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这也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一个彻底的改变。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本人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级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同学的观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这样,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必备的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应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要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教师的评价和支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1、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2、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好奇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班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继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鼓励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眼过百遍,不如手动一遍”,“实践出真知”。人类的智力成果无一不来源于实践,都是源于生活,然后加上智力转化而高于生活。实践能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参与,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像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儿时经历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要想培养创新能力,一定不可忽视这一点。多动手、勤实践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一些课内的实践活动,更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实际生活中去结合所学知识大胆实践,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素材,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给出一块不规则土地让学生求其面积,学生一定会调动起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既要注重点更要注重面,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级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要让学生敢于对同学的观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这样,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必备的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教师在每节课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应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要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教师的评价和支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1、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2、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好奇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班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继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鼓励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眼过百遍,不如手动一遍”,“实践出真知”。人类的智力成果无一不来源于实践,都是源于生活,然后加上智力转化而高于生活。实践能调动学生多方面感官的参与,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像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儿时经历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要想培养创新能力,一定不可忽视这一点。多动手、勤实践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注重一些课内的实践活动,更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实际生活中去结合所学知识大胆实践,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素材,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给出一块不规则土地让学生求其面积,学生一定会调动起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它。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既要注重点更要注重面,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