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中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了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发动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对象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前置课程为“汽车电工基础”“汽车机械基础”和“汽车认识及工具设备使用”,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汽车各组成结构等相关基础知识,并为后续课程“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对往届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习方式进行测评,发现学生更喜欢网络、手机、实验等学习渠道。发动机这门课程理论比较多,相对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对发动机理论缺乏兴趣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汽车的动力来源,本小节的任务是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知识,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依据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及汽车维修企业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运用项目教学法,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VR虚拟技术、AR仿真、扫码、实训车辆等,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合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App、3D动画视频、FLASH小游戏等这些信息化手段使理论知识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以此提高学生对发动机理论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手段
将课件、视频、动画、习题等教学资源,整合到在线学习平台;将学生课前在线平台学习情况、学生反馈讨论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等进行客观分析,并在课中进行研讨共同解决;利用FLASH、AR、VR、扫码等手段攻破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抢答和FLASH小游戏实时检测学生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效果;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在线课堂,对发动机积碳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实训车辆完成主要附件的辨识和积碳的清洗。
(三)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前预学习、讨论研究等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思维。
任务驱动教学法:按岗位工作流程实施教学任务环节,通过师生研讨、教师指导等方式,完成本小节内容的学习。
课前以自主学习为主,课中以引导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课后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整个学习过程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培养并行,构建了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拓展等。
(一)课前预习
教师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App通知学生在线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把本节课的相关资源放置在平台上。
学生根据教师的通知,一是在教学平台App上,通过视频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发动机的专业术语,并完成相关测验;二是在VR实训室,分组使用VR设备,拍摄視频或者图片,并上传到教学平台;三是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教学平台App观看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视频和动画,进行课前预习,并分析问题汽车是如何行驶的;四是在百度云盘完成AR软件的下载和安装。
通过App后台分析,从在线学习、测验和VR视频的数据可知,学生课前参与度很高,自主完成相关任务,回答相关问题,对VR实训室内容很感兴趣。对此,我们特地在课中加入虚拟现实和FLASH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课中教学
1.任务分析。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数据,客观分析并把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讲解的侧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学生上传的VR视频,学生分组上台讲解本小组在虚拟实训室观察到的现象。根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学生学习疑难之处,给予解答。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扫二维码的方式复习发动机专业术语知识点。通过扫码观看,方便快捷,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任务实施。分为三个部分。探究一: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情景导入发动机工作原理3D动画,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课堂上教师运用视频和FLASH动画讲解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学生可通过扫二维码方式,直观地观看四个行程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手机App上设置问题抢答,通过抢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堂检测,学生通过FLASH连连看环节检测教学效果。探究二: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课前学生已经下载AR软件进行安装,学生可在手机上观察AR发动机的工作顺序。教师讲解原理后,安排FLASH填空题检测教学效果。通过FLASH动画、AR虚拟仿真视频等将枯燥的工作原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通过FLASH填空小游戏检测学习效果。同时小组讨论,问题抢答,既能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三:发动机主要附件的识别及积碳的处理。通过连线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积碳的危害,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发动机主要附件的辨认。同时学生完成节气门的拆装、清洗。通过和企业连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训操作能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后拓展
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课后自测题,拓展视频,课后问卷调查。学生通过学习平台App完成课后自测题、自主选择观看课后视频以及填写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开展自主训练,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四、教学总结
(一)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课前App在线学习、VR实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利用虚拟软件、3D动画视频、FLASH课件、扫二维码、企业连线和实训操作等方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化解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课后学习平台App安排测验和教学测评,巩固和总结本节课教学成果。
(二)教学效果
通过EXCEL评分表,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通过课前、课后对比,发现学生诊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参与度提高了。
1.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复杂难懂的理论问题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课堂氛围得到了改善,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学生愿意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自主性得到了提高,以前都是老师督促,现在学生自觉地完成课后作业。
2.建立了多维度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打分等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可以分析总结教学中的优缺点。
3.学生对发动机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和掌握度提高。本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更愿意上实践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4.通过学生自由分组、小组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五、反思
1.现阶段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够,课堂内容和企业标准有些脱节。今后希望再加深与企业的合作,结合企业标准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标准,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2.在充分调动小组每一名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上还需要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总之,信息化教学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1]胡明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文案编辑”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海报文案的创意和创作”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23):115-116.
[2]张虹.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34-236.
