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而笔者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据长期的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自大自负型;自卑怯懦型;强烈要求独立型。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3)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末成熟,所以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的心理。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只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对上述心理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干预: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条件。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师生之间和班级内部如果是和谐、团结的,那么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距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在创造和谐的环境时,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教育全班同学建立起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睦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
2、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当交往,以打破男女同学之间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同时又减少“早恋”现象。
3,引导学生既要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又要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与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信心地发展自己。
二、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三、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力保证。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据长期的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自大自负型;自卑怯懦型;强烈要求独立型。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3)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末成熟,所以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的心理。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只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对上述心理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干预: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条件。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师生之间和班级内部如果是和谐、团结的,那么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距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在创造和谐的环境时,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教育全班同学建立起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既激烈竞争又携手共进,既和睦相处又诚恳帮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
2、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当交往,以打破男女同学之间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同时又减少“早恋”现象。
3,引导学生既要发现自己独特的长处,又要看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使班上呈现人人自尊、同时又尊重别人的好风气,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己的尊严与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满信心地发展自己。
二、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其三、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三、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有力保证。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