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相结合,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引下的教学活动是无法绝对预设的,只能是弹性的。目标的“弹性”设计是学生主体观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和自然体现,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开辟新的天地,孕育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预案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应该是交互式的关系。而传统的教学设计以课文讲授为方法、以知识传输为核心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做了明确规定。这种设计容易使充满生趣的课堂变成死水一潭。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这种教学设计我称之为“弹性化”的教学预案。
设计弹性化的教学预案,关键是提高预见性。所谓预见性,一是设计弹性目标,预见到最有利于实现学生发展的内容;二是设计弹性过程,并预见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具体来说必须做到:
一、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所谓短期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实现的课堂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在回忆自己在私塾读书的情形时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却是深长。”毫无疑问,儿童时在私塾背诵诗文既是短期目标(背诵时掌握的知识),又是长期目标(回忆过程中的新的领悟足以影响终身)。如《〈论语〉十则》的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并背诵课文(短期的);(2)领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长期的)。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计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关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语言品味、思想感悟等。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
预设目标重在“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与传统目标不同的是,这种设计虽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预设目标,采用生成性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
如学习《曹刿论战》。预设目标: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章是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曹刿有深谋远虑不假,但鲁庄公也不见得就目光短浅。因为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可以说鲁军的胜利不全靠曹刿。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预案中的目标发生偏离,这时就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加以肯定,但同时也必须指出鲁庄公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侍臣的拥护和神灵的护佑上,战时指挥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原因一无所知等体现了他“鄙”的一面。这与曹刿的表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个生成目标: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
三、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相结合
群体目标就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个体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预设的目标。
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层级目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目标设计:(1)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的背诵全诗(群体目标);(2)读出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个体目标)。
另外,这种目标的设计还可以用开放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后所受的启发。”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个性化认识。
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体现了共同性和独特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使所有学生学到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努力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胡为平.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卫军.借鉴古代“内省”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6(22).
[3]庄振玲.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02).
[4]刘荣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的实践[N].楚雄日报(汉),2010.
[5]李星樵.初中语文教学“双六基本法”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陈丽平.交流与合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预案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应该是交互式的关系。而传统的教学设计以课文讲授为方法、以知识传输为核心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做了明确规定。这种设计容易使充满生趣的课堂变成死水一潭。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这种教学设计我称之为“弹性化”的教学预案。
设计弹性化的教学预案,关键是提高预见性。所谓预见性,一是设计弹性目标,预见到最有利于实现学生发展的内容;二是设计弹性过程,并预见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具体来说必须做到:
一、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所谓短期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实现的课堂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在回忆自己在私塾读书的情形时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却是深长。”毫无疑问,儿童时在私塾背诵诗文既是短期目标(背诵时掌握的知识),又是长期目标(回忆过程中的新的领悟足以影响终身)。如《〈论语〉十则》的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并背诵课文(短期的);(2)领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长期的)。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计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关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语言品味、思想感悟等。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
预设目标重在“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与传统目标不同的是,这种设计虽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预设目标,采用生成性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
如学习《曹刿论战》。预设目标: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章是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曹刿有深谋远虑不假,但鲁庄公也不见得就目光短浅。因为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可以说鲁军的胜利不全靠曹刿。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预案中的目标发生偏离,这时就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加以肯定,但同时也必须指出鲁庄公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侍臣的拥护和神灵的护佑上,战时指挥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原因一无所知等体现了他“鄙”的一面。这与曹刿的表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个生成目标: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
三、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相结合
群体目标就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个体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预设的目标。
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层级目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目标设计:(1)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的背诵全诗(群体目标);(2)读出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个体目标)。
另外,这种目标的设计还可以用开放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后所受的启发。”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个性化认识。
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体现了共同性和独特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使所有学生学到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努力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但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胡为平.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卫军.借鉴古代“内省”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6(22).
[3]庄振玲.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02).
[4]刘荣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的实践[N].楚雄日报(汉),2010.
[5]李星樵.初中语文教学“双六基本法”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陈丽平.交流与合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