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多年复习教学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在总复习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课本的使用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一是复习资料取代了课本;二是题海战术影响了回归课本;三是频繁考试尤其是考试命题本身削弱了回归课本;四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选择影响了回归课本。
课本即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教材和考试大纲可以说是出应对高考的“宪法”。课本才是母题库,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越来越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年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都是在课本上原题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 贫困地区的学生几乎没什么参考书,可是他们往往能借助课本考出非常优异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抓住了“课本”这一高考考题的根源。
如何做到“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只是学生的事,要真正做到“回归课本”就要从教师做起,转变“课本简单,用处不大”的错误认识,加强指导!带领学生重新回到“课本”这一高考的根源上来。
1.基础知识
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抓好基础就是要抓好概念、规律。物理概念、规律揭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晶。抓住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抓住了物理学的精髓,就具备了驾驭物理学的本领。 要重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准确阐述、规律的推导过程,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能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实验
实验题在高考试卷中占有8%左右的比例,实验题的得分高低对总分的影响不可忽视。高考实验题以分组实验为主,这些题虽不会照搬课本实验,但解答实验题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样必须在熟悉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实验能力的形成应建立在熟悉实验原理和真正的试验操作基础之上。如07年“练习时用示波器”;06年“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多用电表的使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08年“描绘R0伏安特性曲线”、“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05年“双缝干涉测光波的波长”等都只是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略加改变而来,只要掌握了课本实验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演示实验”是对知识点的说明、分析或验证,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点的阐述的一部分,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该实验是为了验证哪个定理或公式,或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然后记得实验的原理、器材、方法以及数据的处理分析。高考题中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考查也不少,如“平抛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在摆动中机械能守恒”“波的叠加”“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静电屏蔽”“静电计”“研究电磁感应”“受迫振动”等,都是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3.阅读教材
阅读材料中多是与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应用性、探索性的例子。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物理学史、物理思维方法的介绍;有生产、生活中实用技术的介绍;有最新科技成就的展示和近代物理知识的发展和展望;还有一些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应用等,不管是什么内容和题材,都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高考命题立意新,与生活及科技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就是一块很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如“汽油机点火装置原理”“大气中的光现象——蒙气差、海市蜃楼”“移动电话”“如何确定古木的年代”等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纳米材料”“黑洞”“立体电影”“增殖反应堆”等是属于科技前沿的问题;“磁悬浮列车”就是08年25题的题源。“统计规律”在理解温度、半衰期的定义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记清楚题材源自哪个知识点,可以用什么原理解释或用什么定理解决,还要记好一些经典的实验方法、原理。通过对以上内容的阅读,既可熟悉这方面的内容,又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其获取自然知识的能力。
4.思考与讨论
“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的大多数问题设置在主干物理知识上,其特点是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引发思考,栏目中的一些问题,设问巧妙、情景新颖,富有想象空间,我们的很多典型题和课外练习题都来源于思考与讨论部分的问题变换,如圆周运动中“木块随圆盘转动时的向心力”、动量守恒当中“子弹射入木块压缩弹簧问题”等等,在复习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要多思考、多联系,回顾自己在前几轮复习当中有哪些题型跟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有关联,哪些题型是如何改变条件演变而来的,有必要把这些题目都找出来进行比较,这样通过一个问题可以把很多关联内容串起来,利用这个栏目可以使学生的联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5.例题和课后练习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例题习题要认真研究,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一般相对较容易,容易被忽略,课本习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探索性,许多高考
题目从课本习题上找到“引子”,甚至直接用课本习题作为高考题,有许多高考题就是课本上每一章后面的习题经过简单改造而来的,这些习题不仅要会做、做熟,而且要想一想它可能会有一些怎样的变化,这样看书才不至于“熟视无睹”。如“由给出初末两时刻的波形图确定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05年、07年波动问题的原形;“求两个点电荷产生电场的合场强”是06年一个选择题的原形;像“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等也是高考最后一道题出题的原形。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课本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情在书外,理在书内”,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课本知识。高考无论考查什么题,其知识点都是在课本内,如果“吃透教材”,遇到高考题,只须对掌握的课本知识点进行思维加工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而应对自如了。
切勿抛开课本!
