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广东高考文言文题赋分共22分,而翻译就占了6分,几乎占到了1/3,这自然就成了高考复习的重头戏,不少考生因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反复练习。但实际效果如何呢?从高考评卷场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一块的得分并不高,存在的问题是关键得分点的翻译往往似是而非,字词不能落实。如2008年广东高考文言翻译的两个句子,各有一个关键词需要落实,不少考生因不能落实而丢分。虽说文言文的考查点基本根植于课内,考查的能力层级也只在识记和理解一级,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以求准确无误符合答案的要求,但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此,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对广大考生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高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多是“直译”,即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全国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曾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不少考生就是因为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而失分。
直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体方法:对、留、删、补、换、调。
1.“对”,就是对译。
如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小题: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对”是逐字翻译,逐句落实。全句无特殊句式也无特殊用法,直接一一对译就行。全句译为:“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注意“从”要对译为“参加”,“自”要对译为“自然”。
2.“留”,就是保留。
文言文中有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及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1小题: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此句中“刺史”是官名,原样保留就行,不必翻译。全句译为:“(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3.“删”,就是删除。
有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以及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5题: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句中的“而”在这里表顺接,不需要译出。全句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4.“补”,就是增补。
(1)文言文里的单音节词特别多,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已变成双音词或复音词,翻译时要补成复音词。而且要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不要以今推古。如2008年江苏卷第9题: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信”在这里是“亲”和“信”两个词,需要一一加以双音化,直译为“亲近信任”。全句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再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无论”是两个单音词,要译为“且不说”“不用说”。全句译为:“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此句有多处省略,“访荐为主簿”中“荐”后省略了宾语‘之”,“相与结友”前需补“两人”,“以女妻侃子瞻”前需补“周访”。这些省略成分翻译的时候需一一补出。全句译为:“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
5.“换”,就是替换。
文言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再看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项: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欺负”一词现在仍在使用,但早已不是古代的意思,“欺负”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别译为“欺骗、辜负”。遇到此类词要特别小心。
再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8题B选项“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中“非常”一词,意思也完全不同于今天,需要替换为“出了事”。
6.“调”,就是调整语序。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的考查。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妻”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嫁给”,翻译时要予以注意,这往往是采分点所在。
再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丰”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丰(富足)”。全句译为:“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2)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考查。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历年各地高考命题都有涉及,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Ⅲ第7题: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所以”是古汉语一种特殊句式,相当于“(是)用来……的”或“……的原因”,译时要弄清是表原因还是表凭借。全句译为:“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再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5题: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此句中连用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所字结构,翻译时特别注意。翻译要点之一是判断句式的落实,如“况,吴人”,要翻译为“(顾)况,是吴地人氏”。另外,“所……”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的诗文或人”。全句译为:“(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此句要注意的是被动句式“既复用”的翻译。全句要译为:“(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总之,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二是对句子中少数陌生的词语,特别是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在理解其他词语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揣摩其大意。还可以从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题干、备选项中寻找启示,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三是要仔细观察文言文句子是否含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并运用有关知识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然后按照词序,逐词落实,逐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下面的口诀可以帮助同学比较方便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责任编校彭琳
高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多是“直译”,即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全国高考试卷中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曾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不少考生就是因为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计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而失分。
直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体方法:对、留、删、补、换、调。
1.“对”,就是对译。
如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小题: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对”是逐字翻译,逐句落实。全句无特殊句式也无特殊用法,直接一一对译就行。全句译为:“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注意“从”要对译为“参加”,“自”要对译为“自然”。
2.“留”,就是保留。
文言文中有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及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11小题: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此句中“刺史”是官名,原样保留就行,不必翻译。全句译为:“(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3.“删”,就是删除。
有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以及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5题: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句中的“而”在这里表顺接,不需要译出。全句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4.“补”,就是增补。
(1)文言文里的单音节词特别多,这些词在现代汉语里已变成双音词或复音词,翻译时要补成复音词。而且要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不要以今推古。如2008年江苏卷第9题: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信”在这里是“亲”和“信”两个词,需要一一加以双音化,直译为“亲近信任”。全句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再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无论”是两个单音词,要译为“且不说”“不用说”。全句译为:“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此句有多处省略,“访荐为主簿”中“荐”后省略了宾语‘之”,“相与结友”前需补“两人”,“以女妻侃子瞻”前需补“周访”。这些省略成分翻译的时候需一一补出。全句译为:“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
5.“换”,就是替换。
文言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再看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项: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欺负”一词现在仍在使用,但早已不是古代的意思,“欺负”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别译为“欺骗、辜负”。遇到此类词要特别小心。
再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8题B选项“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中“非常”一词,意思也完全不同于今天,需要替换为“出了事”。
6.“调”,就是调整语序。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的考查。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妻”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嫁给”,翻译时要予以注意,这往往是采分点所在。
再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丰”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丰(富足)”。全句译为:“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2)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考查。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历年各地高考命题都有涉及,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Ⅲ第7题: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所以”是古汉语一种特殊句式,相当于“(是)用来……的”或“……的原因”,译时要弄清是表原因还是表凭借。全句译为:“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再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5题: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此句中连用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所字结构,翻译时特别注意。翻译要点之一是判断句式的落实,如“况,吴人”,要翻译为“(顾)况,是吴地人氏”。另外,“所……”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的诗文或人”。全句译为:“(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此句要注意的是被动句式“既复用”的翻译。全句要译为:“(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总之,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二是对句子中少数陌生的词语,特别是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在理解其他词语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揣摩其大意。还可以从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题干、备选项中寻找启示,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三是要仔细观察文言文句子是否含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并运用有关知识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然后按照词序,逐词落实,逐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下面的口诀可以帮助同学比较方便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责任编校彭琳