,规定同一投资者不能同时进行网上、网下申购。
如此,在参与询价时,只有报价高于最终定价的机构方能获得新股网下配售的资格,机构的获配价格以最终发行定价而非当初的报价确定,这无形中使得不少询价机构为了获得中签资格,无疑会抬高报价。
同时,证监会将发行价格的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取消了原先的“窗口指导”方式(发行市盈率不超过30倍)。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在询价基础上确定发行价格,并上报证监会即可,这给有关利益方推高发行价格留下了政策空间。
1月19日,中国西电(601179.SH)开始网下申购,申购价格定于7.9元,这比机构给出的建议价格,低10-20%。
此前,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西电合理价值为8.5-10元,建议询价区间8.0-9.0元;国都证券也建议其网下询价区间为9.01元至11.18元。
最终的结果,中国西电的发行市盈率为34倍,和近期动辄50-80倍IPO市盈率相比,已经出现掉头向下的迹象。
1月14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继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加强对询价、定价过程的监督。
“尚福林的表态是基于目前市场新股发行价格过高的背景。”德邦证券投行部总经理黎友强表示,监管机构也担心(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有些过头。
创业板透支未来?
和大盘股自身调整不同,创业板的发行依然很旺,近期,世纪鼎利(300050.SZ)的发行市盈率达创纪录的123.94倍,发行价格高达88元。
创业板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股价)现象一浪高过一浪。
根据统计,第四批8家公司共计发行1.55亿股,平均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分别高达39.89元和88.62倍,均高于前三批:第一批接近56.7倍,第二批为83.59倍,第三批为78.11倍。
证券法研究专家王连洲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创业板存在严重炒作,发行价格太高,远离实际价值,这是透支未来。
伴随着高价发行,创业板公司上市超募现象严重。此次第四批8家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6.46亿元,实际募资57.74亿元,超出2倍之多。
价格操纵可能
按照目前的发行路径,承销券商在获得发行批文后,向符合条件的6类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机构、财务公司和QFII)发出邀请,参与发行公司的三地路演,在路演的最后一天,根据参与机构的报价,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并上报证监会。
不过在发行路演中,机构投资者都会收到承销商及其研究机构通过研究报告给出的一个参考报价,这实际上向投资者暗示其发行底牌,同时利用市场中投资者相互博弈,抬高发行价格。
廖家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研究报告的定价参考,是研究员给出的,券商和公司无法暗示。但他承认,研究报告有指示的作用。
推动承销商提高发行价格的动力是,高价发行后券商的承销收入将大幅增加。
如神州泰岳(300002.SZ)以每股58元的价格,高达69倍市盈率,募资达18.3亿元,超募达13.3亿元,中信证券仅这一单业务就赚取1.2亿元承销费,超募资金让中信证券多赚1亿元左右。
上海一家创业板公司私下表示,目前创业板的承销行规是,券商按照募集资金的6-8%收取承销费用,但考虑到创业板融资额不大,公司一般在和券商签订承销协议时就确定一个保底费用,普遍是1500万元人民币,若发行上市后,募集资金超过原来预期,券商就会按照比例收取承销收入。
制度选择难题
监管层已经意识到新股高价发行的隐患,开始对发行制度的细节方面进行监管调整。
但如何限制新股超高的发行价格?
此前,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建议,证监会可以限定一个范围,超过30倍发行市盈率,证监会有权终止发行。
但如此,发行制度又将回归到“窗口指导”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新股发行制度有瑕疵,比如应该规定发行资金额度,超募部分超过20%就应该限制,这样券商和公司就不会定出超高的发行价格。
但这种方式基本适用于大盘股,如中国北车发行时就将原先计划的30亿股调整为25亿股。
对于小盘股,则在法律上存在障碍,按照《证券法》第五十条规定,新股上市应当符合“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份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以世纪鼎利(300050.SZ)为例,公司发行1400万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93%。发行后其实际募集资金达到12.32亿元,比原先计划的2.1258亿超募了479.53%。
如果按照募集资金超过20%即被限制,则世纪鼎利只要发行300万股,就能达到2.6亿募集资金。但300万股只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5.55%,显然这和《证券法》相悖。
目前发行制度存在两个难题,除了25%以上发行比例限制之外,还有就是公司不能存量发行股份。廖家东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现在证监会和券商都是两难境地,监管机构也不希望看到这一点,但(高发行价格)又是市场定出来的,不好去干预,回去又不行,希望理性一点,让市场自身去调整。
黎友强表示,应该不会走老路,新股发行制度无需改变,但在细节上可以做些微调。
目前,监管层主要的手段,仍在扩大新股供应量,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方面,2009年12月有35家IPO发行,创了12年来新高,2010年元月中旬有15只新股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