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杰苏阿尔多:音乐家与杀人犯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13年9月8日,意大利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卡洛·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卒于阿维利诺省杰苏阿尔多城堡,终年约五十九岁。四百年来,这位有显赫地位、悲剧人生、复杂感情、怪异性格、超前意识和不朽作品的音乐奇才不时启迪和影响着后人,尤其是他残杀背叛的妻子及情夫和超越时代的作曲手法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1564年(一说1560或1561年),杰苏阿尔多生于那不勒斯,是维诺萨亲王法布里奇奥·杰苏阿尔多的次子,因其长兄夭折而成为亲王的继承人。曾师从那不勒斯宫廷音乐家P.南纳学习琉特琴和作曲,并以出众的琉特琴演奏技艺而闻名遐迩。1585年,杰苏阿尔多在作曲家费蒂斯的书中发表了一首经文歌《回忆圣主》。他与意大利诗人塔索(1544-1595)是密友,塔索有三首诗是题献给他的。他也为塔索的几首诗谱曲,两人在1592年的通信中还探讨了诗与音乐的关系。
  1586年,为了王室的利益,他与表姐玛丽亚·达瓦洛斯结婚。玛丽亚是一个结过两次婚的寡妇,生性放荡,婚后不久便与安德里亚公爵卡拉法私通。1590年,杰苏阿尔多从垂涎自己妻子而未得逞的伯父口中知道妻子的私情,妒火中烧,怒不可遏。一天,他谎称去郊外打猎两天,半夜却拿着猎枪悄悄回家,捉奸在床,当场打死奸夫,并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和忏悔,丧心病狂地用锐器折磨她,最后用床单把她勒死。
  行凶后,杰苏阿尔多从那不勒斯逃回杰苏阿尔多城堡,并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以防被害人的亲属前来复仇。虽然他所担心的复仇没有发生,但他整天被恶魔缠绕,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甚至找来十几个青年每天狠狠打自己三遍,他才会快乐地微笑。为了赎罪,他捐助了卡普琴修道院和附属的仁慈玛丽亚小教堂。
  1591年,杰苏阿尔多继承了王位,成为维诺萨亲王。但是,婚姻悲剧如恶魔般缠绕着他,使他郁郁寡欢,深居简出,沉湎于他的音乐世界中。
  1593年,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杰苏阿尔多去了北方的费拉拉迎娶埃斯泰公爵的表妹埃莱奥诺拉·德斯特。当时的费拉拉不仅比意大利南方的城市都富裕,而且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也远胜于那不勒斯。他结识了音乐家卢萨奇(L. Luzzaschi,约1545-1607),卢萨奇演奏的“半音-四分音羽管键琴”(Archicembalo)使他大开眼界,并深深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1594年夏天,他带着新娘取道威尼斯回到杰苏阿尔多城堡。但几个月后,他又携妻子去费拉拉过圣诞节,一直待到1596年才回到那不勒斯。他在费拉拉谱写了数十首牧歌,连同他以前写的作品,汇集成四册牧歌集在费拉拉发表。1611年他又发表了两册牧歌集,还写了不少经文歌和宗教歌曲。1626年,他的六册牧歌集(约一百五十首)出版,但只有一册分谱留存。由魏斯曼和沃特金斯编辑的《杰苏阿尔多作品全集》共十卷,于1957年至1967年陆续出版。
  牧歌(madrigal)源自意大利的多声部歌曲,通常无伴奏,产生于十三世纪末的贵族阶层(而不是乡村),歌词多为世俗性的内容,如爱情、讽刺、寓言。杰苏阿尔多的牧歌多为爱情与背叛、渴望与绝望、快乐与死亡的题材,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如《清澈的闪亮的双眸》《你正在杀死我》《啊,令人绝望的生命》《我心灵的叹息》《噢,嫉恨与恶毒的传言》《我不爱你》《死亡遮住基督的脸》《我心燃烧》《假如你想让我死去》《我为你而燃烧》和《恼人的刺》等。据说前两首牧歌是他在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后写的:
  清澈的、闪亮的双眸,
  你燃烧了我!但是我的心
  在烈焰中感受的唯有欣喜,而无痛楚。
  甜蜜的、亲切的话语,
  你刺伤了我,但是我的心
  在刺痛中感受的唯有快乐,而无痛楚。
  噢,爱的奇迹啊!
  灵魂,全部的火与全部的血,
  不因痛苦而消损,不因死亡而衰竭。
  啊,多么残忍,
  你正在杀死我,
  爱情啊,你这残酷的凶手,
  你希望我沉默不语,
  不因死亡的降临而呻吟呼喊?
