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第一线,和学生接触最多、相处最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其一言一行都能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成长。目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及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辅导员认同感较低,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够理想,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难于管理,这些因素对我们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辅导员工作角色多样且工作强度大
众所周知,学生工作无小事,高校辅导员管理处于管理第一线,工作任务重,工作责任大。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部分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差,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普遍都身兼数职,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安全教育、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事都需要辅导员亲力亲为,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同时,专职辅导员坚持24小时待机,随时待命,一旦有学生突发事件,不管多晚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随时处于准备状态。这种长期精神紧张的状态,使得辅导员很容易产生疲劳。
2. 辅导员晋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采取双线晋升的政策,即享受行政级别的晋升及教师职称系列的晋升。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辅导员按专业技术人员定位,一方面辅导员虽然享受与专业教师同等待遇,但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使得他们无暇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能够拿到重点科研项目的辅导员更是少数,因此在评定职称过程中,缺乏优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很难找到一个高级职称的教师,最高就是中级,绝大多数为初级职称或者没有职称。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造成,这也从客观上使得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始终得不到提高。
3. 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低
由于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职称晋升难,使得辅导员个人发展受到一定局限,有的辅导员从进校工作10多年基本上无变化,这不仅与专业教师的悬殊越来越大,也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感,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表示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认同感。同时,从社会认可度来讲,人们提到高校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术科研,学生管理工作相比学术科研而言,也明显缺乏公认度。高职院校辅导员一直处于高校的基层,既缺少专业教师的中心地位,也难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他们对自己在学校的角色难以清晰定位,这些容易造成辅导员心理失衡,由于缺乏职业安全感,对工作可能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4. 辅导员岗位考核机制不健全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所有在职人员的学历、职称、科研都提出了更高的考核要求。而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每个辅导员的劳动强度和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是否做好。辅导员所带学生顺利毕业、成功就业,就是最基本的工作成效,但学校难以量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付出,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途径
1. 加强自我调节,提升心理素养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最主要还是靠自己来维护,只有通过个人对消积情绪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辅导员是联系学生最密切的人物,是学生的楷模,也是最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才能用自身去影响学生,才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工作性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只有加强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养,才能缓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緒。
2. 优化工作环境,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
和谐的工作环境会使人在工作中呈现轻松愉快的状态,工作起来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同时对职业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工作,认识到辅导员在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善辅导员管理考核体系,做到考核公平公正。
其次,明确辅导员的定位,使其责任清晰,合理减轻其工作强度,不能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推给辅导员解决。
再次,制订合理的工资标准,切实提高辅导员收入。量化辅导员工作,奖惩分明,使辅导员的工作量与其收入成正比。
最后,完善辅导员晋升制度。无论是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还是行政管理岗位的晋升,实行辅导员晋升计划单列,分别从辅导员的工作经历、科研能力、工作业绩等多方面考查选拔优秀的辅导员晋升。同时,可实行辅导员职级制,这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实施。所谓辅导员职级制,就是把辅导员分为1~5级,分别对应相应的行政职称,如普通辅导员、副科级辅导员、正科级辅导员、副处级辅导员,正处级辅导员等,可享受相应级别待遇。
让辅导员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业来做,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在各项工作中给予辅导员充分的人文关怀,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首先,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活动,让辅导员在交流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学校领导也可以参与进来,倾听辅导员工作中的疑难和担忧,为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增强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给辅导员一个宣泄心理压力的渠道。
最后,学校定期为辅导员做心理检测。对出现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及时进行疏导,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珊珊.浅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14(6):122-123.
[2]黄雯莉.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0(10):13-14.
[3]于美亚.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3(5):85-86.
[4]王凯.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应对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193.
[5]姜微.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8):88-89.
[6]邓瑾,周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5(27):50.
[7]王珠.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267-269.
作者简介:涂珊(1983—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第一线,和学生接触最多、相处最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其一言一行都能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成长。目前,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及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辅导员认同感较低,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够理想,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难于管理,这些因素对我们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辅导员工作角色多样且工作强度大
众所周知,学生工作无小事,高校辅导员管理处于管理第一线,工作任务重,工作责任大。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部分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差,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普遍都身兼数职,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安全教育、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事都需要辅导员亲力亲为,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同时,专职辅导员坚持24小时待机,随时待命,一旦有学生突发事件,不管多晚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随时处于准备状态。这种长期精神紧张的状态,使得辅导员很容易产生疲劳。
2. 辅导员晋升空间小、工资待遇低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采取双线晋升的政策,即享受行政级别的晋升及教师职称系列的晋升。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辅导员按专业技术人员定位,一方面辅导员虽然享受与专业教师同等待遇,但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使得他们无暇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能够拿到重点科研项目的辅导员更是少数,因此在评定职称过程中,缺乏优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很难找到一个高级职称的教师,最高就是中级,绝大多数为初级职称或者没有职称。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造成,这也从客观上使得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始终得不到提高。
3. 辅导员职业认可度低
由于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职称晋升难,使得辅导员个人发展受到一定局限,有的辅导员从进校工作10多年基本上无变化,这不仅与专业教师的悬殊越来越大,也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感,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表示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认同感。同时,从社会认可度来讲,人们提到高校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术科研,学生管理工作相比学术科研而言,也明显缺乏公认度。高职院校辅导员一直处于高校的基层,既缺少专业教师的中心地位,也难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他们对自己在学校的角色难以清晰定位,这些容易造成辅导员心理失衡,由于缺乏职业安全感,对工作可能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4. 辅导员岗位考核机制不健全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所有在职人员的学历、职称、科研都提出了更高的考核要求。而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每个辅导员的劳动强度和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是否做好。辅导员所带学生顺利毕业、成功就业,就是最基本的工作成效,但学校难以量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付出,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途径
1. 加强自我调节,提升心理素养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最主要还是靠自己来维护,只有通过个人对消积情绪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辅导员是联系学生最密切的人物,是学生的楷模,也是最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才能用自身去影响学生,才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工作性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只有加强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养,才能缓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緒。
2. 优化工作环境,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
和谐的工作环境会使人在工作中呈现轻松愉快的状态,工作起来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同时对职业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工作,认识到辅导员在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善辅导员管理考核体系,做到考核公平公正。
其次,明确辅导员的定位,使其责任清晰,合理减轻其工作强度,不能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推给辅导员解决。
再次,制订合理的工资标准,切实提高辅导员收入。量化辅导员工作,奖惩分明,使辅导员的工作量与其收入成正比。
最后,完善辅导员晋升制度。无论是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还是行政管理岗位的晋升,实行辅导员晋升计划单列,分别从辅导员的工作经历、科研能力、工作业绩等多方面考查选拔优秀的辅导员晋升。同时,可实行辅导员职级制,这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实施。所谓辅导员职级制,就是把辅导员分为1~5级,分别对应相应的行政职称,如普通辅导员、副科级辅导员、正科级辅导员、副处级辅导员,正处级辅导员等,可享受相应级别待遇。
让辅导员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业来做,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在各项工作中给予辅导员充分的人文关怀,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首先,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活动,让辅导员在交流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自我。学校领导也可以参与进来,倾听辅导员工作中的疑难和担忧,为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增强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给辅导员一个宣泄心理压力的渠道。
最后,学校定期为辅导员做心理检测。对出现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及时进行疏导,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珊珊.浅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14(6):122-123.
[2]黄雯莉.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0(10):13-14.
[3]于美亚.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3(5):85-86.
[4]王凯.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应对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193.
[5]姜微.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8):88-89.
[6]邓瑾,周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5(27):50.
[7]王珠.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267-269.
作者简介:涂珊(1983—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