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4年起,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奖、惩、助、补、减、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但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道难题就是贫困生认定。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高校目前采用的贫困生认定流程一般为(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本人凭借有效的贫困证明,如《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暨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或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或相关困难证件(如《最低生活保障证》、《建档立卡证》等)作为贫困程度的依据。班级建立贫困生评议小组,由评议小组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后最终建立学院贫困生库。
这种认定模式主要就是材料审核和在校表现民主评议相结合。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到,要确保资助标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相适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即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主要应考量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不应过分依赖于学生的在校表现评定高校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主体,没有实地调查或有效取证,仅凭这两项,难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
2、认定贫困的标准不统一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对于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必然不统一。学生在当地开具的贫困证明只能说明该生的家庭在当地是贫困的,并不能代表该生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相比也是贫困的。高校只能根据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来进行综合评定。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难度。
3、证明材料失真,缺乏诚信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约束贫困证明的开具,一些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缺乏严肃性,对其家庭情况的审核也不严格甚至不加考察直接盖章。更有些地方部门把盖章看作顺水人情,对于考上大学的本地考生“加以照顾”,也有些家长采用找关系、托熟人的方式伪造贫困证明,导致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多。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同学反而出于自尊心多填了家庭年收入,学校也没有能力去一一辨别这些数据的真伪,最终这些“伪贫困生”占据了资助的名额,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反而没有得到救助。
4、贫困生库更新不及时
贫困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贫困生的状况是变动的,贫困生认定也是一个动态的工作。每个家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如今年暑假河南突发大水,有河南籍同学的家庭受灾严重,这些同学就需要紧急加入贫困生库;有些同学的家庭原本是因为子女多,负担较重,今年哥哥或姐姐毕业开始工作,这样的同学家庭就慢慢脱贫了。但很多已经加入贫困生库的同学,即使家庭情况有所好转也不会主动退出贫困生库。
二、优化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建议
1、确保认定工作中各项数据的准确性
学校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家庭情况调查表》里的各项数据或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核实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的职业、收入、财产、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数量、身体状况等;也可对其家庭的税收、贷款情况进行了解。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因路程、时间、经费、人员等因素不能实地走访的,可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复查。这个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工作量非常大,但能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对认定工作非常有帮助。
2、规范贫困证明,提高可信度
为了能彻底遏制贫困证明泛滥的现象,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各地政府、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时一定要实行责任制,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必须在贫困证明上注明办公电话和盖章人姓名,以便学院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有疑问可以直接进行电话核实。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行为,不仅要追究学生及家庭的责任,同时也要追究盖章人的责任。
3、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現行的资助体系中,各项资助都是无偿的,受资助的同学几乎没有什么义务需要承担,这就使得一些同学“铤而走险”冒充贫困生来骗取利益。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才能减少与杜绝“伪贫困生”的产生。一方面要求受资助的同学也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比如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每位同学都要实事求是地申请。同时还要加大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公平公正性。
4、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
给每位同学建立一个动态的数据库,其家庭基本信息均应涵盖在内,此外还可将学生已获得的所有资助罗列在内,每半年进行一次修整。对于一些提供虚假信息的同学,应立即将其从库中删除;对于一些家庭情况发生突变的同学,应将其迅速入库。这就要求学校加强与生源地政府的联系,最好是能建立起学校、政府部分信息共享的平台,方便高校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使得资助工作者能及时调整和更新资助信息。
5、营造良好环境,加大监督力度
校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宿舍出现一个贫困生,慢慢地同一宿舍的其他成员也陆续申请加入贫困生。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如果这些“伪贫困生”经常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他们就会自动退出贫困生库。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在学校设立信箱、电子邮箱、热线电话等,发动所有同学对于任何不正常的现象进行监督、举报,一旦查实,按其情节及影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工作公正性的重要环节,它是一项异常复杂且繁琐的工作,需要资助工作者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步骤,从而将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每位贫困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莎.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与动态管理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41-42.
[2]李良田. 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3-14.
