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如何教好语文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合作是成功的源泉
合作共赢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和理念。迈克·富兰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分工合作,集中探究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最优化。
第一个合作就是语文学科教师间的合作。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主要负责一篇课文或一方面的知识点,深入研究,提供备课资料、教书设计、学案、可供分层教学使用的练习题,在通过备课组的讨论后,建立自己的学案库、教案库、题库和课件库。
第二个合作就是师生间的合作。这个合作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无论准备得多好,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永远是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依靠学生。我总是在上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把下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告诉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准备,一般是我只进行指导,而大量的具体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如文言文的复习,就由学生自己按照复习模式去总结概括。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使其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语文的诀窍,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第三个合作是与其他学科老师间的合作。高考考的是整体,只有整体过线,语文成绩才有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看重整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好而其他学科不好,就减少他的语文作业量,让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其他学科上。要追求共赢,不抢时间,避免多败俱伤。如我教的是理科班,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做题,如果一味地去占时间,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我总是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在语文课上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课堂是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积极和热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拥有恒久的动力。因此,以“兴趣”为目标的课堂,要求导入要有吸引性,问题要有激发性,方法要有多样性,过程要有层次性,结果要有可持续性。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有效完成这个目标,知识教学必须体现“三个基本”和“精讲精炼”的要求。“三个基本”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明确所要传授的基本知识,确定不同课型教学的基本方法。“精讲精炼”是指在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上体现典型性。例题具有可迁移性,练习题具有可反思性。教学生成课堂完成,不过多地占用课下时间,做到举一反三,不打疲劳战,不搞题海术。
情感是语文教育无声的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中如果仅仅传授和学习知识,而忽略人性塑造和信念、意志、感情的培养,这便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若过于强调智力因素,忽视情感因素的塑造,必然会与学生产生距离,不能与学生形成共鸣。因此,一节课的设计,必须有教师的得意之处,有学生的激动之处,有师生的相互启发之处。
能力是隐藏于知识教学背后的一条线索,它贯彻于一节课的始终,并在认识冲突中不断升华。我们把能力分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转化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能力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三个凡是”和“三个主动”,即凡是学生能发现到的交给学生发现,凡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让学生自主解决,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请学生总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评价,主动概括总结。只有教师“懒”一点,学生才能“勤”一点。
三、实践是成功的保证
1.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
考虑到学生在高一时没有选择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太好,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新措施,即每日一练,主要包括5个选择题和3个名句填空,主要是从近三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寻找典型的题目,在下一期的《每日一练》中将详细答案标出,使学生每天都有所收获,慢慢地在做题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些做题技巧,这比干涩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回归诗歌鉴赏的本色。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积累为重,技巧为轻”。高一高二完成的是原始积累,是感性积累,需要赏析大量的诗词,高三完成的是积累的升华。具体做法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初步感知鉴赏知识。教师把大量的关于诗歌鉴赏方面的材料不加筛选地印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思维。
第二步,积累答题知识。筛选整理常见的鉴赏术语和回答问题的模式,让学生记忆,以备做题之需。
第三步,精讲精练。依据诗歌内容的分类,挑选典型习题重点讲练。讲练的重点是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和对题目的分析。
3.文学作品,换位思考。
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很难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始终以读者和作题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所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障碍,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步,明确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
第二步,整理每一种考查重点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第三步,教师给出作品,让学生设计题目和答案。
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反客为主,兴趣盎然。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搜集作品中的重要信息,洞悉题目设计中的奥秘与陷阱。
4.上好我们自己的阅读课。
除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在学校阅览室进行阅读外,我还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想要阅读的内容,然后利用网络多方搜集,出了几期《我们自己的阅读》,效果不错,很受学生欢迎。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的增加必然带来感悟的加深,良好的写作契机必然带来感情的自然流露,坚持不懈地练习必然带来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合作是成功的源泉
合作共赢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和理念。迈克·富兰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着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分工合作,集中探究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最优化。
第一个合作就是语文学科教师间的合作。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主要负责一篇课文或一方面的知识点,深入研究,提供备课资料、教书设计、学案、可供分层教学使用的练习题,在通过备课组的讨论后,建立自己的学案库、教案库、题库和课件库。
第二个合作就是师生间的合作。这个合作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无论准备得多好,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永远是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依靠学生。我总是在上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把下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告诉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准备,一般是我只进行指导,而大量的具体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如文言文的复习,就由学生自己按照复习模式去总结概括。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使其在探索中掌握了学习语文的诀窍,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第三个合作是与其他学科老师间的合作。高考考的是整体,只有整体过线,语文成绩才有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看重整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好而其他学科不好,就减少他的语文作业量,让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其他学科上。要追求共赢,不抢时间,避免多败俱伤。如我教的是理科班,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做题,如果一味地去占时间,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我总是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在语文课上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课堂是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积极和热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拥有恒久的动力。因此,以“兴趣”为目标的课堂,要求导入要有吸引性,问题要有激发性,方法要有多样性,过程要有层次性,结果要有可持续性。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有效完成这个目标,知识教学必须体现“三个基本”和“精讲精炼”的要求。“三个基本”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明确所要传授的基本知识,确定不同课型教学的基本方法。“精讲精炼”是指在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上体现典型性。例题具有可迁移性,练习题具有可反思性。教学生成课堂完成,不过多地占用课下时间,做到举一反三,不打疲劳战,不搞题海术。
情感是语文教育无声的力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中如果仅仅传授和学习知识,而忽略人性塑造和信念、意志、感情的培养,这便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若过于强调智力因素,忽视情感因素的塑造,必然会与学生产生距离,不能与学生形成共鸣。因此,一节课的设计,必须有教师的得意之处,有学生的激动之处,有师生的相互启发之处。
能力是隐藏于知识教学背后的一条线索,它贯彻于一节课的始终,并在认识冲突中不断升华。我们把能力分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转化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能力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三个凡是”和“三个主动”,即凡是学生能发现到的交给学生发现,凡是学生能自主解决的让学生自主解决,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请学生总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评价,主动概括总结。只有教师“懒”一点,学生才能“勤”一点。
三、实践是成功的保证
1.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
考虑到学生在高一时没有选择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太好,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新措施,即每日一练,主要包括5个选择题和3个名句填空,主要是从近三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寻找典型的题目,在下一期的《每日一练》中将详细答案标出,使学生每天都有所收获,慢慢地在做题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一些做题技巧,这比干涩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回归诗歌鉴赏的本色。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积累为重,技巧为轻”。高一高二完成的是原始积累,是感性积累,需要赏析大量的诗词,高三完成的是积累的升华。具体做法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初步感知鉴赏知识。教师把大量的关于诗歌鉴赏方面的材料不加筛选地印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思维。
第二步,积累答题知识。筛选整理常见的鉴赏术语和回答问题的模式,让学生记忆,以备做题之需。
第三步,精讲精练。依据诗歌内容的分类,挑选典型习题重点讲练。讲练的重点是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和对题目的分析。
3.文学作品,换位思考。
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很难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始终以读者和作题者的身份进行学习,所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障碍,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步,明确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
第二步,整理每一种考查重点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第三步,教师给出作品,让学生设计题目和答案。
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反客为主,兴趣盎然。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搜集作品中的重要信息,洞悉题目设计中的奥秘与陷阱。
4.上好我们自己的阅读课。
除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在学校阅览室进行阅读外,我还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想要阅读的内容,然后利用网络多方搜集,出了几期《我们自己的阅读》,效果不错,很受学生欢迎。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的增加必然带来感悟的加深,良好的写作契机必然带来感情的自然流露,坚持不懈地练习必然带来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与各位同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