  啊,一声痛楚的嘶吼冲破死寂,
  死神抓住了我,
  我一定要放声倾诉:
  啊,我死去了,为了爱情!
  为了表现这种强烈甚至疯狂的感情,杰苏阿尔多在谱曲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手法,旋律中经常出现怪异的半音,音区突然转换,节奏自由,和声进行中经常突然出现不协和音和远关系转调。这种完全超越时代的牧歌被时人认为是“可怕的、支离破碎的、不符合人声的”,无法演唱而被归入“书斋牧歌”。
  但是,杰苏阿尔多的这种创作手法和风格在两百多年后的瓦格纳的歌剧中出现了,尤其是经瓦格纳发展而形成的半音阶和声成为和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斯特拉文斯基更是杰苏阿尔多的推崇者,尤其青睐于他的圣歌。杰苏阿尔多的《圣歌集》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第二卷缺两册分谱集,但由于其风格与十六世纪的宗教音乐相去甚远,所以很难复原。斯特拉文斯基深入研究了杰苏阿尔多的音乐特点,于1957年和1959年对其中的三首圣歌《心灵之光》《在宁静中》和《圣母玛丽亚》进行了复原整理,并由剑桥圣三一学院合唱团演唱录音,完美地再现了杰苏阿尔多的音乐。1960年,他又根据杰苏阿尔多的三首牧歌改编成器乐曲《纪念韦诺萨的杰苏阿尔多》。而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宗教音乐甚至交响乐创作中,也能听到杰苏阿尔多的影响,如无伴奏混声合唱《主祷文》(1926)、《圣母颂》(1934)和《圣灵降临》(1962)堪与杰苏阿尔多的《圣歌》媲美。1956年首演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圣歌(荣耀归于圣马可)》虽然采用了序列主义技法,但仍具有杰苏阿尔多音乐的风格。《诗篇交响曲》是斯特拉文斯基为纪念波士顿交响乐团成立五十周年而写的,首演于1930年。这部三乐章的为混声合唱与乐队而创作的交响曲的歌词取自《圣经》,合唱声部按照教会的传统,用男童声演唱女高音和女低音声部,第一乐章悲戚哀怨的祈祷主题,恍若杰苏阿尔多的心声。
  苏格兰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塞西尔·格雷(1895-1951)也对杰苏阿尔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为英国作曲家沃尔顿(1902-1983)以杰苏阿尔多为题材的歌剧撰写剧本,虽然最后音乐未写出,但他的论著《卡洛·杰苏阿尔多,音乐家与杀人犯》(与P.赫塞尔廷合作)于1926年出版。而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则于1994年完成了歌剧《杰苏阿尔多》的创作。同一时期,另一位作曲家弗兰兹·赫梅尔的同名歌剧由以色列指挥家里奥·夏巴多指挥举行了世界首演,并录制了唱片。
  1995年,德国纪录片导演维尔纳·赫尔佐格通过研究、猜测和想象,拍摄了一部时长六十分钟的纪录片《五种死亡的声音》,记录了杰苏阿尔多的一生。2011年,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赫尔佐格纪录片回顾展”时放映了这部片子。
  “BBC音乐导读”丛书由英国广播公司主编,全套四十册,由音乐界权威人士编写,介绍了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二十七位欧洲音乐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全套丛书的中文版1999年4月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十六册是《杰苏阿尔多》(Denis Arnold著,天梅译),分三章:人物生平、牧歌、圣乐,共5.6万字。
  据2007年报道,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计划拍摄杰苏阿尔多的传记影片,剧本由贝托鲁奇本人和曾与之合作执笔《末代皇帝》剧本的编剧马克·佩普洛编写,初稿定名为《天堂与地狱》,并为之无限期推迟了另一部影片《仙乐飘飘》的拍摄计划。但是,遗憾的是此后却再也未见此片的任何消息。
  自斯特拉文斯基推崇杰苏阿尔多的作品后,欧洲的一些唱片公司陆续出版了杰苏阿尔多的作品选集和全集,国王歌手合唱团等著名团体也将他的牧歌列入演唱曲目,甚至在“青春北京-2011北京青年艺术节”合唱专场公益演出的曲目中也出现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Io pur respire》。
其他文献
郎朗是当前世界知名的钢琴之星,十四岁时拜师格拉夫曼门下,就读于费城的科蒂斯音乐学院。科蒂斯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学院之一,这里培养过很多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格拉夫曼本人对好老师的定义深有体会,他师从过名师霍洛维茨、鲁道夫·塞尔金,与伯恩斯坦师出同门。  格拉夫曼和郎朗都拒绝传统强势的专制教育理念。长久以来,一种自我或公认的钢琴教育方式的理念就是,你必须饱经痛苦才能学得如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该错误的观
期刊
他选择了一种困难的表达,阻止你过于容易地接近。他选择做一枝峭壁上的鲜花。这既是有意,也是本能。他懂得成为一名高贵音乐家的所有秘密,他的灵感却是天赐,和他那善感如芦苇的心灵不可剥离。  音乐体裁的抒情诗歌,在他是信手拈来,他却梦想着更宏伟的形式,更复杂的大型作品。如果他肯像肖邦一样,将自己局限于钢琴、歌曲和室内乐,摆脱宏大作品和戏剧作品对自尊与头脑的折磨,他也许不会过早地坠入那无人可及的黑暗,它将他
