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国人民都在努力营造“中国梦”,如何把握机会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树立典型、理论研究等多种途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开拓了新的空间。
1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1.1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中国梦”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国梦”与教育对象个人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加以阐释,让教育对象切身感受“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及实现的可行性,会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
1.2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每位高校教育者、每位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之梦。“中国梦”能够有效凝聚共识,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教育对象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具有显着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中国梦”,它会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国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发展的需要[2]。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广大人民的梦,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大梦(集体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小梦(个体梦)-人民幸福,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他们把“小梦”与“大梦”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者必须走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将“大梦”细化成贴近每个个体实际的“小梦”。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每个个体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尊重、引导并服务于他们个人的“小梦”,让美好的“中国梦”入耳、入脑、入心。
2.2 实事求是原则
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将宏大的“中国梦”细化成“我的梦”。为此,教育者必须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既有理论教育,又要有体验式教育,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国梦”的存在及与自己的关联性。唯有如此,“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中国梦”的魅力才会充分展现和深入人心。
2.3 合力推进原则
只有坚持合力推进的原则,才能使“中国梦”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并落到实处。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解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实现途径等,要重点做好“中国梦”与个人成长的结合点,解决好教育对象的环境适应、自我学习、职业定位、社会责任等问题。要注重综合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载体和手段,如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网和手机等,努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现途径
3.1 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中
要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中国梦”融入其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方法上,除了理论讲授外,还可运用研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主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通过讨论,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他们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在专业课教学中,把“中国梦”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专业技能特别是高科技的支撑,指导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引导大学生心怀“科技梦”“创业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利用新媒体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高校具有新媒体的优势,新媒体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多媒体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宣传,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梦”的真实性、可行性,使大学生在观看、收听中国成就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另一方面,通过手机、微博、微信、飞信、博客、QQ群、论坛等引导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学习讨论,增强他们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能力,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将“中国梦”加以巧妙设计,通过各种新媒体得以呈现,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生动,由显性变隐性,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梦”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3.3 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注重特色,讲求实效。有多种活动形式可以选择,如“我的中国梦”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或社会调查等。可以引导大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和其它基层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各行各业的基层人员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可以组织他们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回首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总之,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现身说法,切身感受“中国梦”正照近现实,从而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来斌,刘 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6.
[2]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4.
[3]蒙秋明.“中国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 153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开拓了新的空间。
1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
1.1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中国梦”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国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国梦”与教育对象个人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加以阐释,让教育对象切身感受“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及实现的可行性,会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
1.2 “中国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是每位高校教育者、每位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之梦。“中国梦”能够有效凝聚共识,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对教育对象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具有显着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中国梦”,它会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国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发展的需要[2]。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广大人民的梦,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大梦(集体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小梦(个体梦)-人民幸福,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引导和服务他们把“小梦”与“大梦”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者必须走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将“大梦”细化成贴近每个个体实际的“小梦”。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每个个体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尊重、引导并服务于他们个人的“小梦”,让美好的“中国梦”入耳、入脑、入心。
2.2 实事求是原则
作为高校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将宏大的“中国梦”细化成“我的梦”。为此,教育者必须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既有理论教育,又要有体验式教育,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国梦”的存在及与自己的关联性。唯有如此,“中国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中国梦”的魅力才会充分展现和深入人心。
2.3 合力推进原则
只有坚持合力推进的原则,才能使“中国梦”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并落到实处。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解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实现途径等,要重点做好“中国梦”与个人成长的结合点,解决好教育对象的环境适应、自我学习、职业定位、社会责任等问题。要注重综合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载体和手段,如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网和手机等,努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网上与网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现途径
3.1 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中
要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中国梦”融入其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方法上,除了理论讲授外,还可运用研究式、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主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通过讨论,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他们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在专业课教学中,把“中国梦”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专业技能特别是高科技的支撑,指导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引导大学生心怀“科技梦”“创业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利用新媒体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高校具有新媒体的优势,新媒体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校园网、多媒体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宣传,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梦”的真实性、可行性,使大学生在观看、收听中国成就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另一方面,通过手机、微博、微信、飞信、博客、QQ群、论坛等引导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学习讨论,增强他们自我辨别、自我学习能力,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将“中国梦”加以巧妙设计,通过各种新媒体得以呈现,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生动,由显性变隐性,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梦”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3.3 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契机,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注重特色,讲求实效。有多种活动形式可以选择,如“我的中国梦”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或社会调查等。可以引导大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和其它基层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各行各业的基层人员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可以组织他们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回首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总之,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现身说法,切身感受“中国梦”正照近现实,从而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来斌,刘 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6.
[2]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4.
[3]蒙秋明.“中国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