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基础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j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中主要有效活性成分,能通过参与对抗血管壁局部反复的炎症反应、调控内皮细胞凋亡及纠正血脂代谢紊乱等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基础研究,为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酮ⅡA;抗炎;细胞凋亡;调脂;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31-0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心绞痛及脑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脂质在动脉内膜上聚集形成黄色粥样斑块,进一步导致局部管壁增厚、弹力下降、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斑块发生糜烂或破裂产生栓子时,将会发生冠心病、脑栓塞等累及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其发生与局部管壁反复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血脂代谢异常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AS的危险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AS发生率逐年攀升。
  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含量最高的有效活性成分,为二萜醌类化合物,属脂溶性,可参与机体多种生物活性反应,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改善血循环、改善肝功能、保护脊髓背角神经元、保护肾小管和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笔者现对近年来对丹参酮ⅡA抗AS作用的基础研究进行整理,为丹参酮ⅡA抗AS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炎作用
  1999年,Ross提出AS是由炎症引起的[1],血管壁炎症损害和修复在多种炎症因子共同作用下,导致了AS的发生和发展。AS发病是在多种炎症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丹参中有多种成分能够抑制AS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因子,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其中丹参酮ⅡA是主要的有效成分。
  1.1 调控内皮细胞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AS的发生发展与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存在密切关系,在AS病灶中的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内,均发现有活化NF-κB的存在。王氏等[2]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能阻滞NF-κB通路,抑制p65的表达,减少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分泌。崔氏等[3]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不仅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中NF-κB激活,还可抑制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表达。
  1.2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
  TNF-α可诱导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导致细胞凋亡,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作为炎症指标,其表达量可衡量炎症的严重程度。聂氏等[4]发现,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TNF-α进而抑制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最终发挥对AS产生的抑制作用。贾氏等[5]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能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的EA.hy926细胞中Toll样受体4/NF-κB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李氏等[6]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可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并与血小板数、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关。
  1.3 调节白细胞介素分泌
  IL-1β可诱导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生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泌,VSMC和MCP-1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张氏等[7]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有效降低AS家兔血清中IL-8的浓度,抑制血管VCAM-1的表达。郭氏等[8]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以促进IL-10分泌,并抑制IL-6的分泌,具有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黎氏等[9]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能有效减少AS斑块脂质的沉积,抑制VCAM-1的表达,减缓炎症反应的进行。
  2 调控细胞凋亡作用
  2.1 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AS斑块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VSMC数量将决定泡沫细胞数量,进而影响着AS斑块的发展。沈氏等[10]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可上调AS病灶VSMC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表达,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VSMC增殖。张氏等[11]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能阻滞VSMC细胞周期,抑制VSMC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可通过影响细胞微丝结构,缩短VSMC的迁移距离。王氏等[12]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调控家兔p27和cyclin E的表达,抑制Hcy诱导增殖的兔VSMC生长。
  2.2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细胞(VEC)可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起到屏障作用,其功能障碍是导致或加重AS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抑制VEC的凋亡可有效防治AS。李氏等[13]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能改善AS患者VEC异常分泌状态,抑制内皮素和血栓素A2(TXA2)的分泌,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进而保护VEC。李氏等[14]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生成,进而促进VEC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的表达,保护VEC并抑制其凋亡。黄氏等[15]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能下调Hcy诱导的VEC损伤模型中GRP78基因的表达,减缓内质网对VEC的应激保护,抑制VEC凋亡。易氏[16]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可上调B细胞白血病2(Bcl-2)的基因表达,下调Bcl-2相关X蛋白(Bax)的基因表达,促使AS斑块中Bax阳性细胞减少,抑制VEC凋亡。凃氏等[17]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具有促进人脐静脉VEC增殖的作用。
