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枝头已十分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o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整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特别是国立音专史方面的老档案,是我近年来最重要的读书生活。“巫一舟”这个名字频繁遇到,引起我的注意。网上搜索之,信息甚少。再过几年,上海音乐学院与武汉音乐学院能记起巫一舟(1913-1997)这位杰出学长与敦厚师长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吧。一代大家,就要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了。相对于作曲家有作品,理论家有文字,表演家有录音,不论好坏,总能留下踪迹,而老一辈表演艺术教育家则存世文献甚少,总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他们的业绩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刚获悉田可文教授正在武汉音乐学院筹建“巫一舟钢琴纪念教室”,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或可开拓表演艺术教育家研究的新视野,并对当下的钢琴专业教学有所启发,而我这篇小文也或可为他们提供一些在武汉不容易找得到的资料。
  这段时间边收集资料边构思此文,竟然在前两天梦见巫先生:着蓝色中山装,风纪紧扣,不苟言笑。或许先前我曾见过他或者他的某张照片?
  这是巫先生1930年入读国立音专时的登记照。查巫先生成绩册,学生信息栏显示:先生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今年是先生百年诞辰!)三月三日(后经孟酋学长查证,巫先生的出生日期应为1913年4月9日,三月三日是农历);保证人姓名:盛公木;与本人关系:朋友;职业:博物馆;何人负经济供给之责?朋友。而家长信息栏则全部空白!
  巫先生从哪里来?
  网上的零星资料显示,先生是孤儿,原名巫俊寿,后得川军将领张志和(中共地下党员,1927年入党,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资助,考入国立音专学习钢琴。汪申申教授考证,巫先生入国立音专读书前曾在成都的“通俗教育馆”工作(或学习),那时的音乐部主任是第一部《中国音乐史》的作者、川人叶伯和!汪申申教授甚至“大胆假设”叶很可能是巫一舟的音乐启蒙老师。我们很期待“小心求证”的结果。
  以下,本文仅就《国立音乐院院刊》与国立音专校刊《音》(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民国音乐文献保护计划丛书”即出影印版)以及《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成绩册》等相关文献记载,简述巫先生学生时代也就是国立音专时期的主要音乐事迹:
  巫先生的成绩册清晰显示,他1930年9月(十七周岁)入国立音专选科五学期,主科钢琴;1933年2月入高中师范科四学期,主科钢琴;1935年2月入本科师范组三学期,主科钢琴,1936年6月毕业;1936年9月转入本科两学期,主科钢琴;凡七年整十四学期。前些日子郑英烈先生在网上对我说:“他(指巫先生)说十九岁才见过钢琴,是在中南音专全体学生面前做报告时说的。我和巫先生很熟,也听他单独谈过。”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连续多天翻检《音》,在第十三期(二十年四月号)《十九年度下学期学生姓名录》中发现巫先生的主科竟然是“声乐”!后经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张雄老师查证,《音》印刷有误:姓名录右栏的主科科目将“钢琴”错印为“声乐”,这“钢琴”应该是从左栏延续下来的。事实上,另一份资料《国立音专一览》(1930年)中“十九年度上学期学生名录”显示:“巫一舟为选科,主科钢琴,级别初级,籍贯四川成都。”
  另外,《音》上最早出现巫先生考试曲目记载是在第十五期(二十年六月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升级暨学期试验节目(二十年度下学期)》(原文有误,应为十九年度下学期,可参见原文中文题名下的英文题名“June 18-20,1931”)之“补录”之I钢琴组(查哈罗夫先生班):“车尔尼:Op. 299(未标注具体哪一首),莫扎特:《F大调奏鸣曲》,海顿:《回旋曲》。”这应该是巫先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考试。我们可以推测:既然巫先生第二学期是在查哈罗夫班上,那么他的第一学期一般来说也应该是查先生教的。鉴于当时的钢琴教师还有吴伯超、吕维钿、皮利毕可华、华丽丝,而查先生的班又是比较难进的(连丁善德先生当时都不敢考查先生班,被分到查先生班上后才知是萧友梅推荐),所以巫一舟一开始便能被查哈罗夫收下说明他是被看好的。
  因此,巫先生是1930年9月以钢琴主科入国立音专,并开始了随查哈罗夫先生长达七年十四学期先选科、后高中师范科、再本科师范、又本科的系统钢琴训练!
