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00以内的加减法,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它是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同时学习乘、除法时,也需要100以内加、减法的配合。本文以《加法和减法(一)》教学为例,探讨分析了数学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
关键词:数学学习;加减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76-1
《加法和减法(一)》这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与笔算,以及有关用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确认算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算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一、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算法
学习算法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给予学生交流各自收获的机会。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情境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探索算法提供一些激活思维的直观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由学生春游引入三种车的选择,“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能提出:“大客车和面包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面包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你们愿意帮他们算一算吗?”学生容易产生计算的欲望,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计算时解决问题的需要。
2.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酝酿自己的策略与方法。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算方法,还可不可以再用?可借助一些学具(小棒、计数器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算理,找到算法。一节课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一个问题抛出来,总有一些学生想得快,有一些学生思考的时间会长一些,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存在问题。我在肯定算得快的学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其他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就能真正带动全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学习的难点,经常会失分于“解决问题”。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不读题目,提笔就写;不能捕捉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缺乏分析的方法等等。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表述题意
一年级的实际问题都是图画、对话等形式出现,有些条件是隐含的,当学生练习时,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要想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解答题目时,首先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读读、圈圈、说说、议议,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就是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问题,主要是整体与部分,相差关系的问题。面对不同的题目,究竟是选择加法还是减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渗透的数量关系。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数量关系呢?可以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树上飞走了5只小鸟,还剩下3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我先贴出5只小鸟,再贴出树上还剩的3只小鸟,最后在下面用大括号表示几只。问学生:“‘原来’什么意思?”生:“‘原来’就是小鸟没有飞走之前的所有的只数。”慢慢引导学生说出:“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就是把飞走的只数和还剩的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继续列举几题类似的题目,重点让学生说说每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对“求原来是多少”的题目结构不断量化,抓住本质特征,正确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运用图例,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目中条件和问题。如:“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带着学生一起画一画,“哪儿是红花比黄花多的?”学生指一指,这一部分可以怎么求,让学生得出:红花的朵数-黄花的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运用简单的图形清晰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数量关系,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地增加问题的难度
首先增加信息呈现的复杂程度。如:“鸡有45只,鸭有22只,鹅有34只,”出示3个条件,“(1)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2)鹅比鸭多多少只?”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只需要其中的两个条件。“(3)其中母鸡有20只,公鸡有多少只?”此问题的解决只要上面的一个条件就行了。学生在选择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其次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如:“小方写了18个大字,小月写了10个大字,小月再写几个就和小方一样多?”,让学生明白“小月再写几个就和小方一样多?”这个问题就是求“小月比小方少写了几个大字?”又如:“做了20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这样加大了问题的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学习;加减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76-1
《加法和减法(一)》这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与笔算,以及有关用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确认算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算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一、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算法
学习算法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给予学生交流各自收获的机会。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情境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探索算法提供一些激活思维的直观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由学生春游引入三种车的选择,“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能提出:“大客车和面包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面包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你们愿意帮他们算一算吗?”学生容易产生计算的欲望,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计算时解决问题的需要。
2.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酝酿自己的策略与方法。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算方法,还可不可以再用?可借助一些学具(小棒、计数器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算理,找到算法。一节课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一个问题抛出来,总有一些学生想得快,有一些学生思考的时间会长一些,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存在问题。我在肯定算得快的学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其他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就能真正带动全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学习的难点,经常会失分于“解决问题”。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不读题目,提笔就写;不能捕捉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缺乏分析的方法等等。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表述题意
一年级的实际问题都是图画、对话等形式出现,有些条件是隐含的,当学生练习时,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讲,把题目中有用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读懂题目,弄清题意。要想学生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解答题目时,首先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读读、圈圈、说说、议议,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就是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解决问题,主要是整体与部分,相差关系的问题。面对不同的题目,究竟是选择加法还是减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渗透的数量关系。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数量关系呢?可以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树上飞走了5只小鸟,还剩下3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我先贴出5只小鸟,再贴出树上还剩的3只小鸟,最后在下面用大括号表示几只。问学生:“‘原来’什么意思?”生:“‘原来’就是小鸟没有飞走之前的所有的只数。”慢慢引导学生说出:“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就是把飞走的只数和还剩的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继续列举几题类似的题目,重点让学生说说每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对“求原来是多少”的题目结构不断量化,抓住本质特征,正确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运用图例,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目中条件和问题。如:“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带着学生一起画一画,“哪儿是红花比黄花多的?”学生指一指,这一部分可以怎么求,让学生得出:红花的朵数-黄花的朵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运用简单的图形清晰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确数量关系,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地增加问题的难度
首先增加信息呈现的复杂程度。如:“鸡有45只,鸭有22只,鹅有34只,”出示3个条件,“(1)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2)鹅比鸭多多少只?”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只需要其中的两个条件。“(3)其中母鸡有20只,公鸡有多少只?”此问题的解决只要上面的一个条件就行了。学生在选择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其次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如:“小方写了18个大字,小月写了10个大字,小月再写几个就和小方一样多?”,让学生明白“小月再写几个就和小方一样多?”这个问题就是求“小月比小方少写了几个大字?”又如:“做了20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这样加大了问题的难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