期刊
弗洛雷斯坦跳到钢琴上说:  聚集在一起的大卫同盟,也就是致力于毁灭音乐和其他领域的平庸之辈的年轻先生们,我们的同盟越多越好!  你们知道,先生们,我不是一个对事情大肆吹捧的人。真诚地说,我对这首交响乐比对我自己了解得还要多。我们不必在它上面浪费言词。尤其我们刚刚听到了演出,却谁也没有真正听到什么。  我一点也不懊恼,正如我几乎一点儿没听到。基本上我在笑尤西比厄斯这个坏蛋回答那个胖男人的方式。在演奏
期刊
序幕:波恩  我的故乡波恩是莱茵河上的明珠。它是科隆选侯国的首都和艺术中心,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我的祖父、才华横溢的路易斯·凡·贝多芬(Louis van Beethoven,1712-1773)从佛兰德斯(Flanders)到这里,成为选帝侯教堂的音乐总监。他的儿子、我的父亲约翰(Johann,1740-1792)是唱诗班的一名男高音,嗜酒。我的母亲玛利亚(Maria Magdalena Lay
期刊
很多人说,美国在二十世纪占据世界的绝对主导不只是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而且在音乐上,美国或是所谓美国人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  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如此。两次世界大战确立了一种在多方面的强势和国家自信,这也反映在音乐和艺术上。从我们熟知的伟大的意大利剧作家洛伦佐·达蓬特(Lorenzo Da Ponte)到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他们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是美国最早的“引进人才”。而直到二十世纪,不同种族的
期刊
巴黎夏特莱剧院的舞台上,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正动情地唱着普契尼《我亲爱的爸爸》。虽然这首咏叹调她已唱了不知多少遍,但细心的听众还是发现,今天的她似乎特别投入,尤其是唱到“爸爸,我恳求你!爸爸,我恳求你!”时,歌声中更多了些许悲切,一曲终了,她似乎仍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又有谁会想到,就在这场独唱会开始前的几小时,曹秀美接到了父亲在韩国去世的噩耗!她之所以未与大家失约,克服巨大的丧父之痛登台,是因为
期刊
2013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中,我们将迎来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这是继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之后,又一组造访上海的柏林爱乐弦乐组合。以往,我们在音乐会上少有机会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弦乐室内乐,对于沪上乐迷来说,这正是领略小提琴迷人魅力的好机会。  柏林爱乐十把小提琴是柏林爱乐乐团众多室内乐组合中较为知名的一组。1993年,这个组合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家劳伦蒂斯·丁加(Laurentius Dinca)创建,旨在
期刊
其实,这已是多媒体音乐会第二次作客上海夏季音乐节了。在2012年的夏季音乐节开幕式上,美籍芬兰指挥家艾瑞克·奥科斯纳(Erik Ochsner)以一场交响电影配乐《指环王》音乐会为观众带来非同凡响的音乐震撼力。而第二天的场内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场内,张国勇先生执棒奉献了一场电影《蓝色星球》(Blue Planet)的多媒体视听交响音乐会;场外,在陈列各式水生物的同时特邀戴小杰教授现场演讲,提醒每一
期刊
龚琳娜和上海民族乐团,之前似乎并无交集,而此次,也确是两者的首次合作。但经过一番探访后,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不仅在音乐理念上有不少共同之处,在艺术特点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2013上海夏季音乐节”中的一台音乐会,7月12日晚它呈现给观众的,将不仅仅是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的当代作品,更是一种深藏在每个中国音乐家心中、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情怀。  “神曲”不是全部  因“神曲”而被大众所熟知的龚琳娜,19
期刊
2013年是瓦格纳诞辰两百周年。10月29日和31日,德国导演舒尔茨(Michael Schulz)新制作的《帕西法尔》在保利剧院上演,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瓦格纳年里的重头戏。这个制作在未来的岁月里,有可能会被人们不断提及。  自18 4 4年瓦格纳从埃申巴赫(Wolfram von Eichenbach)的诗作得到创作灵感开始,到1882年完成《帕西法尔》,历时三十八年之久,时间跨度和他的《尼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