  3 调脂作用
  3.1 调节胆固醇水平
  血浆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是促进斑块形成发展的危险因素;另外,LDL-C的升高能加强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加重血液黏稠度,进一步损害VE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促进TC的逆转运,减少TC在外周组织和血管内的沉积,保护内皮细胞,HDL-C/TC比值越大,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越低;相反,比值越小则预示冠心病的发生几率越大。陈氏等[18]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能有效地降低TC、TG和LDL-C,升高HDL-C水平,纠正血脂紊乱。王氏等[19]发现,肺心病患者经过丹参酮ⅡA治疗14 d后,患者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均明显降低,血脂指标中除HDL-C升高外,其余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且无不良反应。提示丹参酮ⅡA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   3.2 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
  TC逆向转运作为一种自身保护机制,通过HDL-C从小颗粒亚类到大颗粒亚类成熟递变的过程,实现从巨噬细胞和VSMC转运脂质和TC至肝脏代谢转化,并经胆汁分泌排出体外。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能促进细胞内的游离TC和磷脂逆向转运至细胞外。胡氏等[20]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上调Ox-LDL诱导的鼠源巨噬细胞性泡沫细胞中ABCA1的表达,从而促进TC的逆向转运。卢氏等[21]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诱导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肝脏X受体α和ABCA1的表达,抑制TC进入内皮下层形成泡沫细胞,促进TC的逆向转运。
  4 其他
  4.1 降低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可导致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引起血液黏滞度的增高,继而使血小板的聚集性和黏附性增强,导致AS。吴氏等[22]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降低FIB,阻抗红细胞自身间或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发挥降低血脂的作用。
  4.2 抑制血小板生成和血栓素A2释放
  TXA2可使血管痉挛、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前列腺素能阻止血液凝固,二者相互拮抗,是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重要检测指标,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可分别反映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含量。王氏等[23]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同时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与释放,降低血管的痉挛,减少血栓的生成,同时可减少PGI2合成,调节TXA2和PGI2比例,预防微血管的收缩,保护大鼠VEC。
  4.3 舒张血管
  NO减少时,血管舒张的反应性会下降,eNOS是VEC分泌NO时的关键酶,可以限制NO的合成。李氏等[14]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能促进VEC分泌eNOS和NO,减轻血管紧张肽Ⅱ对血管平滑肌舒张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达到保护VEC和抑制AS发生发展的作用。吕氏等[24]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能促进AS家兔VEC分泌NO,提高血清中NO浓度,降低TG的浓度。
  5 小结
  丹参酮ⅡA是丹参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近年来对丹参酮ⅡA抗AS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丹参酮ⅡA抑制AS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效果。迄今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可通过抗炎、调控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细胞凋亡、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栓形成和舒张血管等作用抑制AS斑块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丹参酮ⅡA防治AS的作用机制将更为明确,使其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Ross R. Atherosclerosis -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 N Engl J Med,1999,340(2):115-126.
  [2] 王建新,沈晓君.丹参酮ⅡA调控NF-κB通路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2013,33(5):681-683.
  [3] 崔广智,金树梅,赵桂峰,等.丹参酮ⅡA对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NF-κB、IκB-α表达及粘附分子ICAM-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2):1671-1675.
  [4] 聂桂丽,郭茂娟,李燕平,等.丹参单体对肿瘤坏死因子损伤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介质IL-1β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9):823-824.
  [5] 贾连群,冯峻屹,杨关林,等.丹参酮ⅡA对LPS诱导EAhy926细胞TLR4和TNF-α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7):733-735.
  [6] 李晓静,周敏,李晓辉,等.丹参酮Ⅱa对免疫性血管炎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1):188-192.
  [7] 张发艳,华声瑜,范英昌,等.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IL-8及VCAM-1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52-154.
  [8] 郭伟强,曹婷婷,徐雯婧,等.丹参酮Ⅱ-A对细胞因子IL-6和IL-10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8,18(6):30-32.
  [9] 黎洪展,吕永恒,陈琪,等.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VCAM-1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9):3736-3737.
  [10] 沈晓君,高爱社,关怀敏,等.丹参酮ⅡA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0-92.
  [11] 张海宏,陈玉成,梁玲,等.丹参酮ⅡA对体外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2):188-192.