课本即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教材和考试大纲可以说是出应对高考的“宪法”。课本才是母题库,每一道高考题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越来越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年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都是在课本上原题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 贫困地区的学生几乎没什么参考书,可是他们往往能借助课本考出非常优异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吃透教材”,抓住了“课本”这一高考考题的根源。
如何做到“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只是学生的事,要真正做到“回归课本”就要从教师做起,转变“课本简单,用处不大”的错误认识,加强指导!带领学生重新回到“课本”这一高考的根源上来。
1.基础知识
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抓好基础就是要抓好概念、规律。物理概念、规律揭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晶。抓住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抓住了物理学的精髓,就具备了驾驭物理学的本领。 要重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准确阐述、规律的推导过程,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能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实验
实验题在高考试卷中占有8%左右的比例,实验题的得分高低对总分的影响不可忽视。高考实验题以分组实验为主,这些题虽不会照搬课本实验,但解答实验题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样必须在熟悉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实验能力的形成应建立在熟悉实验原理和真正的试验操作基础之上。如07年“练习时用示波器”;06年“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多用电表的使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08年“描绘R0伏安特性曲线”、“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05年“双缝干涉测光波的波长”等都只是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略加改变而来,只要掌握了课本实验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演示实验”是对知识点的说明、分析或验证,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点的阐述的一部分,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该实验是为了验证哪个定理或公式,或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然后记得实验的原理、器材、方法以及数据的处理分析。高考题中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考查也不少,如“平抛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在摆动中机械能守恒”“波的叠加”“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静电屏蔽”“静电计”“研究电磁感应”“受迫振动”等,都是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3.阅读教材
阅读材料中多是与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紧密的应用性、探索性的例子。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物理学史、物理思维方法的介绍;有生产、生活中实用技术的介绍;有最新科技成就的展示和近代物理知识的发展和展望;还有一些是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和应用等,不管是什么内容和题材,都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高考命题立意新,与生活及科技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就是一块很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如“汽油机点火装置原理”“大气中的光现象——蒙气差、海市蜃楼”“移动电话”“如何确定古木的年代”等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纳米材料”“黑洞”“立体电影”“增殖反应堆”等是属于科技前沿的问题;“磁悬浮列车”就是08年25题的题源。“统计规律”在理解温度、半衰期的定义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记清楚题材源自哪个知识点,可以用什么原理解释或用什么定理解决,还要记好一些经典的实验方法、原理。通过对以上内容的阅读,既可熟悉这方面的内容,又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其获取自然知识的能力。
4.思考与讨论
“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的大多数问题设置在主干物理知识上,其特点是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引发思考,栏目中的一些问题,设问巧妙、情景新颖,富有想象空间,我们的很多典型题和课外练习题都来源于思考与讨论部分的问题变换,如圆周运动中“木块随圆盘转动时的向心力”、动量守恒当中“子弹射入木块压缩弹簧问题”等等,在复习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要多思考、多联系,回顾自己在前几轮复习当中有哪些题型跟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有关联,哪些题型是如何改变条件演变而来的,有必要把这些题目都找出来进行比较,这样通过一个问题可以把很多关联内容串起来,利用这个栏目可以使学生的联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5.例题和课后练习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例题习题要认真研究,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一般相对较容易,容易被忽略,课本习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探索性,许多高考
题目从课本习题上找到“引子”,甚至直接用课本习题作为高考题,有许多高考题就是课本上每一章后面的习题经过简单改造而来的,这些习题不仅要会做、做熟,而且要想一想它可能会有一些怎样的变化,这样看书才不至于“熟视无睹”。如“由给出初末两时刻的波形图确定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05年、07年波动问题的原形;“求两个点电荷产生电场的合场强”是06年一个选择题的原形;像“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等也是高考最后一道题出题的原形。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课本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情在书外,理在书内”,对能力的考查离不开课本知识。高考无论考查什么题,其知识点都是在课本内,如果“吃透教材”,遇到高考题,只须对掌握的课本知识点进行思维加工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而应对自如了。
切勿抛开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