  查先生可谓当时远东第一钢琴教育家,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十之八九都出自他门下。天资聪颖的巫先生在查先生门下十一学期,从零起步,勤奋练习,稳打稳扎,不断进步。
  我们可从巫先生部分学期考试曲目单的演变略见一斑:
  二十年度上学期(1932年1月9日)
  钢琴初级,车尔尼Op. 299 No.18,
  巴赫《创意曲》No.12,格利埃尔:
  《田野》(Aux Champs)
  二十二年度上学期(1934年1月12日)
  钢琴中级,车尔尼Op.740 No.26,
  巴赫《C小调赋格》,海顿《变奏曲》
  二十二年度下学期(1934年6月19日)
  车尔尼Op.740 No.36 ,
  莫扎特《D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二十三年度下学期(1935年6月21日)
  门德尔松:《G小调协奏曲》第二、第三乐章
  二十四年度下学期(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1936年
  6月,这是巫先生本科师范钢琴主科毕业考试)
  音阶和琶音,巴赫《前奏曲与赋格》No.2 ,
  车尔尼Op.740 No.15 ,
  肖邦《降B小调夜曲》
  阿伦斯基《升F大调练习曲》,
  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
  二十五年度下学期(1937年6月19日,这是巫先生
  毕业后继续在本科班修习一年后的考试,也是
  他在国立音专的最后一次主科考试)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No.11
  巫先生十一学期的钢琴主科考试成绩从未低于90分,最高达95分。另外,巫先生在读高年级阶段,还与同学易开基等参与过学校的钢琴教学工作。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萧友梅先生办音乐院校,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国立音专的学生音乐会主要包括注重锻炼的演奏会与侧重提高的音乐会,以及面向社会传播音乐文化的综合音乐会等。像李献敏、丁善德、易开基、巫一舟、杨体烈(钢琴)、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斯义桂(声乐)、戴粹伦、陈又新(小提琴)、谭小麟(琵琶)等优秀学生多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巫先生参加过的音乐会及曲目如次:第十六次学生演奏会(1932年4月16日),亨德尔《快乐的铁匠》;第二十一次学生演奏会(1933年5月6日),舒曼《睡眠之歌》,格里格《里戈顿舞曲》;上海中西电台(调率1040)播音音乐会(1933年12月7日),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除了独奏,巫先生还担任了同学王春芳独唱节目的钢琴伴奏);第二十四次学生演奏会(1933年12月14日),门德尔松《辉煌随想曲》;第二十五次学生演奏会(1934年5月8日),肖邦《即兴幻想曲》;本校师生应大夏大学之邀请举行音乐会(时间不详,应在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间),肖邦《升C小调即兴曲》(除了独奏,本场音乐会巫先生还担任了同学胡然独唱节目的钢琴伴奏,演出了同学刘雪庵作曲的三首艺术歌曲)。郑英烈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提及:“巫先生音专求学时代的事,我知之甚少。只听他本人说,一次音乐会他上台表演不幸‘抛锚’,从此下决心,今生今世再不上台表演。”这是哪一场音乐会呢?
  除了主科出色外,巫先生可能还创造了一个新记录,那就是国立音专修习副科科目最多者!音专学则规定每位学生需在主科外修习副科一门,也有勤奋者修习两门,但像巫先生先后那样修习声乐(苏石林先生班)、琵琶(朱英先生班)、小提琴(格尔佐夫斯基先生班)三门,而且皆是名师者,实属罕见!另据巫先生成绩册备注,他还修习过二胡,后因吴伯超先生病假才中断。巫先生的共同必修课《普通乐学》《领略法》《国文》《英文》《音乐史》《作曲初步》《和声解剖》《曲体解剖》《合唱》等成绩也都不错,《视唱》《练耳》《和声》《试教》等科目尤为出色,都在90分以上,1933年度上学期《视唱》与《练耳》竟达98分!
  综上可见,巫先生在国立音专求学七载整,次第进展、学历系统、师出名门、主科优秀、修养全面,真可谓春在枝头已十分。
  值得提及的是,音乐学界真是要感谢萧友梅先生当年在那么动荡、那么困难的时局下勤勉办学的同时,还高度重视、持续刊行了国立音专校刊(1928年5月至1937年10月),详细记录了学校办学特别是有关政策、师资、学生、教学、演出、财务、图书等方面的周详细节。这份资料堪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高等音乐教育史上最翔实、最珍贵的文献,也是当下教育界普遍提倡、努力践行的办学公开的卓越典范。
  另外,国立音专时期,经费拮据,办学条件简陋,没有固定校舍,只能长期租赁房屋,加之时局动荡,搬家更是家常便饭。因此可以想见,当经萧友梅先生多方筹措终于可以在江湾修建新校舍时,那是国立音专何等令人振奋之大事啊!为写这篇小文,我竟然找到一张巫先生和他的同学们1935年盛装到校舍建设工地摄影留念的相片!这对于巫先生和他的母校国立音专,都是弥足珍贵的。
  从国立音专毕业后,巫先生长期在武汉音乐学院(及其前身中南音专、湖北艺术学院)任教,为华中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钢琴专业人才。尽管历经沧桑,毕竟桃李芬芳。长期以来,巫先生与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以及他的老同学贺绿汀、吴乐懿等还保持着密切的友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巫先生还曾借调回母校任教过一段时间。
  谨以此文,纪念巫一舟先生百年诞辰,并祝贺母校武汉音乐学院六十华诞。
其他文献