[关键词] 发动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对象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前置课程为“汽车电工基础”“汽车机械基础”和“汽车认识及工具设备使用”,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汽车各组成结构等相关基础知识,并为后续课程“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对往届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习方式进行测评,发现学生更喜欢网络、手机、实验等学习渠道。发动机这门课程理论比较多,相对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对发动机理论缺乏兴趣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是汽车的动力来源,本小节的任务是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点知识,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依据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及汽车维修企业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运用项目教学法,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VR虚拟技术、AR仿真、扫码、实训车辆等,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合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App、3D动画视频、FLASH小游戏等这些信息化手段使理论知识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以此提高学生对发动机理论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手段
将课件、视频、动画、习题等教学资源,整合到在线学习平台;将学生课前在线平台学习情况、学生反馈讨论情况、师生互动情况等进行客观分析,并在课中进行研讨共同解决;利用FLASH、AR、VR、扫码等手段攻破发动机理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抢答和FLASH小游戏实时检测学生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效果;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在线课堂,对发动机积碳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实训车辆完成主要附件的辨识和积碳的清洗。
(三)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前预学习、讨论研究等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思维。
任务驱动教学法:按岗位工作流程实施教学任务环节,通过师生研讨、教师指导等方式,完成本小节内容的学习。
课前以自主学习为主,课中以引导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课后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整个学习过程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培养并行,构建了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拓展等。
(一)课前预习
教师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App通知学生在线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把本节课的相关资源放置在平台上。
学生根据教师的通知,一是在教学平台App上,通过视频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发动机的专业术语,并完成相关测验;二是在VR实训室,分组使用VR设备,拍摄視频或者图片,并上传到教学平台;三是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教学平台App观看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视频和动画,进行课前预习,并分析问题汽车是如何行驶的;四是在百度云盘完成AR软件的下载和安装。
通过App后台分析,从在线学习、测验和VR视频的数据可知,学生课前参与度很高,自主完成相关任务,回答相关问题,对VR实训室内容很感兴趣。对此,我们特地在课中加入虚拟现实和FLASH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课中教学
1.任务分析。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数据,客观分析并把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讲解的侧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学生上传的VR视频,学生分组上台讲解本小组在虚拟实训室观察到的现象。根据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学生学习疑难之处,给予解答。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扫二维码的方式复习发动机专业术语知识点。通过扫码观看,方便快捷,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任务实施。分为三个部分。探究一: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情景导入发动机工作原理3D动画,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课堂上教师运用视频和FLASH动画讲解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学生可通过扫二维码方式,直观地观看四个行程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手机App上设置问题抢答,通过抢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堂检测,学生通过FLASH连连看环节检测教学效果。探究二:四冲程汽油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课前学生已经下载AR软件进行安装,学生可在手机上观察AR发动机的工作顺序。教师讲解原理后,安排FLASH填空题检测教学效果。通过FLASH动画、AR虚拟仿真视频等将枯燥的工作原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通过FLASH填空小游戏检测学习效果。同时小组讨论,问题抢答,既能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三:发动机主要附件的识别及积碳的处理。通过连线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积碳的危害,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发动机主要附件的辨认。同时学生完成节气门的拆装、清洗。通过和企业连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训操作能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后拓展
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课后自测题,拓展视频,课后问卷调查。学生通过学习平台App完成课后自测题、自主选择观看课后视频以及填写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开展自主训练,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四、教学总结
(一)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课前App在线学习、VR实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利用虚拟软件、3D动画视频、FLASH课件、扫二维码、企业连线和实训操作等方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化解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课后学习平台App安排测验和教学测评,巩固和总结本节课教学成果。
(二)教学效果
通过EXCEL评分表,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通过课前、课后对比,发现学生诊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参与度提高了。
1.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复杂难懂的理论问题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课堂氛围得到了改善,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学生愿意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自主性得到了提高,以前都是老师督促,现在学生自觉地完成课后作业。
2.建立了多维度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打分等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可以分析总结教学中的优缺点。
3.学生对发动机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和掌握度提高。本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更愿意上实践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4.通过学生自由分组、小组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五、反思
1.现阶段与企业的合作仍然不够,课堂内容和企业标准有些脱节。今后希望再加深与企业的合作,结合企业标准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标准,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2.在充分调动小组每一名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上还需要寻求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总之,信息化教学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1]胡明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文案编辑”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海报文案的创意和创作”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23):115-116.
[2]张虹.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