[3]李成,薛全会,张亚莉.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定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高校目前采用的贫困生认定流程一般为(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本人凭借有效的贫困证明,如《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暨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或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或相关困难证件(如《最低生活保障证》、《建档立卡证》等)作为贫困程度的依据。班级建立贫困生评议小组,由评议小组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后最终建立学院贫困生库。
这种认定模式主要就是材料审核和在校表现民主评议相结合。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到,要确保资助标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相适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即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主要应考量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不应过分依赖于学生的在校表现评定高校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主体,没有实地调查或有效取证,仅凭这两项,难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
2、认定贫困的标准不统一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对于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必然不统一。学生在当地开具的贫困证明只能说明该生的家庭在当地是贫困的,并不能代表该生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相比也是贫困的。高校只能根据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来进行综合评定。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难度。
3、证明材料失真,缺乏诚信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法律来约束贫困证明的开具,一些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缺乏严肃性,对其家庭情况的审核也不严格甚至不加考察直接盖章。更有些地方部门把盖章看作顺水人情,对于考上大学的本地考生“加以照顾”,也有些家长采用找关系、托熟人的方式伪造贫困证明,导致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多。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同学反而出于自尊心多填了家庭年收入,学校也没有能力去一一辨别这些数据的真伪,最终这些“伪贫困生”占据了资助的名额,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反而没有得到救助。
4、贫困生库更新不及时
贫困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贫困生的状况是变动的,贫困生认定也是一个动态的工作。每个家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如今年暑假河南突发大水,有河南籍同学的家庭受灾严重,这些同学就需要紧急加入贫困生库;有些同学的家庭原本是因为子女多,负担较重,今年哥哥或姐姐毕业开始工作,这样的同学家庭就慢慢脱贫了。但很多已经加入贫困生库的同学,即使家庭情况有所好转也不会主动退出贫困生库。
二、优化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建议
1、确保认定工作中各项数据的准确性
学校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家庭情况调查表》里的各项数据或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核实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的职业、收入、财产、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数量、身体状况等;也可对其家庭的税收、贷款情况进行了解。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因路程、时间、经费、人员等因素不能实地走访的,可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复查。这个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工作量非常大,但能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对认定工作非常有帮助。
2、规范贫困证明,提高可信度
为了能彻底遏制贫困证明泛滥的现象,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各地政府、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时一定要实行责任制,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同时必须在贫困证明上注明办公电话和盖章人姓名,以便学院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有疑问可以直接进行电话核实。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行为,不仅要追究学生及家庭的责任,同时也要追究盖章人的责任。
3、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現行的资助体系中,各项资助都是无偿的,受资助的同学几乎没有什么义务需要承担,这就使得一些同学“铤而走险”冒充贫困生来骗取利益。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才能减少与杜绝“伪贫困生”的产生。一方面要求受资助的同学也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比如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每位同学都要实事求是地申请。同时还要加大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中,提高贫困生资助的公平公正性。
4、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
给每位同学建立一个动态的数据库,其家庭基本信息均应涵盖在内,此外还可将学生已获得的所有资助罗列在内,每半年进行一次修整。对于一些提供虚假信息的同学,应立即将其从库中删除;对于一些家庭情况发生突变的同学,应将其迅速入库。这就要求学校加强与生源地政府的联系,最好是能建立起学校、政府部分信息共享的平台,方便高校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使得资助工作者能及时调整和更新资助信息。
5、营造良好环境,加大监督力度
校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宿舍出现一个贫困生,慢慢地同一宿舍的其他成员也陆续申请加入贫困生。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如果这些“伪贫困生”经常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他们就会自动退出贫困生库。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在学校设立信箱、电子邮箱、热线电话等,发动所有同学对于任何不正常的现象进行监督、举报,一旦查实,按其情节及影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贫困生资助工作公正性的重要环节,它是一项异常复杂且繁琐的工作,需要资助工作者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步骤,从而将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每位贫困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莎.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与动态管理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41-42.
[2]李良田. 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3-14.
[3]李成,薛全会,张亚莉.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