2013年是瓦格纳诞辰两百周年。10月29日和31日,德国导演舒尔茨(Michael Schulz)新制作的《帕西法尔》在保利剧院上演,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瓦格纳年里的重头戏。这个制作在未来的岁月里,有可能会被人们不断提及。  自18 4 4年瓦格纳从埃申巴赫(Wolfram von Eichenbach)的诗作得到创作灵感开始,到1882年完成《帕西法尔》,历时三十八年之久,时间跨度和他的《尼伯
期刊
1613年9月8日,意大利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卡洛·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卒于阿维利诺省杰苏阿尔多城堡,终年约五十九岁。四百年来,这位有显赫地位、悲剧人生、复杂感情、怪异性格、超前意识和不朽作品的音乐奇才不时启迪和影响着后人,尤其是他残杀背叛的妻子及情夫和超越时代的作曲手法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1564年(一说1560或1561年),杰苏阿尔多生于那不勒斯,是维诺萨亲王法布里
期刊
恋爱、结婚、生子,人生中重要的三步曲。在舞台和教学上唱出漂亮高音的周小燕,这人生的“三步曲”唱得又怎么样呢?那么,就让我们来慢慢倾听:  也许是天性的缘故,周小燕自小兴趣面就广泛,喜欢接受新东西。她不仅歌唱得好,还喜欢表演,学会多种乐器,有西洋的也有民族的,钢琴、大提琴、琵琶、吉它、曼陀铃等等。她还喜欢运动,武术打得好,游泳游得好,还会骑马、打坐,当然还有那些放不上台面的爬树、翻墙头等等,可谓“文
期刊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欧洲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生存和发展无不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古希腊文明是人类文化的先驱之一,它的灿烂光芒直到今天仍是那样耀眼和夺目。  古希腊艺术的繁荣是颇为壮观的,它的精神力量延续数千年,是当今西方文化真正的根基,尽管中世纪的黑暗曾使它淹没,但其后于十四、十五世纪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再一次令它复活并重新得到新的认识和价值。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
期刊
这一年,推却了许多事,生活在周小燕的世界里。但是,以一年的时间,追随她九十五年的丰富人生,显得又是那样短促。  记得2010年12月的一天,在她的家里,她对我说:“我希望写一个普通的周小燕,不要把我写得很伟大,我就是一个人民教师,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应上海音乐学院的约请,接下这个任务,我的内心是胆怯的。能否写好,对自己没有信心。音乐,在我心里最神圣了。杨雄里先生说,有两门科学是需要天赋的,一是数学
期刊
这几年,上海的夏夜对于爱乐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的MISA夏季音乐节。从7月7日开始的十五天中,三十二场演出横跨浦江两岸。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上海市政厅工部局管弦乐团就已经仿照欧美的做法,将常年音乐会分为夏季露天音乐会和冬季音乐会两个演出季。夏季露天音乐会每年6到9月举行,地点设在外滩公园、兆丰公园和虹口公园等处。交响音乐会的票价很便宜,一般为
期刊
“睽违宝岛二十二载,乐自香江来。”这是香港中乐团重访台湾的宣传单张及场刊封面上的标语。也就是说,香港中乐团此行是双方期待超过二十年的事,观众在强烈的期待下,对乐团必然有极高的要求,乐团的表现要满足这种高度期待不是易事。再加上首场于台北中山堂的演出是首次举办的香港周闭幕节目,而中山堂是近年来在台湾风头强劲的台北市立国乐团的驻地,台北亦是台湾国乐发展的重镇,在这种种情况下,香港中乐团上下的压力自然不小
期刊
艾略特·卡特(Elliott Carter),美国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1908年出生于纽约,早期的音乐风格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走向艰涩、严苛和高度理性的风格,但其中的活力依然强大。艾略特·卡特的音乐实验大部分和节奏有关,听众必须接受这样的挑战——多种乐器同时演奏,而且是跟着不同的节拍。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和《第三弦乐四重奏》分别于1960年和1973年获得普利策奖。2008年,巴伦博伊
期刊
约尔格·德穆斯(J?rg Demus)是谁?可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甚至是从事音乐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知晓多少,但是如果提及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和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的名字,想必是耳熟能详了。殊不知,他们三位并称“维也纳钢琴三杰”,如果说古尔达天生的任性潇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的个性让人记忆犹新,斯科达经常穿梭于国内的音乐院校讲学和音乐厅演出让人啧啧
期刊
艺术批评并不是艺术的精髓。它只是三道贩子,既非创作也非表演,它的诞生只是为了比人们丢弃花束或者对着路过的仪仗呕吐先知先觉一步而已。  糟糕的评论家从来不会短缺,中场休息时他们总是在中庭里被一群小助理围着,趾高气扬。好的评论家则为艺术的日渐式微而忧心忡忡,总是坐在酒吧最角落处独饮消愁。伟大的评论家知道躲避谄媚者和兴奋剂。他们卓尔不群,不论对错与否,总是在重新估量他们时代的艺术。  两位最优雅的评论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