  [12] 王建新,马素好,沈晓君,等.丹参酮Ⅱ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p27和cyclin E表达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3,28(3):373-374.
  [13] 李朝梁,石秋玲,朱平先,等.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干预作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44-45,48.
  [14] 李永胜,梁黔生,王进,等.丹参酮ⅡA对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受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时产生NO及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637-639.
  [15] 黄明宜,王建新,沈晓君,等.丹参酮ⅡA拮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相关机制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4):533-534,后插1.
  [16] 易成.丹参酮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研究[J].海峡药学,2011, 23(6):43-44.
  [17] 凃乾,叶勇,杨丹丹,等.丹参酮ⅡA促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90-92.
  [18] 陈文瑛,唐富天,陈少锐,等.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8,19(12):884-888.
  [19] 王新荣,赵苏.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肺心病患者血流变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3):237-238.
  [20] 胡海燕,李跃艳,李春霞,等.丹参酮ⅡA上调ABCA1表达促进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2,32(6):488-495.
  [21] 卢德赵,林韬琦,王萍儿,等.丹参酮ⅡA对泡沫细胞胆固醇平衡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5):402-406.
  [22] 吴江,井贵平.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脑梗死血液指标的影响及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1,20(20):19-21.
  [23] 王娟,都鹏飞.丹参酮ⅡA及烟酸对肥胖幼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8):3293-3295.
  [24] 吕炳强,范英昌,孙连胜.丹酚酸B、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一氧化氮及甘油三酯的影响[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25(1):32-36.
  (收稿日期:2014-04-11)
  (修回日期:2014-06-16;编辑:梅智胜)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观察仙附温阳通络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模型大鼠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抗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成年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脉络宁颗粒组及仙附温阳通络饮低、中、高剂量组。以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溶液方法造模。造模后次日开始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他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15 d后取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舌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的表达及大黄素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入制作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素组,大黄素组于造模后每日予大黄素20 mg/kg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每日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厚腻苔出现情况及存活率;造模第5日后各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留取标本,采用We
期刊
关键词:膜性肾病;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2.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09-02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弥漫性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钉突”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目前MN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且以特发性MN较常见,其部分可自行缓解,预后
期刊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天麻成分对甲氧基苄醇在大鼠血液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采用灌胃和静脉注射2种方式给药,HPLC测定不同时间大鼠血液中天麻成分对甲氧基苄醇的浓度,DAS3.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大鼠血液中对甲氧基苄醇在0.63~321.17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4 5;日内、日间精密度、绝对回收率和稳定性均在规定范围内。结论 本方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运脾、升清、补脾中药对饮食诱导肥胖(DIO)大鼠肥胖程度及脂肪激素、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从不同健脾中药中进一步筛选抗肥胖药物。方法 Wistar大鼠130只,10只作为空白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120只给予高脂饲料13周喂饲,按体质量得到DIO大鼠50只和饮食诱导肥胖抵抗(DIO-R)大鼠10只,DIO大鼠分为模型组、西布曲明组、运脾组、升清组、黄芪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郭军;畸形精子症;男性不育症  中图分类号:R27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03-02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医师郭军教授长期从事泌尿男科临床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男科疾病,其中对畸形精子症辨治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从郭教授,现将其辨治畸形精子症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文献无“畸形精子症”病名。郭教授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金茵利胆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金茵利胆口服液中茵陈、蒲公英、枳壳、五味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有效成分柚皮苷、新橙皮苷进行定量测定, Phenomenex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 ℃。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双黄连粉针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TM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40 ℃。对13批双黄连粉针剂的特征色谱图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13批双黄连粉针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甘肃不同产地黄芩茎叶、根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探讨黄芩茎叶和根保肝作用的差异。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甘肃陇西、岷县、渭源、漳县产黄芩根和茎叶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2 h后,采用腹腔注射0.1%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肝损伤模型。造模18 h后,计算肝系数,检测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百事乐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相关cAMP-CREB-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及百事乐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的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21 d。开野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的变化,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皮质酮含量,免疫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